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涟水顺集塑料颗粒塑料颗粒的生产工艺造粒工序是将高聚物树脂与各种添加剂、助剂,经过计量、棍合、塑化、切粒制成颗粒状塑料的生产过程,塑料颗粒是塑料成型加工业的半成品,也是挤出、注塑、中空吹塑、发泡等成型加工生产的原材料。塑料粒子是塑料颗粒的俗称,是塑料以半成品形态进行储存、运输和加工成型的原料。生产工艺:1、配料前的准备工作对回收的母料进行准备处理前首先进行清洗,清洗不同母料所用清洗剂有所不同,一般母料(饮料瓶、普通塑料包装等)可使用清水清洗,带有油污的母料(油桶等)可使用清洗剂清洗,对于染色严重的母料需要使用火碱(NaOH)进行清洗去色。配料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树脂过筛、增塑剂过滤、粉末状添加剂磨浆、色母料粉的配制原材料干燥、块状添加剂的加热熔化等工序。高聚物树脂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可能混入机械杂质或其他杂质,为防止损坏造粒设备和降低产品质量,树脂必须过筛后使用,粉末聚氯乙烯一般采用40目的筛网,颗粒状聚乙烯或聚丙烯过筛,可用比树脂粒径稍大的细丝网过筛。为防止增塑剂内机械杂质或黑色垃圾混入制品,影响产品性能,生产电缆料时,增塑剂一般用60~120目的过滤网过滤〔粘度大的用60目的,粘度小的用120目。涟水顺集塑料颗粒对颗粒较粗或容易结团的粉末状添加剂,最好先用增塑剂进行磨浆,以浆料加入,混合分散于树脂中较均匀。磨浆设备为三辊研磨机,磨浆配方一般添加剂与增塑剂的比例为1:1左右,浆料细度指标为60~80μm。浆料配方比例为重量份数之比,其比例大小主要根据粉状料表观密度大小来定,粉料表观密度大的,需要加入的增塑剂数量多。增塑剂一般用粘度小的DOP。在增塑剂投料量中,应扣除磨浆时加入的量。对硬质聚氯乙烯制品,因不加入增塑剂,一般是先制造高浓度的聚氯乙烯色母料粉,然后加入捏合机混合。例如,硬质聚氯乙烯管材染色均采用此方法。用捏合机制造色母粉时,应适当加入稳定剂,防止树脂分解。对易吸潮的树脂及添加剂,在捏合或挤出之前必须先干燥除水。例如尼龙树脂和ABS树脂均易吸水,必须干燥至含水量小于0.1%,干燥设备有:沸腾干燥器、真空干燥器或真空干燥料斗等。有些功能性的母料,例抗静电母料、抗粘连母料、珠光母料、填充剂母料等,均易吸潮,加入挤出机前均应进行干燥,否则会影响生产或降低制品质量。作为块状的硬脂酸和石蜡均是塑料加工中应用较多的润滑剂。若直接加入捏合机,会因高速捏合机内高速旋转撞在折流板上,损坏折流板,所以必须先加热熔化后加入捏合机。硬脂酸的熔点为69.60℃,石蜡熔点为60℃。2、配方称量涟水顺集塑料颗粒投入捏合机或密炼机进行混合,塑炼的原材料,首先应按设备容积和投料系数,估算出投料量。根据投料量精确称重,称量必须准确无误,否则会使制品质量不稳定。称量衡器和自动计量装置应定期检查与校正,防止因计量错误造成质量波动。3、捏合捏合可分为加热捏合与冷却捏合,用高速捏合机。加热捏合的工艺条件:软质聚氯乙烯捏合时间10~15min,出料温度95~100℃;硬质聚氯乙烯捏合时间5~10min,出料温度100~110℃。另外,捏合时的加料顺序对捏合质量有影响。冷却捏合从高速捏合机出来的物料温度较高,超过100℃,若放入贮料筒,易发生变色、结团甚至物料分解。因此,需要立即进行冷却混合,使物料温度下降至50℃以下,才能贮存供挤出机用。冷却混合工艺条件无论软质、硬质聚氯乙烯均为捏合时间5~10min,出料料温50℃以下。4、挤出造粒挤出造粒可用单螺杆和双螺杆挤出机。主要控制挤出温度、螺杆转速、切刀转速和粒料冷却。使粒料不发生粘粒,颗粒尺寸均匀,塑化较好。切刀转速调整到颗粒料长度3~4mm。螺杆转速调整到粒料不发生粘连。挤出软聚氯乙烯电缆料,直径65mm的单螺杆挤出机温度依次为140~150℃、160~170℃、150~160℃、150~160℃,转速为20~30r/min;直径51~150mm的双螺杆挤出机温度依次为130~140℃,涟水顺集塑料颗粒140~145℃、150~155℃、145~150℃,螺杆转速为15~20r/min。直径6mm平行双螺杆挤出机造粒聚乙烯,温度依次为200~220℃、230~240℃、240~250℃、250~260℃用途常生活中,再生颗粒可用来制造各种塑料袋、桶、盆、玩具、家具、文具等生活用具及各种塑料制品…服装工业方面:再生颗粒可用来制造服装、领带、纽扣、拉链…建筑材料方面:再生颗粒可用来制造各种建筑构件、建筑工具、塑料门窗、泥灰桶…农业方面:再生颗粒可用来制农膜、抽水管、农机具、肥料包装袋、水泥包装袋…机械工业方面:再生颗粒经特殊配方后,可用于制造机器零部件:各种形式的轴承、齿轮、凸轮、异轮、密封环、各种叶片、各种水泵叶轮化学工业方面:再生颗粒可用来应作反应釜、管道、容器、泵、阀门等,应用在解决腐蚀磨损的化工生产场所…
本文标题:塑料颗粒的生产工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7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