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七章:儒家文化内容以及理想人格
儒家学说不是宗教。第一,儒学自始至终将关注的目光防在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不具备宗教的特质.第二,儒学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神灵体系.第三,儒学没有一个外在的强制性制约力量,只有依靠个人的内在道德自觉.儒家文化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儒学表现出不同的特色。第一节先秦:儒学的产生及其分途一、孔子:儒学的创始人及其主要思想孔子像1、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2、仁“仁者,爱人也”。“亲亲,仁也”。“孝弟也者,其为仁本与?”历代帝王给孔子封号表朝代时间帝王封号东周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尼父西汉元始二年(公元元年)汉平帝褒成宣尼公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北魏孝文帝文圣尼父隋朝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先师尼父唐朝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先圣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宣父唐朝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太师唐朝天绶元年(690年)武则天隆道公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文宣王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玄圣文宣王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至圣文宣王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至圣先师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世祖至圣先师孔庙(ConfuciusTemple)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曲阜孔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现存曲阜孔庙是清代雍正时期修建的。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除了曲阜孔庙之外,全国各地均有孔庙分布。在越南、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也有孔庙分布,近2000多座,其中仅韩国就有200多座。孔庙曲阜孔庙曲阜孔庙大成殿位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城西山南麓,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占地3600平方米,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孔庙,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恭城孔庙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原在县城北凤凰山,成化十三年(1477年)迁往城西黄牛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迁至今址。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仿曲阜孔庙规制再次扩建,成为广西最大的孔庙。现存建筑是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按原制重建的。恭城孔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轴对称”的原则。中轴线上依序建有状元门、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两侧分别配建礼门、义路、更衣所、忠孝祠、省牲斋、宿所、名宦祠、乡贤祠、杏台、东西庑、昭文楼、尊经阁,配置清代乾隆御制孔子赞碑和四配赞碑。大成殿是全庙的主体,建筑雄伟堂皇,内设孔子、四配、十二哲神位。大成门的门、窗均为雕花,屋顶饰人物雕像。棂星门原是第一正门,构筑最为精巧:六根方形石柱一字排列,以石梁横贯连属,上下梁间分嵌石匾,两面刻二龙抢珠、双风朝阳、拜相封侯、鱼跃龙门、六合长春等吉祥图案。恭城孔庙恭城文庙棂星门先秦儒学的分化:儒分八派子张学派子思学派颜回学派孟子学派漆雕氏派仲良学派荀卿学派乐正学派颜渊﹑子思﹑曾参﹑孟轲。旧时以此四人配祀孔子庙。颜渊﹑子思居东,曾参﹑孟轲居西,通称四配。其始配之年:颜渊为三国魏;曾参为唐朝;孟轲为宋神宗时期;子思为宋度宗时期。文庙“四配”二、孟子儒学:先秦儒学的发展孟子像仁政说经济:制民以产政治:王道民本主义: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性善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四端”:仁、义、礼、智三、荀子性恶论荀子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隆礼重法人定胜天荀子是先秦儒家向法家的过渡性人物。第二节汉代:儒学的政治化、官学化和经学化一、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儒学政治化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官学化汉武帝五经博士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董仲舒三、儒学的经学化与今古文经之争“经”的本意是指“编丝缀属”,泛指书籍。先秦时期,百家著作皆可称“经”。汉代以后,“经”成为儒家著作的专称。五经(汉代):《诗经》、《书经》、《易经》、《礼经》和《春秋经》。九经(唐代):《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十三经(宋代):《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今文经:1、以汉代流行文字隶书写成;2、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作;3、尊奉孔子,认为孔子是政治家、教育家;4、探求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古文经:1、以先秦文字小篆写成;2、六经是孔子所删定,六经皆史;3、崇奉周公,孔子是史学家;4、重在研究经书文字的意义。VS第三节宋明理学:儒学发展的新阶段一、宋代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程朱理学1、周敦颐:理学的开山鼻祖对本体论的关注: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万物2、张载“气本体论”3、程颐、程颢“理本体论”朱熹4、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本体论:理一元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以为性”。认识论:格物致知“格物是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王守仁二、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分歧和交锋: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鹅湖之会”2、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本体论:心一元论“心外无物”--“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物”“心外无理”--“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心即理”认识论:致良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实践论上: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义处即是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左派: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李贽(异端之尤)王阳明右派:江右学派第四节新儒学:从康有为到杜维明一、新儒学的准备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传统儒家学者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张之洞二、新儒学的萌芽阶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三、新儒学的嬗变阶段: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孙中山“籍古创制”,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建国方略三民主义四、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五、新儒学的沉寂阶段:新中国建立到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六、新儒学的恢复和发展阶段:文革结束以来恢复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过去“新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强调挖掘传统儒学中的价值,进行现代诠释,以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如和谐、天人合一、孝道等等。第五节儒家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三从四德”是儒家学派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纲常)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核心架构。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三纲五常”源于孔孟,但在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中正式确立下来。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他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管仲在《国颂》一文中,更直接了当的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二、宋代儒学的理学化与礼教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娶),如何?”伊川先生(程颐)曰:“然!凡取(娶),以配身也。若取(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灭人欲存天理“存天理、灭人欲”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二程:“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概论 第七章:儒家文化内容以及理想人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6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