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北大中国通史课件-之——汉武帝:从无为到全盛
第五讲汉武帝:从无为到全盛一、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二、从无为到全盛三、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一、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楚汉战争与西汉初年的分封武涉:“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蒯通:“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韩王韩信赵王张敖楚王韩信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在韩信、彭越等人的要求、甚至是逼迫下,刘邦分封了七位异姓王。汉初异姓王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而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由此我们看到,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郡国并行的本质可能是东西异制,主要意义则是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子子子子子兄子子弟从父子与刘邦关系刘恒刘友刘恢刘如意刘长刘濞刘肥刘交刘贾王名代淮阳梁赵淮南吴齐楚荆国名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在减除异姓王的同时,推行郡县制受阻,便分封同姓王。因功封王——因亲封王汉初同姓王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武帝景帝文帝高后惠帝高祖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同姓王对皇权的分割地域:全国54个郡,诸侯国占据39个郡。人口:各诸侯国的人口总数,将近中央直辖地区人口数的一倍。诸侯国内,诸侯王享有很大的自主权。《汉书》卷一下《高帝》:“自置吏,得赋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贾谊《治安策》: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汉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晁错《削藩策》: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削藩与吴楚“七国之乱”。削藩与七国之乱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汉初诸侯王:“自置吏,得赋敛。”汉景帝五年(BC152)诏:“诸侯王不复制国,天子为置吏。”汉武帝: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王国问题的解决在一系列的分化、打击措施下,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和一般富人无异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基本解除。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刘邦虽已称皇帝,其实仍是项羽式的霸王。此后出现的刘邦消灭异姓王及文景削弱同姓王的过程,既是楚汉之争的继续,也是承秦立汉的继续,这一过程完成之际才是汉家帝业真正建成之时。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西汉二百余年,以武帝期为界,前后之历史状态差异极大。汉初之六十余年间,其历史状态具有相当的独特性,而此种独特性,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战国末年以及秦楚汉间历史特征的延伸。后战国时代、马上天下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极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二、从无为到全盛汉初的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原因1、社会经济凋敝2、吸取秦速亡之教训3、布衣将相之局从无为到全盛《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自胜者强。从秦始皇到汉高祖的一个时期的历史,恰好是道家学说的最好注脚。从无为到全盛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輓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从无为到全盛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繁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陆贾《新语·无为》从无为到全盛使黄老学说成为汉初指导思想的是曹参〔曹〕参之相齐,……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史记·曹相国世家》从无为到全盛《史记·儒林列传》:“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霍去病墓西汉野猪石雕从无为到全盛汉武帝(BC141-BC87)之功业——加强集权、开拓边疆打击游侠、豪强社会:垄断财利经济:加强集权规范中央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政治:从无为到全盛少府大司农宗正大鸿胪廷尉太仆卫尉光禄勋太常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三公黄阁仓曹金曹兵曹决曹贼曹尉曹法曹词曹奏曹户曹东曹西曹从无为到全盛丞相府的机构和属官:长史、司直从无为到全盛州刺史作为监察官的职责:六条问事一、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陵弱二、二千石不奉诏书,侵渔百姓三、二千石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四、二千石选署不平五、二千石子弟恃怙荣事、请托所监六、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汉武帝元封五年(BC106),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六百石刺史一名。从无为到全盛顾炎武《日知录》卷九《部刺史》:“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六《监察官非刺史》:“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制之威重。”“以卑临尊”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从无为到全盛经济:垄断财利统一货币武帝元狩五年(BC118)改铸五铢钱,禁私铸。元鼎四年(BC113),取消郡国铸钱权力,五铢钱统一由中央铸造。汉五铢钱范从无为到全盛均输与平准均输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史记·平准书》集解引孟康语平准开委府于京师,以笼卖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牟利。——《盐铁论·本议》平准与均输,只是一件事情的两面。①均输所以调剂空间上物价之不平,平准兼以调剂时间上物价之不平。②均输分设在郡国,平准则只京师有之。③均输是类似行商性质的工作,平准则为类似坐贾性质的工作。——马非百《桑弘羊传》从无为到全盛盐铁专营与算缗、告缗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产铁区设置铁官,由盐、铁官主持生产、销售,严禁私产私售。这使得朝廷获得重利,打击了富商大贾和大手工业者。算缗(BC119)、告缗(BC114)则是汉武帝采取的直接打击大商贾的措施。从无为到全盛打击豪强、游侠《史记·酷吏列传》“济南瞷氏,宗人三百馀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史记·主父偃列传》“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其计。”六条问事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陵弱从无为到全盛打击豪强、游侠《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史记·季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汉书·严延年传》: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耹,咸曰:“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儒代表的是三代特别是西周的政治文化传统,侠代表的则是一种更古老、更原始的传统,是通行于基层社会的一种政治价值观及相应的行为准则。从无为到全盛郭解,……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穷治所犯,为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史记·游侠列传》从无为到全盛西汉全图匈奴西汉三、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能与汉初东西异制的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政治学说,只有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之术。……实现文化统一是当时历史的趋势,也是汉王朝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黄老道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儒家学派则起而代之,担负起为汉政寻找出路的任务。——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建元元年(BC140)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汉书·武帝纪》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建元五年(BC136),置五经博士窦太后崩(BC135),武安君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元光元年(BC134),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儒学为主要考察标准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确立。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阎步克著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太子〕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婴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罢黜百家之后,“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与秦始皇、李斯“禁私学”的考量如出一辙。不过其所选择发扬的思想内容不同:一为刑名,一为儒学;其表现形式相异:一为暴力镇压,一为利禄诱引。——王健文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顾颉刚著
本文标题:北大中国通史课件-之——汉武帝:从无为到全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8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