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浅淡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0论文题目:浅淡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作者姓名:张林单位:鄱阳县柘港乡南水小学联系方式:13237032756日期:2017年3月学段:小学学科:语文县级参评论文装订线1摘要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活地成长,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的扶持,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他们自己独立地、自主地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当然,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都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认识力较差,自控力也不够,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么作为第一位“教师”的家长,帮助孩子提高自觉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学校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提高自觉性,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是有义务的。我将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谈谈自己的见解。关键词:自觉性;学生;教师;提高2目录摘要.......................................................................................................................................1关键词....................................................................................................................................1一、自觉性的概念界定........................................................................................................3二、学生自觉性的现状......................................................................................................................3三、学生自觉性差的分析....................................................................................................4四、提高学生自觉性的必要性............................................................................................4五、如何提高的学生自觉性................................................................................................53浅淡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一、自觉性的概念界定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执行或自主自愿地追求整体长远目标任务的程度。自觉性又可以说是个体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外在表现:在工作学习乃至个人生活上的积极认知、热心、热情、投入,是相应人员具有相应自觉性的表现;而在工作学习乃至个人生活上消极认知、冷淡、厌倦、懒惰、逃避应付,则是相应人员不具有相应自觉性的表现。内在表现:个体具有责任心、职责意识,则是具有相应的自觉性;个体不具有责任心、职责意识,则是不具有相应的自觉性。就其产生过程来讲,个体的自觉性是在信念基础上,由个体责任和权利义务意识引发下,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与利己心理的对立统一体。所谓的职权意识,是个体在行为行动中对赋予其的目标、责任、权利等的意识,责权意识中的目标责任意识源于个体信念中因志向、志愿、志趣等而对职权目标的意识,责权意识中的权利意识来源于个体信念中的利己范畴内的社会规范意识。以目标责任为核心,通过调节平衡能、责、权、利各方面,就可达到激发相应自觉性的作用。二、学生自觉性的现状在我所了解的学生情况中,绝大部分的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自觉性。这点,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中表现出来。大部分的学生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少部分的学生能够在课后预习课本内容。极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课后钻研难题、阅读书本。大部分的时间荒废在玩的过程中。当然,不是说不让孩子玩,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是许许多多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善于观察、不善于发现、不善于思考,这就使得孩子们为了玩而玩。我们鼓励每个孩子花时间去做游戏,去做他们喜欢的游戏。很多的学生不爱学习,上课不听讲,作业也不按时完成。这是现今许多学生的表现出的情况。三、学生自觉性现状的分析普遍的教师反映,许多学生不爱学习,上课不听讲,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其实这一情况也不能归责于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作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不光是简简单单的教书。一位教育家认为,“爱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而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努力才能掌握的艺术,它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试问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了解吗?给予了每一位学生足够的关爱吗?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值得反思和付出行动的。学生的自觉性差,不光光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也是家长、老师和学校的问题。作为一名家长,我们给予孩子生命,我们有责任去教导他们,但是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又给予孩子多少理解,多少引导,多少赞美呢?大多数的家长仅仅关心的是孩子的衣食,仅仅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又有多少家长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呢?也有不少家长溺爱自己的孩4子,认为孩子还小,做事是不可能有计划性和自觉性的,因而出现包揽过多的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怎么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具有相应的自觉性呢?不说学生,就算是成人,作为父母、作为教师的我们又具备多高的自觉性呢?学生在学校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差的因素有很多,就学生的方面来说:自己基础差,听不太懂老师讲的内容,索性不听讲;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个性等方面。就教师方面来说:上课粗燥乏味、毫无吸引力;教师个人魅力不够、学生不喜欢;教师评价方式单一,学生自尊心受挫;教师专业水平不达标,学生产生疑惑。就学校方面来说:课程太单一、师资队伍缺乏、学校文化底蕴不足、学校的学习环境不好。