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译言·全球书评(第3期)
译言·全球书评(第3期)译言·全球书评(第3期)伍尔夫的思想撤退版权信息北京译言协力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字节社作中国大陆电子版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刊名:译言·全球书评(第3期)出版人:周峰主编:邹熙封面设计:Evelen目录1.伍尔夫的思想撤退2.我亲爱的朱利安:伍尔夫写给年轻人的信3.我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深切情缘3.1蒙克之屋:一间自己的房间4.《时时刻刻》:伍尔夫,母亲,我卷首语1941年3月28日,举世无双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石头,走入家附近的欧塞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伍尔夫是一个无畏的女权主义者,但却不容易自我鼓舞,对自己的作品极度缺乏自信。她常常怀疑,自己在小说方面“华而不实的实践”,很有可能和其它别人无谓尝试的成果一起,被束之高阁。这样一位充满魅力却同时敏感脆弱的女人,一位患有阵发性抑郁症、性冷淡、穿衣品味奇怪的女人,说起来就不像一个足够坚强,能经历历史狂风大浪考验的英雄人物。如果说伍尔夫比大多数人都更了解最深痛的悲哀,那么她也通过奇特的意志显示,她比几乎所有人都更擅长传递活着的美好——那份能够在一个普通的六月里的星期二,生活于这个世间的平淡喜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些读者如此狂热的爱着她。她知道生活有多么糟糕,但仍然坚持相信简单永恒的美好,尽管美好往往转瞬即逝。伍尔夫对于世界的热爱与乐观,这份坚定值得我们信任,因为她是一个经历过生活最低谷的作家。在她的书中,生命生生不息,宏伟奢华,美妙绝伦,超越了障碍与挫折。本期的几篇文章将带您从多角度了解伍尔夫,您将看到茱莉亚·布里格斯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围绕伍尔夫的内心生活写作传记,一封难得一见的伍尔夫写给侄子朱利安的信,一位记者写伍尔夫的作品与自己的缘分,以及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同名小说的作者迈克尔·坎宁安谈小说的创作体会。全球书评,收录、翻译全球有价值的书评,挖掘作家中的作家。伍尔夫的思想撤退书名VirginiaWoolf:AnInnerLife作者JuliaBriggs出版社HarvestBooks出版日期2006年11月6日简介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传记中,茱莉亚·布里格斯对伍尔夫的书写回归到了其内心生活之上。她阅读伍尔夫的作品以了解其生活,以一种全新、迷人的传记形式探究了伍尔夫小说的本身。布里格斯分析了伍尔夫藉由信件、日记、散文所发表的评论,描绘出伍尔夫真实可信而又活泼动人的形象,也对创造性的本质做了深刻的思考。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传记的态度即便还算不上是厌恶,至少也是非常矛盾的。尽管传记激发了她对人类本性的兴趣,但她却对这种文体略有不屑。她曾经坚称传记作家只是手艺人,而不是艺术家。尽管她本人也在他人的要求下替兼为评论家与画家的罗杰·弗莱伊写了传记,但是她在自己的日记里承认,那部传记是一部糟糕的作品。不管怎么说,弗吉尼亚·伍尔夫毕竟是莱斯利·斯蒂芬的女儿。后者编著了长达26卷《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注:《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记载了58,000多位英国历史名人传记,是重要的英国人物传记参考工具书。初版早于1885年发行,以后不断更新改版。2004年9月23日,改名为《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出版,共60册,并推出网上版,内容每年一月、五月和九月更新。】伍尔夫曾经说,父亲的这部巨著不仅熄灭了她弟弟阿德里安心中的激情,也给她自己的内心带来了一丝扭曲:“如果没有这部对英格兰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专著,或许我不会如此聪明,但是我可能会比现在更为沉稳。”伍尔夫写讽刺性传记《奥兰多》的部分原因正是想给出自己的回击。在《奥兰多》充满讽刺意味的前言中,伍尔夫刻意模仿了那些抱着一本正经的态度进行艺术创作的人才会采用的鸣谢方式。但是如今,伍尔夫却已经被传记包围。几乎每一年都有一部有关她生平的新传记作品面世。第一部关于伍尔夫的授权传记是由她的侄子昆廷·贝尔在1972年写成的。