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过度保护”浙江永康大司巷幼儿园胡岱如内容提要:孩子的成长是所有为父母的焦点,孩子的健康又是焦点中的焦点。有的家长过于关注健康,但又并不能正确理解健康的全部意义而走入了“过度保护”误区。本文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关键词:过度保护弊端态度对策“物以稀为贵”,当今的独生子女,自然而然成了家庭成员中的焦点。和谐社会也提倡“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等等,这种人文的关怀,促使很多孩子的家长深信“安全第一”。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也有很多的家长过了尺度,走进了“过度保护”的误区。总怕孩子会吃亏伤了身体,走哪跟哪,稍有危险的活动如:爬树、跳跃……不要说让孩子尝试,简直把此类活动看做“雷池”是不可逾越的。孩子在幼儿园,家长的担心也跟到幼儿园,他们怕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在小朋友之间的偶有的一些小摩擦,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毫发未损。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吃亏,家长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保护自己。其中不乏有正确的方法,但最多的却是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以牙还牙”。一、简单理解“安全”,粗暴教育孩子“狠狠还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场景1:一天放学后,大部分孩子都接走了,教室里只剩下雯雯和冬冬,由于他们的父母还没有来接,趁这空隙间他们做起了游戏。两个人没啥游戏可玩的,就玩起“石头、剪子、布”,“石头、剪子、布,石头、剪子、布”雯雯输了,冬冬高兴地挥动着握拳的手(石头赢了剪刀)围着雯雯又跳又叫“噢,雯雯输了,雯雯输了”,两人又笑又闹。这时刚好雯雯的父亲来了,见了冬冬的挥舞,一脸的不高兴。忽然,笑声停了,原来冬冬挥动的手臂碰到了雯雯的肩膀,雯雯愣了一下。其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大声喊到“雯雯,你还愣着干嘛?打呀!打回去呀!”场景2:丹丹是班上一位非常文静的女孩,从不打人。一天午睡时间,与丹丹同睡一张床的琪琪哇哇大哭地向我告状:“老师,丹丹打我!”奇怪丹丹也打人了?“丹丹,你为什么打人?”“谁叫琪琪碰我的袜子了!”原来琪琪想帮丹丹脱袜子,事先没说就帮丹丹拉袜子,丹丹见状狠狠地打了琪琪。“丹丹,你为什么打人呢?也不问问原因,或者把事情告诉老师?”我问。“家长说,有人碰我就狠狠地打回去。”看来,当孩子有了冲突,有了小伤害时,教育子女狠狠还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在正确的教育观中也赞成孩子在弱势地位,被人欺负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还击。但问题所在是:真正处在弱势地位被人欺负而还击的现象极少,占绝对数值的是——过度保护。看不得孩子有一丁点的,甚至是孩子自己也不以为然的小伤痛,这种现象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度注重孩子的“安全”所至。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保护了孩子,但着实也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弊端。二、“过度保护”的弊端所谓“过度保护”是指家长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提供孩子表面上需要实际上应该被限制的要求,或者家长们向孩子提供根本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使孩子不能身心健康的发育成长,不能拥有独自解决处理问题的权利。在长期处在被人欺负的状态下,我们确实要教育孩子使用有效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在诉说与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可以教育孩子还击以减弱对方的气焰,从而保护自己。但由于家长极度敏感孩子的受伤害,以至产生宁可我负别人也不可别人负我的心理。于是,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若有人碰你就给我狠狠地打回去。这种教育方法看似保护了孩子,却客观上剥夺了孩子成长和获得生活经验的条件和机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留下了诸多的弊端。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是这样描述的,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过度保护”看重的是躯体健康,忽视了其它。(一)、影响孩子自身成长1、过度保护是对孩子的一种侵犯和忽略在每个家庭中,过度保护的表现处处都有:追着孩子穿衣、洗脸、吃饭、收拾玩具等等,把水果削成小块送到孩子嘴里,孩子害怕时随时拥抱孩子,代替孩子面对恐惧不安,帮助孩子垒好倒塌的积木,再有,从酸奶的牌子,衣服的挑选,零食的口味到食谱的搭配,从学习音乐、绘画到运动量的安排,玩具、小伙伴、游戏的内容,活动的限制……,总之,家长们全方位地渗透进了孩子的生活,关心孩子,无论是他的所思所想,还是一些细枝末节,都是家长们在操持着,在安排着,而孩子的想法,经常成了泡影。可是,对孩子“过度保护”的家长们也发现,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不让他们省心了:你给他选好的衣服他偏不穿,你对他的苦心他并不领情还跟你任性反抗,不再象原来那么乖了,上幼儿园之后老师反映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不爱跟小朋友交往,或者容易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抢撕打,回家后做事情又起急,既做不好,却抢着干,经常帮倒忙,家长想帮帮他,他却经常一把把家长推到一边……家长的心里开始失落起来。许多事实证明,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灵侵犯,也是对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忽略,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这种侵犯和忽略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成长权利,精神独立权利的剥夺,对孩子过度保护的伤害是从心灵到肉体,然而,却是以家长付出辛苦的代价,还是以爱的名义。2、增强孩子的自卑意识孩子们在游戏玩耍中有些小伤痛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并不存在谁欺负谁的问题,而且一旦在游戏中真的造成了一些小伤痛,游戏的精神愉悦常常会冲淡他们痛的感觉,对小伤痛忽略不计。有时小伤痛更是幼儿避免更大伤痛的经验积累。而父母一再追问“谁欺负你了?”无形中孩子会认为“我”真的被人欺负了,“我”又做错了一件事,容易产生心理弱势,形成自卑意识。有时情况是这样:孩子在幼儿园有了冲突,双方已经用彼此能接受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回到家,父母却认为“不能这样好欺负”“别太好讲话了”,教育孩子要狠狠还击,甚至骂孩子没用,而且,更有甚者会直接参与到孩子的冲突中,为孩子出气。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等于否定了孩子自己的解决方法,会使他觉得一定是自己事情处理得不好,很没用的感觉,从而否认自己先前的决定。