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史记学习目标•1.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2.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张良简介•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后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关于《留侯世家》与张良•这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文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使这一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但司马迁又通过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情节,刻画了张良的隐忍,这是早年张良性格的又一个侧面。张良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刘邦对他则言听计从。刘邦对张良的评价“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成了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明哲保身是张良后半生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极为知足;他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因此,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未伤毫毛。司马迁通过上述情节,把张良刻画成了一个城府极深、明哲保身的典型。我们如果把张良和《淮阴侯列传》中那位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的韩信相比,就可看出司马迁笔下刘邦的两位大功臣形成了多么巨大的反差。•《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家灭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读课文,思考:•1、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刘邦在巴蜀称王,又向项羽请得了汉中地。张良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然后把齐王田荣谋反的事告知项王,使项羽不以汉为患。后项王杀韩王成,张良逃出归汉,立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任用韩信。汉三年,项羽围攻刘邦于荥阳,郦食其为之出谋划策,以削弱项羽的力量。张良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分析了不可以的理由,使刘邦改变了主意。2.张良反对复立六国,列举了哪几条理由?•⑴当前刘邦不能制项羽于死命。•⑵如今刘邦还不能尽得人心。•⑶如今天下尚不太平。•⑷假如恢复六国,将无人再尊刘邦,六国可能进而为害。3.张良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是如何刻画张良这一形象的?•张良──有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⑴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刻画人物。•⑵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⑶通过对比侧面烘托人物。4.对比《井陉之战》中的韩信,联系两人的生平,谈谈张良和韩信有何异同。•⑴相同点:运筹帷幄,深谋远虑。•⑵不同点:•张良,知难而上,奋发进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又急流勇退,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参透功名利禄,又不虚度此生。•韩信,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5.结合《范蠡》,分析张良与范蠡处事有何异同。•⑴相同点:辅助君王,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急流勇退。•⑵不同点:•范蠡退出后,经商致富;•张良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出世以求清静。
本文标题:张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8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