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滞胀
经济滞胀——石油危机是滞涨的导火索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高通货膨胀率经济高涨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什么是滞胀?上世纪70年代初,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停滞、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同时出现物价持续上涨带来的严重通货膨胀,这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滞胀。经济滞胀高失业率滞涨的历史背景西方发达国家滞涨时期的严重通货膨胀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和欧洲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本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纷纷面临了百废待兴和经济萧条,而美国则远离战场,保护了国内的工业设施,从而保证了战争结束后美国得以持续繁荣和成为超级大国。二战后,这些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反周期”,即当私人经济出现麻烦,生产的商品不能以有利可图的价格卖掉时,生产会跌落到现有的潜力之下。此时,政府必须通过增加开支或减税来进行干预。为了刺激有效需求。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开支不断扩大,1950年—1982年,西方7国国内信贷总额增长情况是:美国15.3倍,日本16.7倍(1953年-1982年),联邦德国35.5倍(1952年—1982年),法国71.8倍,英国12.3倍(1953年—1982年),意大利164倍,加拿大30倍。滞胀的表现在1973年—1982年,七国(美英日德法意加)国民经济增长普遍处于停滞状态。各国货币供给价格增长速度却以更大幅度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猛涨,加剧了60年代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主要有通货膨胀引起的持续性物价上涨,使温和的物价上涨发展成为严重的实质恶性的物价上涨。从而形成了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高物价上涨率并存的滞涨局面。各国的滞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美国则代表了发达国家的滞胀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根源资本的逐利性,扩大生产,挣更多的钱;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剥削剩余劳动力,剥削剩余价值。大部分财富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导致绝对多数的劳动者支付能力不足,无法构成足够的有效需求。过剩的生产力无法消耗,造成经济停滞和高失业率。能源危机又同时推动着物价飞涨,形成通货膨胀。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使相当一部分资本找不到投资的出路,出现资本过剩是经济滞胀的实质,石油危机是经济滞涨的催化剂。以美国为例阐述滞涨在六十年代以前,美国就有通货膨胀问题,由于当时的通货膨胀问题尚处于慢性且轻度的阶段,因此没有对美国社会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石油危机引发的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美国世界地位的保持。美国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价格指数可以看出从70年代,特别是1972,1973年开始,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开始迅速上涨。美国经济滞涨产生的原因1970年的经济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的起始点,1973年石油危机是导火索。在通货膨胀的情形下,人们被迫缴纳“通货膨胀税”,生产积极性和投资意愿都可能会相对减弱,这就有可能引起生产停滞,经济增长放缓,甚至止步不前。从这点来看,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相结合并不奇怪。就滞胀本身而言,它事实上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结合体。滞涨=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经济停滞原因:1.第三次科技革命市场达到饱和生产率增速下降2.过多追求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资本扩张国内传统工业受到打击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原因:1.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推动其他领域价格上涨(主要能源-石油)2.军事开支对内:美国政府应对“滞胀”的调控政策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以高就业率作为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这是不同于中国的。从尼克松到卡特,1970年代的历届美国总统,都是虔诚的凯恩斯主义信徒,他们一直把充分就业看作施政的重点。(宏观财政政策是凯恩斯“需求管理”理念的主要实施途径。它强调了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应该进行干预。)1969年-1973年的美国财政政策(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1969年,尼克松上任,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不到半年,失业率飙升,而同期GDP却大幅下滑重新决策,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购买力逐渐在下降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并行美国由此开始步入一个长达10年之久的滞涨期1974年-1979年的美国财政政策(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1973年10月,石油危机爆发,油价升幅达4倍多,油价的飙升推动通货膨胀近乎失控1974年福特继任,通过抑制需求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能源价格逐步回落,军费开支随着降低,通货膨胀暂时遏制,为下一波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1979年-1980年的美国财政政(吉米·卡特)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石油价格再度急升,美国通胀率又再次达到10%以上水平由于能源价格的迅速上升和美联储对加息政策的犹豫不决直接导致了卡特任期内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战后的最高点。尼克松、福特、卡特所采取的宏观干预,均以失败告终。可见,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制不能解决经济滞胀,反而成为了制造问题和激化矛盾的催化剂主要是因为每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会推动物价飞涨,从而带动通货膨胀,这时的物价明显脱离了产品市场的供需曲线,构成能源时代的新问题。直到1981年,里根总统入主白宫,跳出了凯恩斯主义的束缚,并使美国摆脱了经济滞胀。基金利率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从货币政策层面,为通货膨胀率的持续高烧不退找到原因:(1)在高速通胀的1973至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其联邦基金利率增加的速度。(2)只到1980年代,强调紧缩货币政策的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一职,并一再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甚至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16.4%),高速通货膨胀才得以逐步消退。对外:美国治理滞胀的经济政策全球化策略(无论是从好莱坞大片的全球化热播、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全球化影响,还是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的一度流行,不难看出,美国除了利用战争的手段抢占能源—石油,以保证经济机制正常运转,降低通货膨胀;还从经济的各个层面实施着全球化策略,实现经济增长。)量化宽松政策(2008年开始实行)美国为什么会拼命提倡全球化?全球化就是资源能在全球畅通无阻的自由配制,很大程度上说,就是资本的自由流通。美国极力倡导全球化,实质是要为过剩的资本找出路,也就是为滞胀找出路。在资本市场:较早完成城市化、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特点,资本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庞大,且利润平均化,利润趋于下降,资本在本国再投资意念不强,大量的资本找不到出路,全球化则为这些资本找到了出口。在劳动力市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靠商品输出获利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本缺乏,在这些国家直接投资能获得高额利润,资本输出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全球化的调控效果短期的成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分工,不平等的贸易,及泡沫化的金融,直接间接的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才使发达国家的滞胀表面上得到了一定的缓和。长期的后果:美国在高科技、金融的幌子下,贸易赤字却越来越大,有数据统计,美近年的贸易赤字每年达8000亿美元。印美钞存在信誉问题,于是大量发行国债。随后次贷危机的出现,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让全球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全球化的隐患美国为治理滞胀倡导全球化,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滞胀并没有得到根治,不过滞胀暂时转移了,外推给了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全球化不过是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滞胀引向了全球。中国的滞涨预期•粮食短缺问题长期存在•农业投入不足滞涨预期的农业因素•不合理的产权结构与制度设计•私营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滞涨预期的工业因素•科研投入与科研政策不合理•应试教育模式滞涨预期的科技因素参考资料:曾国安,关于世界贫富差距的思考[J].经济评论,2002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王文龙,经济滞涨预期与应对策略,论文,2011.1百度
本文标题: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滞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2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