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四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世界现代史》(1917年--2008年)一、第一时期(1917年-1945年)1、第一阶段:“一战”后的调整阶段(1918-1929年)A、东方:社会主义制度由理论到实践(十月革命胜利;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时期;B、西方:各国实力发生变化,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入相对和平稳定时期2、第二阶段:走向战争的十年(1929-1939年)A、东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民族解放运动以反法西斯侵略的形式出现B、西方: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形成法西斯主义和绥靖主义,导致二战3、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二、第二时期(1945年-2007年)A、东方: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改革与挫折,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亚洲经济发展1、第一阶段: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1945-1991年)B、西方:从美国独霸世界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C、国际关系:雅尔塔体系形成到瓦解,从两大阵营的对峙到美苏争霸2、第二阶段:世界格局多极化(1991-2007年)政治多极化(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经济多极化(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漳州双语实验学校李朝道(lichaodao@163.com)第四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世界(1917年-1929年)高考第一轮《世界现代史》复习阶段特征:1、1917年-1937年的社会主义苏联A、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府建立;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政权;实行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C、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1917年-1929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略)3、1917年-1929年的资本主义国家(相对和平稳定时期)A、帝国主义各国的经济力量发生了变化(英法削弱;美日大增,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德国战败)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暂时维持了和平局面;C、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政局相对稳定的局面;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也维持着和平共处的状态。1917年-1937年的社会主义苏联一、十月革命的胜利1、十月革命的条件客观条件:A、20C初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环节;B、一战使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激化了各种矛盾;革命性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有广大的贫苦农民为革命的同盟军。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2、十月革命的经过和特点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对俄国、对世界)见教材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三、向社会主义过渡★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007上海历史)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A.进行全面的改革B.实行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D.建立苏维埃政权2.(2007宁夏文综)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1640年英国的伦敦B.1871年法国的巴黎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D.1949年中国的南京3.(2007江苏历史)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4.(2006年全国文综I)巴黎公社和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中,相同的是A.实行土地改革B.取消一切商品贸易C.以革命武装代替旧军队D.给予国内各民族平等权利DCDC5.(2003年上海)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6.(2005年广东)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7.(2002年上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8.(2006广东)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BAD9.(2007广东单科)(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1、二月革命(1917年3月)2、《四月提纲》(1917年4月)3、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的经过性质: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革命内容: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影响:为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工人阶级确定武装起义方针彼得格勒工人武装起义,攻占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的特点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不能单独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2、走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道路3、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级革命性质目标领导者组织性指导纲领结果资、民主革命无、社会主义革命“面包、停止战争”建立社会主义工人士兵列宁与布尔什维克党自发有组织有准备没有《四月提纲》两种政权社会主义国家试从以下角度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项目试对比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异同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相同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大规模战争引起(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性质:斗争形式:不同点领导力量:依靠力量:采取措施:结果:历史意义:巴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指导;十在以列宁为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巴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中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农民措施不同[略]首创精神、光辉典范;第一次胜利、国内外两条道路开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政治上: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废除教会特权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外交上:对德《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得到喘息机会经济上:A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忧(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物质极度缺乏);外患(英、法、美、日等的武装干涉)措施:内容:1、农业:2、工业:3、贸易:4、产品分配: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物配给制5、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评价:历史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失误: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目的: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政权;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背景:A、无产阶级政权巩固,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B、战争和天灾使经济濒临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进一步恶化了经济C、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农民暴动和水兵暴动)措施:(俄共十大,1921年-1925年,新经济政策)内容:评价:积极方面:消极方面: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实质: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产生的根源是由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的。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4个到15个加盟共和国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俄十月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共同问题和解决办法?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实行实物配给制分配贸易农业工业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余粮收集制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内容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十月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共同问题和解决办法?政权建设: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措施:前者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兵苏维埃政权,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后者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恢复:措施:前者把大工业银行收归国有,没收土地分配给农民;后者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实行土改。国内外环境:措施:前者组建红军,粉碎敌人的进攻;后者追歼残敌,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叛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领导)1、经济: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政治: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A、背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B、标志: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颁布新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C、评价:积极作用:是在外部有帝国主义威胁,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同苏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消极作用:经济上管得过死,缺乏动力和活力;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后来日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2、个人崇拜导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大清洗运动,1935-1938年)A、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国际环境的险恶;个人崇拜风气盛行;斯大林的错误B、影响: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干部资源1、苏联的社会主义
本文标题:第四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0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