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 最新《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电子教案完美版第5单元--学前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与矫正
1第5单元学前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与矫正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心理障碍的表现;了解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常见原因。2、能力目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保健措施以及常用的心理、行为调节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心理障碍的表现、引起的原因及保健措施。本章的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保健措施;常用的心理行为调节方法。三、课时分配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本章应授课时数为9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课时,实践教学3课时。建议课时分配如表所示:学习章节理论教学内容学时实践教学内容学时总学时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治①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②几种学前儿童常见的一般心理行为问题及保健③几种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及保健222常用的心理、行为调节方法39四、主要概念1.儿童心理问题:是指儿童心理活动异常及行为表现偏离常态的现象。2.分离焦虑:是指孩子离开父母或其他亲密的照顾者时所出现的不良情绪或不适应行为,每个孩子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通常表现为闷闷不乐、沮丧、紧张不安、害怕,或者哭叫、紧抱父母不放,甚至耍赖、撒泼等等。3.习惯性阴部摩擦:是指小儿用手抚弄自己的性器官或将两腿交叉上下移擦,或骑坐在某些物体上活动身体,摩擦阴部,引起面红、眼神凝视、表情紧张等不自然的现象,有时伴有出汗、气喘,2称为“习惯性阴部摩擦”,又叫儿童夹腿综合症。。4.儿童自闭症:又叫儿童孤独症。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脑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身心发展障碍。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5.儿童多动综合症:儿童多综合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或“轻微脑功能障碍”,MBD就是“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BrainDysfunction)的英文缩写。大多在7岁以前起病,以多动为外在表现,主要以注意力不集中及不易保持为主要特点,并伴有情绪改变及学习障碍。7岁以后诊断才具有临床意义。6.代币法:又叫标记奖励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对低年龄儿童(学前儿童、小学生)效果最为显著。“代币”是指真正奖励物的暂时代替物,可以是实际的物件如小五星、小红花,也可以是打勾或记分。当儿童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时,给予一个或一些代币,通过这些代替物的积累,最后换取儿童真正喜欢的实物奖励(物品或感兴趣的活动)。。7.感统训练:感统训练就是指利用感统器材,设计并组织一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为儿童提供由前庭系统、肌肉关节、皮肤触压、视听嗅等多种感觉信息的输入,从而建立起正常的反射。8.系统脱敏:是心理治疗中使用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脱敏,就是脱离、消除过敏的意思。它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承受能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状态。五、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一、学前儿童常见的一般心理行为问题(一)心理问题的含义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一个移行谱,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心理、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这里的心理问题主要指一般的心理问题,是指儿童心理活动异常及行为表现偏离常态的现象。(二)学前儿童一般心理行为问题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3心理求助的信号。一是情绪表现:烦躁、容易生气、爱发脾气、爱哭、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表现:自我中心、不合群、沉默少语、精神不集中或过分活跃、破坏、撒谎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尿频、尿床、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三)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甄别判断儿童心理是否正常的时候,首先必须结合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同时还要考虑到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以及教育文化背景,甚至要借助有关仪器检查,综合地加以判断。二、几种学前儿童常见的一般心理行为问题及保健(一)爱发脾气发脾气是指儿童在受到挫折后哭叫吵闹的现象。孩子发脾气是一种宣泄内心愤怒的一种方式,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出现,以学龄前儿童为最常见。1.行为表现长期爱发脾气的孩子对他的生长发育非常不利,不仅影响其良好性格的形成,而且会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影响其同伴交往,同时还会使其不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2.原因分析(1)父母过度溺爱,有求必应(2)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3.保健措施(1)预防为主,早期发现,及时纠正。(2)父母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榜样。(3)冷处理。(二)爱哭哭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生理现象,是儿童表达需要和内心体验的一种方式。1.常见原因分析(1)通过哭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2)先天因素。(3)教育不当。4(4)环境刺激。(5)疾病因素。2.保健措施(1)适当哭泣有利于儿童健康。(2)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3)避免过分溺爱。(4)鼓励孩子成长。(5)教会孩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三)过度依赖1.日常表现依赖的对象因年龄和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婴幼儿时期由于活动多局限于家庭环境,依赖对象多为母亲或家人;入幼儿园或上学以后,主要依赖对象为老师或同学。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外不会交往,独立性差。2.原因分析(1)家长的过度照料(2)心理忽视3.保健措施(1)采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2)多鼓励孩子,强化其正确行为(四)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孩子离开父母或其他亲密的照顾者时所出现的不良情绪或不适应行为,每个孩子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通常表现为闷闷不乐、沮丧、紧张不安、害怕,或者哭叫、紧抱父母不放,甚至耍赖、撒泼等等。1.