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WORD格式专业资料分享燕歌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回顾已学边塞诗基础上,对边塞诗及边塞诗派的基本特点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高适的生平的前提下,更好地领会本诗在边塞诗中的地位。着重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要求1.了解边塞诗派形成的原因;2.体会诗人对战争的矛盾态度;3.掌握诗歌描写战争的艺术手法。引言回顾学过的边塞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一、边塞诗与高适(一)边塞诗简介1.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诗经》即有1WORD格式专业资料分享最早萌芽,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诗人写边塞诗歌,在唐代最为流行。2.边塞诗派盛唐一批专门写边塞诗的诗人形成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即边塞诗派。因其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也称高岑诗派。其他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等。诗歌主要描写边塞征战生活:表现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揭示战争艰苦、军中矛盾,批评黩武行动;抒发将士思乡情绪;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盛唐边塞诗歌流行的原因:边塞战争性质复杂且频繁,加之文人去边塞,使得唐代边塞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形成了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的一枝奇葩。开疆拓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蓬勃发展的阶段,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转而有余力开疆拓土。当时的边疆战功卓著者往往入朝为重臣,士人也往往到边塞去谋出路,是个尚武的时代。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国防、经济需要——“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继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则唐代之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陈寅恪《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总体上与其它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存在着睦邻间的矛盾。当时北方民族突厥、契丹、回纥以及西北的吐番等少数民族,都以游牧为业,对骑马打猎都十分熟悉。他们凭借于此,一到草深马肥季节,就瞅机会搔扰边境;而唐王朝为了保护边境安全,保护贸易交通的正常进行以促进经济发展,也经常以攻为守,进行反击。有时唐朝统治者为了扩张势力,或者个别将领为了邀功请赏,也主动侵略少数民族。战争频繁——自从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天宝年间,在东起辽宁东部,西至青海、新疆几千里的边境线上,烽烟时起,战争频繁。文人参军——由于边境战争连年不断,因此参军从战成了盛唐人民生活的一项内容。一些青年男子血气方刚,想到边境上去杀敌,去立功。他们把从军参战看作是一种理想,不少文人也踊跃戍边。(二)高适简介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人。2WORD格式专业资料分享少孤贫,爱交游,性格落拓,不拘小节,常混迹于赌徒中间。20岁到长安求官未成,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生活。30岁曾到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寻找报国立功机会未成。48岁,经人举荐,中“有道科”,任命为封丘尉,辞官。客游河西,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部下掌幕府书记。安史之乱后,他反对分封诸王,有利于肃宗李亨的皇位巩固,得肃宗赏识,官职屡升。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官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旧唐书·高适传》)今存《高常侍》十卷,收诗240余首。二、《燕歌行》赏析(一)解题1.燕歌行燕:河北一带,泛指东北边疆。歌行,一种诗体。燕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其辞多写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汉乐府,乐府旧题;新乐府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所依傍”。2.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小序:有些古代作品正文的前头有一个序,交代本篇的由来或者某种特殊意义。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客:客人。御史大夫张公:幽州(河北)节度使张守珪。唐代的节度使常带御史大夫衔。和:依照别人的体裁、题材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古代很多诗歌是有固定的曲子相配能唱的。感征戍之事:军中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旧框框所囿,进一步表现广阔的边地生活,揭露军旅矛盾。3WORD格式专业资料分享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张守珪由于偏袒赵刊,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这件事后来泄露了。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早年不得意,曾在蓟州(今北京)漫游,那里的边塞风光和生活环境的恶劣,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边塞战争、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也就是说这首诗不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是这件事触发了创作灵感,从而对边塞战争做出全像描述,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慨。