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badreasoningwellasgoodreasoningispossible;andthisfactisthefoundationofthepracticalsideoflogic.—CharlesSandersPeirce认识你自己笛卡尔:“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我思故我在”萨特:“存在即是合理”尼采:“我是太阳”海德格尔:“生命是诗意的栖居”著名雕塑《沉思者》课程目的: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掌握评估论证的标准和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和论说水平计划学时:32学时学习技巧:课堂理解多做作业留心应用授课教师:谭开翠Email:kctan@ctgu.edu.cnTel.139725216991.1逻辑是什么逻辑简史与逻辑类型逻辑的语源学逻各斯、Logic、名学、辩学等。“逻辑”的多义性客观规律;思维规律、规则;看问题的视角、方法;逻辑学等逻辑学简史先秦名辩名学和辩学的合称。主要指先秦诸子关于名和辩的逻辑思想和理论,泛指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整个先秦逻辑思想就是一个以正名为重点,包括名、辞、说、辩在内的古代逻辑学说。逻辑是探求区分好论证与坏论证的方法和规则的科学。逻辑使人严谨。《墨经》之《小取》,是中国古典逻辑的一个名家代表人物纲要,比较集中完整地讨论了逻辑的基本内容。墨经》是墨家创始人墨翟思想的发展。后期墨家在逻辑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对“故”、“理”、“类”古代逻辑的三个基本范畴下了明确的定义,并对“名”、“辞”、“说”作了深入研究。论述了“辟”(比喻)、“侔”(附比)、“援”(类比)、“推”(间接的归纳与演绎)四种形式的推理(见后期墨家逻辑)。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度因明从古代论辩术发展而来。先是五支论式,后发展为三支论式(宗、因、喻)。在分析正确论证和推理的同时,十分注重论证的“过”和反驳的“过”。因明于唐代传入我国并得到发展。墨子西方逻辑西方逻辑学创始人。《工具论》6篇奠定了逻辑的基础。主要贡献是对三段论的系统研究。斯多葛学派于三段论之外,研究了命题逻辑。提出理想语言和推理是计算的思想而成为现代逻辑的先驱。批判了形式逻辑,研究了辩证思维,构造了辩证逻辑的体系。《新工具》针对亚氏的演绎逻辑而提出归纳和诉诸自然和经验。三表法。揭示了思维的辩证矛盾。证明了狭谓词演算的有效公式皆可证;如果一个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一致,则它是不完全的;这种系统的一致性在本系统中不能证明,更不能用有穷方法证明。他的这些工作正面或反面地,或是部分地解答了20世纪以来数学基础问题争论的最根本或最重要的问题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有两个方向:“经典”数理统计方向和由J.M.凯因斯和F.P.拉姆齐开创,流行于50~80年代初期的贝叶斯运动。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的P.J.科恩用模态逻辑作为处理归纳推理的工具。科恩指出,支持度可列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支持度,就是证据给予假设不同等级的必然性,一个被证明了的理论就是由较低级的必然性达到较高级的必然性。把概率作为一个逻辑概念来处理,区别于以相对频率为根据的统计概率。逻辑概率是一切不具有演绎必然性的归纳推理的基础,关于逻辑概率的理论就是归纳逻辑。它可给出假说的相对于给定证据的确认度严格的因果陈述只是概率陈述的极限情况,科学中尤其是量子力学中的因果概念,并不一定要求概率接近于1。一切科学陈述均是概率陈述,科学的逻辑是取值为区间0~1上的全部实数的概率逻辑N.RescherTopicsinPhilosophicalLogic逻辑分支一览表A.基础逻辑1传统逻辑2经典现代逻辑3非经典现代逻辑B.元逻辑1逻辑语法学2逻辑语义学3逻辑语用学a逻辑语言论和自然语言逻辑b修辞学分析c语境蕴涵d非形式谬误理论e逻辑的非古典应用4逻辑语言学a结构理论(形态学)b意义理论C有效性理论C.数学发展方面1算术2代数3函数论4证明论5概率论逻辑6集合论7数学基础论D.科学发展方面1物理应用a量子论逻辑b物理或因果模态理论2生物应用a伍杰方式的发展b控制论逻辑3社会科学应用a规范逻辑b价值逻辑c法律应用E.