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3版)复习笔记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1复习笔记一、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二、所有制与产权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主要内容。2.产权和产权制度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产权等。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1)收益分享权能;(2)收益支配权能。产权的基本特征是:(1)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2)产权运动具有独立性;(3)产权体系具有可分性。(2)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指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三、生产力及其发展1.生产力(1)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体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方式。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3)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例如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等。2.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1)分工①形式:各种社会劳动的分工;劳动职能的分工;机器体系中的分工。②作用:分工使工人的劳动专门化;分工使生产工具专门化。③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2)协作①含义: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②协作的优越性:协作能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协作能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在很大空间上同时进行劳动。③协作的负效应:集体成员偷懒。因此协作所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统一的指挥和管理。(3)机器大生产18世纪的产业革命的结果是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即用机器生产机器,人力被自然力所代替,这标志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影响:①机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②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③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3.新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领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前景和可能带给社会、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影响至今还很难全面准确地估计,但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肯定将超过前几次科技革命。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①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当稳定,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当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之前,它就不会灭亡;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成熟时,它也不会出现。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①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②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从本质上说,经济体制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③两者的关系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但经济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2)制度创新在经济学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的,是指制度上的一种新发明。随着生产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任何社会的制度发展过程都将是一个从制度创新,到制度均衡,再到制度创新的连续不断的过程。(3)制度均衡制度均衡是指一种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此时无论怎么样改变现存制度,都不会给从事改革的人带来追加利益,于是没有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而一旦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如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或有了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形式的新发明,或社会政治环境有了变化,这时又出现了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制度创新又可能重新出现。第2章商品和价值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1.商品经济(1)含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①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②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3)商品经济的特征①商品经济具有自主性。商品生产者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②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③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④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①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②市场经济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它的用途、性质等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交换价值和价值①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②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3)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①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着相反的运动。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3)两者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4)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
本文标题: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3版)复习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8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