原因分析(1)源于儿童早期的依恋行为(2)陌生环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2.保健措施(1)降低亲子依恋度(2)熟悉托幼园所环境(3)建立新的依恋对象(五)偏食(挑食)5偏食(挑食)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我们知道没有一样食物能够具备所有的营养素,儿童在就餐时只吃些自己喜爱的食物而排斥其它食物,很容易导致某些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或过量。偏食(挑食)的不良进食行为在学龄前儿童中很常见,如何预防和纠正孩子偏食(挑食),使孩子获得充足的营养以保证孩子健康意义重大。1.原因分析(1)家长的影响。(2)某些食物的特殊味道和颜色不被孩子喜欢。2.保健措施(1)父母的榜样作用(2)改变食物的烹调方法(3)可以使用代币法来纠正偏食、挑食行为。(六)咬手指甲咬手指甲是指经常控制不住地表现出用牙齿去咬手指甲的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大多发生在3岁以上儿童。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不良行为,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1.原因分析(1)心理因素(2)生理因素体内缺钙、铁的孩子,也有可能常常咬手指甲。2.保健措施(1)早发现早纠正(2)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给孩子安全感(3)转移注意力(4)成人要耐心引导,不可体罚(5)可以使用代币法来纠正咬手指甲行为。(6)加强自我意识,增强自制力(7)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修剪指甲。(七)小儿习惯性阴部摩擦(夹腿综合症)小儿用手抚弄自己的性器官或将两腿交叉上下移擦,或骑坐在某些物体上活动身体,摩擦阴部,引起面红、眼神凝视、表情紧张等不自然的现象,有时伴有出汗、气喘,称为“习惯性阴部摩擦”,又叫儿童夹腿综合症。最早可以发生在1岁左右,男孩、女孩均可发生。61.原因分析(1)局部刺激因素。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外阴部炎症、蛲虫症,包茎或包皮过长引起的包皮炎等刺激,都可引起外阴局部发痒,继而摩擦,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习惯性动作,也有一些患儿找不到明显的诱因。(2)心理因素。有的儿童因家庭气氛紧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所以,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从而产生夹腿动作。2.保健措施(1)查明诱因,“对症下药”(2)调整身心,设置障碍(3)转移兴奋,避免斥责(4)可以使用代币法来纠正习惯性阴部摩擦行为。(八)破坏所谓破坏性行为是儿童心理现象的一种,是因心理偏差而产生的经常性的行为问题。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无意破坏是指孩子因疏忽大意,缺乏经验,自制力差等而造成的危害集体或他人的行为;有意破坏是指带有动机的主观性破坏,包括干扰别的儿童的活动,也可能是由于情感上的困扰或焦虑引起的情绪宣泄行为。1.原因分析(1)生理发育不完善,协调性和控制自己的能力较差(2)心理发育不成熟,经验缺乏,认知局限和独立意识萌芽(3)引起成人的关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4)宣泄自己不良情绪2.保健措施(1)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2)正确对待孩子的破坏行为(3)警惕某些儿童的有意破坏(九)撒谎撒谎也叫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地讲假话。据调查,我国大约有50%的孩子从3岁开始说谎,9岁的孩子70%以上说过谎。可见,说谎是儿童普遍的行为,无性别差异。1.原因分析(1)小儿心理水平发育低,分不清事物的真假,混淆想象和事实(2)心理防御,以达到自我保护目的7(3)模仿学习(4)父母教育方法不当2.保健措施(1)成人正确看待小儿撒谎(2)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3)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提倡良好的教养方式(4)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三、几种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保健(一)夜惊夜惊是儿童睡眠时产生的一种惊恐反应。约见于3%的儿童中,男童略多于女童。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青春期以后少见。1.主要表现突然惊醒,瞪目坐起,躁动不安,面露恐怖表情,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出汗脉搏加快,可达180次/分。一般很难叫醒,患儿常常不加理睬任何安慰,仍表现惊恐、哭泣或叫喊,紧张地抓住任何人,似乎继续在遭受某种强烈的痛苦,这种情况常常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又能自行入睡。醒后完全不能回忆。2.原因分析(1)小儿神经功能失调(2)不良的睡眠姿势(3)白天或临睡前过度兴奋(4)鼻烟部炎症和肠道寄生虫3.保健措施(1)消除紧张因素(2)多运动(3)消除相关疾病(二)遗尿症1.原因分析(1)遗传因素(2)睡眠过深(3)心理因素(4)排尿习惯训练不良82.保健措施(1)调整饮食(2)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消除精神紧张因素(3)睡前不宜玩的过于疲劳、情绪过于兴奋(4)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5)成人不可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对的遗尿儿童(6)若是自控能力差引起的遗尿,可以利用代币法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三)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又叫儿童孤独症。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脑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身心发展障碍。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1.常见类型自闭症分为安静型和多动型两种。安静型表现为好静,不愿与人交流,缺乏沟通、交际能力,甚至不能对语言、指令作出反应;多动型大多表现为不停地重复一种动作,如不停地跑、跳,不停地撞头、打脸,不知火、电、快速行驶汽车的危险,站在高楼上无恐惧感等等。2.典型表现(1)社会交流障碍(2)语言交流障碍(3)重复刻板行为(4)智力异常(5)感觉异常(6)其它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3.保健措施国外专家认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措施是精神疗法和饮食疗法。(四)儿童多动综合症儿童多综合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或“轻微脑功能障碍”,MBD就是“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BrainDysfunction)的英文缩写。大多在7岁以前起病,以多动为外在表现,主要以注意力不集中及不易保持为主要特点,并伴有情绪改变及学习障碍。7岁以后诊断才具有临床意义。1.诊断标准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特征(详见表5-1)。2.原因分析(1)遗传因素9(2)脑部器质性病变(3)体内血铅过高表5-1多动及注意缺陷综合症国际诊断标准特征具体表现注意涣散(至少具备3项)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上课常常不听讲注意容易随境转移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冲动任性(至少具备1项)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
本文标题:最新《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电子教案完美版第5单元--学前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与矫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0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