《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二)通读(配乐朗诵)《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听录音,注意字词读音,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试着按诗歌内容划分四个层次。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4WORD格式专业资料分享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哪可度,绝城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三)内容分析1.结构分析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2.具体分析第一段:奉命出师(雄壮激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指代唐朝。唐人有汉代情结,班超、李广、霍去病等频繁出现在唐诗中;汉朝较强盛,以夸耀唐军威风,“汉家大将西出师”(岑参);讽刺当朝皇帝,委婉,便于讽刺,“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烟尘:烟烽尘土,指代战争。古代打仗,用狼粪在烽火台点着报警,呼唤友军支援。东北:唐与契丹族、奚族(今辽宁和内蒙南部)战争连年不绝,从都城长安的位置上讲是在东北。(战争的方位)残:指凶残的敌人。(战争的性质:正义)1-2句:开门见山,直陈其事。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战争的方位:边疆。性质:正义。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横行:驰骋疆场、不可阻挡(威武荣耀);恃勇轻敌(暗含讥讽)。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是指奋战沙场,又意味着恃勇轻敌。非,不是;常,通常。即不平常。赐,赏赐;颜色,脸色。即给脸面。3-4句:赞扬了将军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反映了尚武的时代特色;也隐含了讥讽,为后面埋下伏笔。5WORD格式专业资料分享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摐、伐,敲击;金,铜制乐器。即敲锣打鼓。旌旆,各种旗帜;逶迤,行军蜿蜒绵长。下:出。榆关:山海关,在今秦皇岛市。5-6句: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瀚海:沙漠,代指与敌人交战的边境。狼山:狼居胥山,汉代时属匈奴,代指敌人活动的地方。(内蒙古西北,汉代属匈奴。既然用单于指代敌人首领,就用狼胥山指代敌人活动区域)羽书,飞:插着羽毛的的信,指军中紧急文书;飞字说明情况紧急。7-8句:战事紧迫,唐军校尉派人火速送来紧急情况,敌人已在狼居胥山燃起了战火。小结: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再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叙述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第二段:战斗失利(困顿沉痛)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萧条:荒凉。极:穷、尽。边土:边境。胡,古代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不尊敬的说法;骑,一人一马叫骑。胡骑:敌人的骑兵。陵:又作“凌”。凭陵:倚仗强力威逼、侵略。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狂风骤雨。1句: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道尽了边境的荒凉肃杀。为这场战斗提供了悲剧环境。2句:“胡骑”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写出了将军眼中的“残贼”威势之凶猛。(战争失败的客观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军前:阵前。半死生:死生各半,伤亡惨重。帐:将帅的营帐。6WORD格式专业资料分享犹:还在。只知道自己作威作福,不顾国家利益,不体恤部下。战斗如此激烈。伤亡如此惨重。还寻欢作乐,昏聩至极。两军交战时尚如此,那么平常可想而知了。3-4句:战士们奋力迎敌,英勇拼搏,杀得昏天黑地,伤亡过半。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在营帐里欣赏着美人的轻歌曼舞,寻欢作乐。(战争失败的主观原因)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只是陈述事实,没有下任何一句褒贬之词;但是旨意显露,对比鲜明,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大漠:边塞荒凉地区。穷秋:深秋。腓:枯萎,变黄。孤城:唐军的边防城堡。斗兵稀:兵器击打的声音稀少,唐军伤亡惨重。5、6句:这两句有着鲜明边塞特点的惨淡景象的描写;荒凉的景色烘托了残兵败卒的凄凉心境,也隐含着对英勇为国、战死沙场的军士们的哀悼。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当:身受。恩遇:皇帝的恩德和优厚待遇。恒:常常、总是。力尽关山:战士们在战场上用尽了力量。关山:边境险要的地方。7-8句:交代了战争失利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其中“战士”两句写战斗失利主观原因,笔墨极为沉痛。第三段:思乡怀亲(幽怨缠绵)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铁衣:金属制的铠甲,借代出征的战士。远戍:远离家乡,驻守边疆。辛勤:辛苦。玉箸:思妇的眼泪。筷子一双,竖起来两行,如少妇泪两行。玉箸晶莹透明,泪也如此。应啼别离后:别离后应啼。应,恐怕,表猜测。恐怕一直在哭泣。城南:指少妇的住处。长安宫廷在北,住宅区在南。欲断肠:到了断肠的程度,伤心程度很深。7WORD格式专业资料分享空回首:白白地回头。回头望家乡也是枉然,并不能慰藉胸中的郁闷相思。汉代诗曾有“远望当归”的说法,意思是:家乡不能回去,朝家乡望上两眼也好,可以代替回去,等于回一次家。这里指心中相思浓郁,回首已不能当归。征人:远戍的战士。蓟州:天津西北,河北,指边塞。1-4句:这四句写边塞戍卒与家中思妇的痛苦。妻子自丈夫出征以后,因思念而伤心流泪。少妇在家悲痛欲绝,征夫在外想念妻子也是徒然。看似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却蕴含着对将领更深的谴责,深化了主题。第四段:围困之后(哀婉沉重)边庭飘飖哪可度,绝城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庭:边境。飘飖:局势动荡不安。哪可度:过不下去,没法生活。绝域:人烟稀少、环境荒凉的塞外。苍茫:迷茫苍凉。更何有:一无所有。阵云:战云。一天到晚要打仗,杀气腾腾、战云密布的战斗气氛,一整天都如此。寒声:听了让人心寒的声音。刁斗:古代军中煮饭的锅
本文标题:《燕歌行》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4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