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视觉器官第一节概述第四节前庭器官第十一章感觉器官的功能第三节听觉器官第五节嗅觉和味觉感受器一、感受器、感觉器官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1)形式多样:外周感觉神经末梢、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等。(2)分类:存在部位: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接受刺激的性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电磁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感觉器官:指感受器和与之相连的非神经性附属结构所构成的感受装置。第一节概述(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概念:适宜刺激是指感受器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例如:一定的波长的光波是视网膜上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定频率的声波是耳蜗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感觉阈:能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暗室停留较久,视网膜对光的感觉阈将降低。吵闹的环境中人的听觉感受阈升高。意义:对内外环境中有意义的变化进行灵敏和精确的分析。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概念:感受器可以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变为传入神经上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刺激能——生物电(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概念: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能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转变成为不同序列的神经动作电位。类型:1.对外界不同性质刺激的编码2.对外界刺激强度的编码(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概念:是指当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但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的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分类: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约有95%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长370~760nm的电磁波)。可见光眼的折光系统折射成像视网膜的感光系统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视NAP视觉中枢→视觉第二节视觉器官人眼的基本结构:一、眼的折光功能(一)与眼的折光成像有关的光学原理眼的折光系统构成: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二)眼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简化眼:由于眼的折光系统是由多片凸透镜组成,为了研究和应用的方便,将其复杂的折光系统简化=简化眼: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20mm,折射率为1.333,曲率半径为5nm,节点(n,光心)在角膜后方5mm处,后主焦点在折光体的后极。简化眼及其成像情况(三)眼折光功能的调节远点:正常眼在安静时,正好能使6m以外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上。眼的视近调节:看近物时,物距小,则像距就要加长,不可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只有通过适当增加折光系统的折光力才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一过程称为眼的视近调节。通过调节反射实现,反射中枢为中脑。(三)眼的调节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使物像仍落在视网膜上,看清近物。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眼球会聚1.晶状体调节物像落在视网膜后视物模糊皮层-中脑束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睫短N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后凸折光能力↑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弹性↓→老花眼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视近物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2.瞳孔调节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mm之间。⑴瞳孔近反射: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还反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意义:瞳孔缩小后,可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⑵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意义:①调节光入眼量②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③协助诊断过程:强光视网膜感光细胞视N中脑的顶盖前区(双侧)动眼N副交感核(双侧)睫状N节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双侧)双眼注视一物体由远移近时,两眼的视轴同时像鼻侧聚拢,也叫辐辏反射。3.眼球会聚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四)眼的折光异常正常眼(正视眼)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称为屈光不正(非正视眼)。常见的有远视、近视和散光。1.近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角膜和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折光能力过强,近视眼的远点比正视眼的近,远视力差,近视力正常。矫正:配戴适宜凹透镜。2.远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的远,看远物、看近物都需要调节,故易发生调节疲劳。矫正:配戴适宜凸透镜。3.散光眼:角膜或晶状体(常发生在角膜)的表面不呈正球面,曲率半径不同,入眼的光线在各个点不能同时聚焦于一个平面上,造成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清晰或变形,视物不清或视物变形。矫正:配戴适当的柱面镜,在曲率半径过大的方向上增加折光能力。1801年ThomasYoung描述散光(astigmatism)。(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二、视网膜的感光功能视网膜的厚度为0.1--0.5mm有四层细胞:色素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项目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分布视网膜黄斑部视网膜周边部联系方式视锥-双极-节细胞视杆-双极-节细胞(呈单线式)(呈聚合式)感光色素有红、绿、蓝色素只有视紫红质适宜刺激强光弱光光敏感度低(强光→兴奋)高(弱光→兴奋)分辨力强(分辨微细结构)弱(分辨粗大轮廓)专司视觉明视觉+色觉暗视觉+黑白觉视力强弱(中央凹为主)(向外周递减)结构特征功能作用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1.