这部传记虽然为读者提供了了解伍尔夫个人生活的捷径,但却缺少对于她作品的批判性分析。女性主义者因此批评说,以这种方式书写伍尔夫传记其实是对伍尔夫的一种去政治化。从那以后,伍尔夫被描绘成了多种不同的形象:女同性恋者的英雄、儿时受暴的受害者以及遭受精神疾病的案例。如此一来,伍尔夫的生活被呈现得十分复杂,简单地将她看成是一个对于私人、内在、女性空间等主题的探索者已经变得不再可能。这一点在赫米奥娜·李1996年出版的伍尔夫传记中表现得更加清楚。在这部传记中,伍尔夫被描述成了一个机灵而又热切的生活观察者,一个对正义缺失现象极度关注,因而也是高度政治化的一个女人。茱莉亚·布里格斯更加深入地发展了书写伍尔夫的这一视角,这使得她一进入伍尔夫传记写作这个人才济济的圈子就焕发出了光芒。为了做到这一点,茱莉亚·布里格斯使用了一种不常用的手段。她放弃了传记写作中常用的从出生到去世的阶段性写法。她对于伍尔夫的出生、教育与婚姻只是用较小的篇幅寥寥带过。同样,伍尔夫生平年表也或多或少地被忽视了。这样一来,茱莉亚有时候不得不悄无声息地用摘要来告知读者最新的有关伍尔夫的信息。如书的副标题(AnInnerLife)所言,这部传记的关注点是伍尔夫的内心生活。伍尔夫本人想必会同意这种书写方式。她曾经评论说,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如此至少,更不用奢谈了解他人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写那些被他们称为‘他人的生活’的东西;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人们只是收集一些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对那个人却仍然没有了解。”既然已经有如此有益的忠告,布里格斯就另辟蹊径来书写“他人”。她写道:“伍尔夫认为外部的事件就其本身而言没有什么意义。归根到底,真正有意义的事件发生在头脑中。”如果这话不假,那么伍尔夫也和布卢姆茨伯里派【注: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Group)是从1904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英国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地区为活动中心的文人团体。】的其他成员一样继承了G.E.摩尔的反唯物主义哲学。这种哲学认为人类头脑中的状态远比行动重要。布里格斯在写作传记时尽可能地贴近了伍尔夫的思想,使这部传记围绕着伍尔夫的作品而发展。传记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针对伍尔夫的一部或两部作品而发,有时候也会涉及一些相关的伍尔夫散文,而伍尔夫生平的其他方面只有在与她的作品相关时才被提到。这种写法带来的成果证明了其方式的合理性。当然,茱莉亚的写作也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比方说,她对于那些熟悉的材料进行了重新处理,此外,她还在传记中收录了来自伍尔夫作品的大段摘录。不过我们对于这部新的伍尔夫传记的态度很快就会由怀疑变成赞赏。布里格斯使我们更清楚地明白了伍尔夫在许多问题上的激进立场。她对于医学与权力的看法就是一例。尽管很多人提到过伍尔夫和她的医生们,但是之前从没有人花这么多笔墨写伍尔夫的精神疾病经历以及她作为知名作家的身份对于她在《达洛卫夫人》中塑造神经学专家威廉·布雷德萧伯爵这个形象的关系。布雷德萧以“上帝的比例”为名,行使的却是一种抑制性的权威。伍尔夫的原句是这样的:“布雷德萧使英格兰更繁荣了:他隔离疯子,禁止分娩,惩罚绝望;他使那些与他不和的人在归顺他之前都传播不了自己的看法。”同样令人的兴奋的,是这部传记还帮助我们认识到了布卢姆茨伯里派的和平主义思想。之前很少有人知道1917年伦纳德·伍尔夫的两个兄弟在康布雷是被同一枚炸弹所击中。两人中,一个死于这次受袭,另一个也受了伤。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丈夫一起前往医院看望了幸存的那一位。这样伍尔夫就亲身体验了战争给年轻人带来的影响,因此更加坚定了她对战争的憎恶。她用她唯一能够采用的方式进行了回击:在《雅各的房间》一书中,伍尔夫专注于个体的命运以及个体逝去对于那些爱他的人所带来的影响。但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她丈夫敦促工党推动重新武装英国计划时,伍尔夫却开始重新考虑尚武精神、男性敌对主义情结与仪式化的展示之间的关系。如布里格斯所说,作为这次思考的结果,《三个基尼金币》成为了性别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著作。“思考就是我的反抗。”伍尔夫遵循了这条原则。对于内心生活的专注也促成了伍尔夫对于人类思想的持续思考。她认识到她必须进入自己的头脑内部去发现新的想法,去丰富自己的想象。茱莉亚的这部传记比任何其他传记都更加近距离地揭示了伍尔夫那令人惊讶的丰富想象力。