哲学发展方面1伦理应用a行为逻辑b义务逻辑c命令(祈使)逻辑d优先逻辑和选择逻辑(效益、价值、对策和决策的逻辑问题)2形而上学的逻辑应用a存在性逻辑b时序逻辑(时态、变化、过程逻辑)c部分与整体逻辑d本体学e构造性逻辑(逻辑还原主义等)f(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意义下的)本体论逻辑3认识论应用a问(答)逻辑b认识论逻辑(相信、知道、相干)c假设逻辑(反事实的假设推理)d信息和信息过程的逻辑e归纳逻辑4归纳逻辑a证实和确证的逻辑b概率逻辑逻辑形式:具有不同内容的思维(命题和推理)所共同具有的形式或结构操作定义:用抽象字母代换命题或推理中的具体内容所得到的东西逻辑形式实践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认识与思维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现实的简单的逻辑方法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与语言不可分离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至此,我们知道了逻辑方法:定义、划分、限制、概括等。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简单逻辑方法有效性与可靠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是评价推理标准的概念。有效的:当其前提为真,结论必定为真(或不可能为假)时,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否则,便是无效的。普通逻辑的对象所有S是P,所以,有的P是S这个推理形式可以保证,无论将S或P代以何种具体内容,前提为真时,结论不可能假。换言之,你构造不出一个实例,使得具有这一形式的推理拥有真的前提和假的结论。这实例叫该形式的反例。所有S是P,所以,所有P是S这个推理形式是有反例的。即,用具体内容代换变项S和P后,即使前提为真,结论也是可能为假的。试以团员代换S,青年代换P,就有:所有团员是青年所以,所有青年是团员。该推理前提真而结论假。因此,原推理形式无效。有效与无效是推理形式的性质,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前提和结论事实上的真假无直接关系。前提结论有效性真真不定真假无效假真不定假假不定我们所能确定的只是两点:1.前提真而结论假,则推理无效;2.前提真,推理有效,则结论必真。可靠的:当前提为真,结论较大可能为真时,一个推理形式是可靠的;否则,是不可靠的。有效性主要适用于演绎推理的评估;可靠性适用于归纳推理的评估1.2学习逻辑的意义逻辑的性质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学习逻辑的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与能力思维创新的前提理解、论说的基础工具批判性思维是以鉴别一个人思维的力量与弱点的方式来思考其思维的能力,它以一种改良的形式重铸思维。这种对思维的反思包括,识别思想的基本要素:目的、问题、信息、假设、解释、概念、含意、观点等,以及使用诸如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和逻辑性等等普遍智力规范和标准评价这些要素的能力。任何学科理论都有目标和关于那些目标的逻辑结构集:假设、概念、主题、资料、理论、主张、含意、推论(后承)等等。某些概念在逻辑上比其他的更基本。每一学科都依赖概念、假设和理论,做出主张,给出理由和证据,避免矛盾等等。每一学科都应用着逻辑。学习逻辑的方法重点是理解;作业是手段;文本分析是关键本章概要: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任何逻辑形式都包括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变项符号有两类,一类代表词项(S、P),一类代表语句(p、q)。逻辑形式的性质主要由逻辑常项决定。逻辑有三大源流。逻辑是工具性质的科学。学习逻辑可以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学好逻辑的关键是对实际会话和文本进行逻辑分析。概念是思维之网的纽结。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成果都通过概念而巩固起来。2.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2概念的种类2.3概念间的关系2.4概念的定义2.5概念的划分2.6概括与限制2.1概念内涵与外延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对象:客观的事物、现象;人的感觉、表象,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等,总之,一切可以成为人的认识对象的东西。属性:性质和关系。特有属性:该对象所有,其他对象不具有的属性。非特有属性是并不为某对象专有的属性。借助特有属性,可以把一对象和其他对象区别开来。特有属性反映为初级概念,此时把握的还是对象的偶然的性质,如“人”的初级概念、“金”的初级概念。本质属性:特有属性中根本性的、基础性的,决定其他特有属性的那些特有属性。