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紫红质光视蛋白+11-顺视黄醛视黄醛还原酶11-顺视黄醇(VitA)全反型视黄醇(VitA)醇脱氢酶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视黄醛异构酶(暗处,需能)异构酶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2.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和颜色视觉色觉的三原色学说:在视网膜中存在分别对红、绿和蓝光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视红质、视绿质和视蓝质为其感光色素,当不同波长的光线入眼时,这三种视锥细胞的兴奋程度不同,在中枢则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色觉。色盲:指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缺乏分辨能力。色盲有红绿色盲和全色盲。色弱:指某些人对3种原色反应能力降低。(一)视力视力也叫视敏度,指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或分辨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现象2.视野范围:正常视野图中:下侧>上侧、颞侧>鼻侧。颜色视野中白色>黄蓝>红色>绿色。概念:指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三)暗适应与明适应1.暗适应概念:指人从光亮处进入暗室,最初看不清物体,经一定时间,视敏度才逐渐增高,恢复了暗处的视力。2.明适应概念:指人从暗室到明亮处,开始时感觉耀眼,不能视物,约1分钟后视力逐步恢复。(二)双眼视觉单视:双眼视物时,物体必须落在两眼视网膜相对应的部位,才能产生单一物体的感觉。复视:若两眼同时看某一物体时,主观上产生感觉是有一定程度重叠的两个物体。眼球内肿瘤、眼外肌瘫痪。第三节听觉器官听觉:是由耳(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以及听觉中枢活动共同完成的。声波从外耳、中耳组成的传音系统传到内耳,经内耳耳蜗毛细胞的换能作用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神经的神经冲动,后者到达到脑皮质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一)外耳的功能1.耳廓:①利于集音;②判断声源:依据声波到达两耳的强弱和时间差判断声源。2.外耳道:①传音的通路;②增加声强:与4倍于外耳道长的声波长(正常语言交流的波长)发生共振,从而增加声强。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等结构组成。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中声波振动的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其中鼓膜和听骨链在声音传递中起重要作用。鼓膜:呈椭圆形,面积50—90m㎡,厚度约0.1㎜。听骨链: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连接而成。鼓膜和听骨链:传音;增压及减小振动范围。咽鼓管的作用:平衡中耳内气压(二)中耳的功能(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两种途径:气传导和骨传导,正常情况下,以气传导为主。1.气传导:①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内耳②声波→外耳道→鼓室内空气振动→圆窗膜→内耳2.骨传导:声波→颅骨振动→内耳注:正常时:气导的传音效应>骨导;传音性耳聋(鼓膜或中耳病变)时:骨导>气导;感音性耳聋(耳蜗病变)时:气导和骨导同时受损。二、内耳的功能内耳又称迷路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前者为听觉感受器官,后者属平衡感觉器官。耳蜗的主要作用是①传音功能;②感音功能。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蜗管腔被前庭膜和基底膜分隔为三个腔:前庭阶、蜗管和鼓阶。(一)耳蜗的结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毛细胞顶端膜上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激活毛细胞底部膜电压依赖性Ca2+通道毛细胞去极化→感受器电位(微音器电位)螺旋器上下振动毛细胞的听毛弯曲内淋巴中K+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毛细胞内Ca2+入胞→毛细胞释放递质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听神经动作电位(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1.基底膜的振动①换能过程: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听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最大可听阈:当强度在听阈以上继续增加时,听觉的感受也相应增强,但当强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它引起的不单是听觉,可能因鼓膜过度振动而引起疼痛感觉人的正常听阈图人耳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的声波振动。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1)半规管壶腹嵴:适宜刺激是旋转加速度。(2)椭圆囊囊斑:适宜刺激水平方向直线变速运动。(3)球囊囊斑:适宜刺激竖直方向直线变速运动和头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四、前庭器官二、前庭反应和眼震颤前庭自主神经反应: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长的刺激,或刺激未过量而前庭功能过敏时,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现象,称为前庭自主神经反应,简称为前庭反应。眼震颤:躯体作旋转运动时产生角加速度引起的眼球运动,称为眼震颤,它是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反应,常作为判定前庭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眼震颤主要由半规管受刺激而引起。眼震颤的慢动相:眼球朝一方向缓慢移动的现象称眼震颤的慢动相。是刺激前庭器官引起的,与旋转方向相反。眼震颤的快动相:眼球再突然移回原位的现象称眼震颤的快动相。是中枢矫正性运动,与旋转方向一致。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嗅上皮中。嗅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空气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嗅觉的多种感受是由7种基本气味组合而成的。嗅觉的特点:阈值很低;适应较快。第四节其他感受器•二、味觉感受器和味觉•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背部表面和舌缘;人类的四种基本味觉是:酸、甜、苦、咸。一般是舌尖部对甜味较敏感,舌两侧对酸味较敏感,舌两侧的前部则对咸味较敏感,软腭和舌根部对苦味较敏感。三、皮肤感觉•1.触、压觉•触觉:指轻微的机械刺激作用于皮肤浅层的触觉感受器所形成的感觉。•压觉:指较强的机械刺激导致皮肤深部组织变形而刺激压觉感受器引起的感觉。•2.温度觉冷觉和热觉•3.痛觉可能造成损伤或已经造成损伤的各种性质的刺激引起。
本文标题:生理学-感觉器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1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