在写作《雅各的房间》期间,伍尔夫有一次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说:“我想做的是改变人们的意识,并由此打破那些缚在人们身上的陈腐之物。”伍尔夫正确地意识到,从事实性描述的逃离使她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质,这个观点在她的作品里逐渐得到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在茱莉亚的传记里以一种令人欣喜的方式被展现了出来。布里格斯的每一章节都以一个后言结束。在后言中,布里格斯的目的是提供有关伍尔夫每本作品的出版信息以及其反响。尽管这些部分不算无趣,但也只是将传记与出版史、不同时段的文学评论以及个人评论挤在了一起。然而奇怪的是,虽然这些后言没有清楚的中心,这样的写法却并没有影响全书的其他部分。随着书写的逐渐前进,这部传记也逐渐赢得了读者的共鸣。如今新进入伍尔夫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不是野心勃勃就是受了误导。但是布里格斯摆脱了这个怪圈。这部分原因是她很好地利用了关于伍尔夫小说草稿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带来了许多有关伍尔夫开创性思考的新观点。布里格斯用这些观点提高了我们对于伍尔夫内心世界以及她与她所在时代的联系的认识。针对伍尔夫对于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回应,布里格斯评论道:“她那个时代将战争看成终极罪恶的道德信念不仅仅锐化了她个人的观点。事实上,这样的信念也是英国政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欧洲政策以及军备政策充满困惑、前后不连贯的一个主要原因。”布里格斯所写的这部伍尔夫传记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领会伍尔夫的思想逃亡,还能让我们了解那个她积极参与其中并对之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历史时刻。文:FRANCESSPALDING译者:Huzexi我亲爱的朱利安:伍尔夫写给年轻诗人的信经过作家协会的许可,这封信作为伍尔夫不同文学时期的代表得到复印。它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全集的组成部分,目前由GlennHorowitz图书销售公司持有。弗吉尼亚·伍尔夫没有自己的孩子,却极好地把大部分母爱都分给了凡妮莎·贝尔的后代,凡妮莎是她唯一的亲姐妹,长期为她的书籍设计护封。伍尔夫最喜爱凡妮莎的大儿子朱利安。他得名于弗吉尼亚的哥哥朱利安·索比·斯蒂芬,索比26岁时在去希腊的旅途中死于伤寒,是他激发了伍尔夫创作《雅各的房间》,在那本书中,她主要通过别人的记忆来渲染主人公:失去他的悲痛如此沉重,即使在小说中,她也尽力不用直接叙述来呼唤他。当小朱利安决定从事诗歌写作时,他的阿姨伍尔夫在这封以前未曾发表过的信中提供了一种既支持又冷静观之的意见。它是伍尔夫以签名用的紫色墨水写成,日期只是简单的“星期四”。信的全文如下:星期四。我亲爱的朱利安,我非常喜欢这首诗。我认为应把它流传出去。你是什么时候写的?它会成为我在罗德麦尔的新图书馆之收藏的重要一本。不过这就是说——请明天(星期五)七点半准时来这里,因为我们想让你载我们和雷切尔去一家餐馆。这封信很可能是1929年11月写的。伍尔夫在日记中提到,11月30日她曾和“朱利安与雷切尔”(雷切尔指的雷切尔·麦卡锡,作家莫莉与编辑德斯蒙德·麦卡锡的女儿)去参加在红狮举行的晚宴。罗德麦尔是伍尔夫的别墅蒙克之屋的所在地,从1919年到1941年弗吉尼亚去世,他们夫妇一直住在那里。她所指的那首诗很可能是朱利安的《苍头燕雀》,发表在剑桥一家很小的出版社的《六便士之歌》丛书里。此书在华盛顿洲立大学普尔曼分校的伍尔夫图书馆里确有一副本。伍尔夫对朱利安诗歌的评论是直言不讳的,她说它也许只是年轻人的实验作品,这种潜移默化(却也不容分说)的赞美以及对杂事的提及全都显示了他们关系之复杂。第二年,朱利安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之后,伍尔夫断言:“他没有诗才”。她曾把自己与朱利安的关系描述为“半是姐姐,半是母亲,半是(但在算术上不成立)嬉笑怒骂的同代好友”。尽管她经常批评他的创作,但最终她还是在自己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本书。但朱利安的写作生涯也是短命的,他步同名的索比舅舅之后尘,没能活到30岁。二十八九岁时,他在西班牙内战中为共和事业而战,当了一名
本文标题:译言·全球书评(第3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0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