加之孩子对父母的崇拜和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慢慢会失去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3、不利孩子勇敢品质及健康体魄的形成外在环境的过度保护,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以至他自己也非常地在乎,遇到一点点的小困难会大惊小怪,见一点点的血也会直嚷嚷……以此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得到特别的照顾。这不但影响游戏活动的进程,还不利于孩子独自面对困难,形成了依赖心理,在挫折面前手足无措,不利于孩子形成勇敢的品质。更有之:过度保护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身体素质下降。孩子总有一天会独自飞翔,但能飞吗?我们的民族曾经被视为“东亚病夫”的民族,长此以往下去,故疾重犯的担心和惶惑也不无道理。时髦话中有“身体是1,其它都是0”,但太多捂出来的感冒、家长抱出来的行走技能丧失……对孩子的身体又有何保证呢?4、封闭孩子的交际圈,减少孩子交往经验的积累从小多与人交往,是孩子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获得进入人类社会的金钥匙。幼儿的人际交往是从同伴交往开始的,交际技能也是在他自己一次次的实践中形成。但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安全”问题,为尽可能的避免磕碰,常常主动教育孩子少与他人游戏、少与他人交往,比如“他会欺负人,你给我离他远点”,这会影响孩子的生活,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交际技能,缩小交往圈子,使孩子孤独不合群。进而可能导致小孩子语言障碍,甚至是行为异常。成人社会中,成功的人应该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能力。过度保护的家长常常有代劳的表现,代替孩子分析问题,直接教育孩子解决的方法。首选大多“以牙还牙”,更有甚者:“你给我狠狠的打!家长会出医药费!”这是最简单的用暴力解决的方式。家长没有提醒孩子分析“当时我为什么会受伤?是谁错了?下次该注意什么?”等等这些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不需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只需要用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这根本谈不上给了孩子解决问题的经验。处事的经验是孩子在一件件小事的处理和亲身经历中积累的,并需要他人的传授。,长此以往,孩子的交往经验必缺乏。(二)、对幼儿园及教师形成压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确实明确规定:“要切实保证幼儿的生命和安全”。这就确定了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保教并重,保是放在第一位的。幼儿园的教育目标非常明确,但就在这明确的目标下,还是被家长如此注重的“安全”问题,把“保”推向了白热化。几乎幼儿园的每次会议都会向幼儿教师传达精神:“安全第一”“保育、保育,保在前育在后,要分清主次”。教师就在领导和家长的精神关怀下“舍教求保”,少让孩子活动和游戏,甚至体育课也索性偷工减料,为的就是减少孩子的磕碰,向家长好有个交待,让家长满意。这样的结果是,老师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照看孩子,患得患失,而孩子呢得不到应有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交往技能的锻炼。三、正确的爱孩子为什么家长们会“过度保护”孩子呢?原因很多,比如很多家长们因为自己童年时,在情感需要上,物质提供上没有得到满足,她们要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弥补,从这个角度来讲,关怀是自私的;还有,许多家长天性较为软弱,受不了孩子为难的样子,也切身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压力”有多大,于是喜欢代替孩子为他做事情;再有,家长们没有认真学习小生命的成长规律,没有意识到过度保护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中国民间有句俗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通常家长在关怀孩子的同时,是一种不受控制的宣泄的爱,但不受控制的爱最后导致的结果却往往是危害无穷的。而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家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惯出来的,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过度保护型”教养风格会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自私、反叛、低能,自理能力弱,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差,也缺乏劳动自觉性,交往能力差,既缺少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能力,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可能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并且抗挫折能力差,同时又容易不尊重别人,不遵守规则,自控能力差,任性,情绪不稳定,安全感差,自卑,容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和个性。四、“过度保护”的对策建议东东和红红是同一个班的学生,一次他们俩人在游戏的过程中,东东不小心打到了红红的耳朵。放学后,红红告诉家长耳朵很痛,并告诉了游戏的经过。红红家长带红红到医院去检查,发现红红的耳朵真出了点问题,她们花了100多元的医药费。第二天,红红家长把此事告诉了东东的家长,东东家长在了解了情况后,执意要为红红付医药费。红红家长说,我把这事告诉你并不是想要回医药费,而是想让你也告诉东东一下,在玩游戏的时候应注意点,不要伤着对方。此事过后红红的父母和东东的父母反而成了好朋友,东东和红红成了好伙伴。东东觉得自己有错,在此后常常以和红红交朋友,帮助红红来表示他歉意,东东变得更有责任心了。孩子的成长不可能完全被保护的。每一次的劳动、争吵、远足……所有孩子自己的经历,就是经验的积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孩子亲身经历的事情比父母亲的言传身教,经验的教诲要好得多。就事论事,过度保护孩子,也许当时没有输,当时满足了家长爱的宣泄,但当这种“保护”成为习惯的时候,可以说是赢了小事,输了人生。所以,做父母的对待孩子的伤害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不要过分的在意,也不要毫不在乎。家长应当从教育一个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每一次经历。不要过度保护,而是与孩子一起来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在分析中让孩子知道自己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下次遇到同类事情应该注意哪些东西,这样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标题:浅谈“过度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8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