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自觉性的培养,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为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付出努力。四、提高学生自觉性的必要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固定不变的。人之所以为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因此,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的主体自身,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人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把他人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自己的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的过程并不是用镜子来机械、被动地反映事物,而是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学生必须要相应的自觉性。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程度,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的自觉性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因素,自学成才就是自觉性的突出表现。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是相当有必要的。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有相应的自觉性,那么教师的教学效率将提升很大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将提升很大的空间。这样的话,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能全心地去上好每一节课。这将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相应的发展。很多教师的教学质量跟不上,这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自觉性的培养不够,任之由之,不管不顾。才导致学生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的这种情况。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起来,每位教师应该行动起来。五、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育学生不光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家长的职责。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家长,我们给予孩子生命,我们有责任去教导他们。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呢?(一)、理解孩子,做他的知心朋友家长关心和理解孩子,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是提高孩子自觉性的基础。放下家长的“做派”,绽放慈爱的微笑,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灵,学会与他交谈,这样孩子才会把你当“朋友”,才会无形中把那种堵气式的“要我学”转变成自主地真正意义上的“我要学”。孩子回到家里,有意无意地说到学校里发生的一些小事,有些家长以“忙”为借口,拒绝用心去倾听;有些家长以“不值一提”为理由,不愿用心去倾听,甚至有些家长粗暴地去呵斥孩子,常此以往,孩子会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不愿与你交谈,家5长又无形中失去了了解孩子的机会,失去了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的荣幸。每次家长会结束后,有不少的家长都“居高临下”,摆出“教育者”的架式,指责孩子的成绩下降,一顿狠批之后,往往带着指令腔,要求孩子今后“要这样”“不要那样”,孩子处于“被盘查”的地位,没有任何的“解释权”,只有挨批的份,其实这种做法适得其反。孩子都是有些许的“虚荣心”,也有朦胧的“自尊心”,更有不少的“判逆心”,而对这种情况,不要去过多的指责孩子,要为他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孩子自己为自己找理由,自己分析考试不理想的原因。即使理由不充分,甚至牵强附会,也不要当面去揭穿,给孩子一份尊重,一份理解,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孩子就会尽力地去克服自己的弱点,自觉地去调整,自主地学习。(二)、引导孩子,做他的行为典范在心灵上,重视关心和理解孩子,成为他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重视身教,做孩子的典范和楷模。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因为对孩子来说,家长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最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作为一位家长,要求孩子做到之前,先要问一问自己做到了没有。有些家长一下班进“棋牌室”,还要训斥孩子进“网吧”,有些家长一进门看电视,还要抱怨孩子不写作业。平时,在家里,家长应尽少看电视,也尽量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多抽时间与孩子共处,孩子写作业时,家长自己坐在他的旁边,翻阅一些喜欢的杂志小说,孩子睡觉前,家长给他读一些勤学的故事,用名人的故事激励他,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写作业、阅读的自觉性。(三)、赞美孩子,做他的崇拜者当孩子出生时,我们曾夸耀过他的漂亮;当孩子走路时,我们曾鼓励过他的勇敢;当孩子上幼儿园时,我们也曾欣慰他得了“红花”,可当孩子上小学后,你又为他投来多少赞许的目光呢?我们时常抱怨他们丢三落四,批评他字迹潦草,指责他没有自觉性。试想一下,哪一位家长愿意在家长会上被老师单留,哪一位家长又愿意被叫到学校听老师的“苦口婆心”。没有,同样,哪一位学生不愿意听到父母的赞美,用单纯的目光去发现孩子的优点,适时地予以赞美,将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效果。通过理解、引导和赞美孩子,孩子的自觉性问题有了较大的提高,从以前的进门看电视,等着家长回家才“写作业”,转变成等着家长回家“批作业”的孩子,作为家长的你会感到很欣慰。当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自觉性。那么作为教师,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呢?(一)、了解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差异性。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了解和研究每一位学生。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学生不仅有年龄特征,而且存在着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已经成为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和差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特点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都应该做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样孩子才能正常成长。从教师与学生关系角度看: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要求等。只有在师生关系上“目中有人”,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和艺术家,教师劳动本身就应充满创造性,针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特点,就要做到精雕细刻、因材施教。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
本文标题:浅淡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3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