本质属性反映为深刻的概念即科学概念,它把握的是对象的必然的性质,如科学的“人”的概念、“金”的概念。对象的特有属性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属性也是多方面的。2.1概念内涵与外延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例: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回答“是什么”:概念是什么意思说明对象有何性质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回答:“有多少”:概念包括哪些对象范围如何该名称适用的事物类、分子、子类、空类(虚概念)注意:内涵≠特有属性外延≠对象概念内涵、外延的确定性和变动性根据内涵与外延的一般特征对概念进行分类。单独概念:外延分子=1普遍概念:外延分子≥2一个对象专名、摹状词一类对象名词、动词、形容词2.2概念的种类普遍概念和单独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非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集合概念设A为一个由多个个别对象a1、a2、a3、a4……an组成,若a1—an的任意一个若a1—an的任意一个必然具有A的任一属性,不必然具有A的任一属性,则A为非集合体。则A为集合体。举例:“书”“丛书”,同一语词在不同语境下既可以表达集合概念,也可以表达非集合概念“我班同学都是大学生”“我班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负概念在语词表现形式上带有“无”、“不”、“非”等否定词,但并非带有否定词的都表达负概念,如,“无锡”、“不莱梅”、“非洲”。负概念的概括力较强,一切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对象都包括在内。若不用负概念,用正概念列举有很大困难。负概念的使用一般总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否则陈述的意义不明确“这本杂志上有一篇小说,其余都是非小说”三种分类是对同一概念从不同角度划分的结果。说到底,三种划分实际可归为二种。集合与非集合的划分,在特定的论域内,可以用单独和普遍概念的划分来代替。所谓“总名”的用法,在一定语境中就是单独概念。“分名”的用法,就是普遍概念。这样,集合和非集合概念的区分,也就是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的区分。如“鲁迅的作品”。正(肯定)概念和负(否定)概念从外延方面看到的概念间的关系。主要是考虑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外延是否有公共分子,有多少。以下以两个概念关系为典型进行分析。两个概念有完全相同的分子,即两个概念外延包括同样的对象,两个概念指称同样的对象。设概念s和p,s=p,自然语言“就是”,“即”全同概念外延相同,但内涵不尽相同,它们反映的是同一对象不同方面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它既有认识意义,也有修辞意义。根据全同概念,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命题:所有s是p,所有p是ssp2.3概念间的关系全同关系s概念的全部外延与p概念的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分子,则s概念真包含于p概念。这就是说,s概念的外延小,p概念的外延大,所有s概念的分子都是p概念的分子,但至少有一个p概念的分子不是s概念的分子。也叫s对p的“种属关系”。我们可以说:所有s是p,有的p是s,有的p不是s。s概念的部分外延与p概念的全部外延是相同的分子,则s概念包含p概念。也是说,s概念的外延大,p概念的外延小,所有p概念的分子都是s概念的分子,但至少有一个s概念的分子不是p概念的分子。也叫s对p的“属种关系”。我们可以说:所有p都是s,有的s是p,有的s不是p。bbspps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s概念的部分外延和p概念的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分子,而另一部分却是不同的分子。即两个概念仅有一部分分子相同。我们可以形成命题:有些s是p,有些s不是p,有些p是s,有些p不是s。s概念和p概念没有任何相同的分子。即所有s不是p,所有p不是s。考虑到论域,全异关系可具体分为两种spsp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反对关系s与p全异,且s+p的外
本文标题:逻辑学-大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8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