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天津市第一百中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天津市第一百中学李春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与质量也有关。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半定量地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2.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根据设计进行实验。3.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能根据数据结果得出结论。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3.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教学难点】1.在老师引导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2.实验的操作过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车(20辆,每辆车上贴上质量为200g,贴上“参照车”与“实验车”字样),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20个),一次性小塑料口杯及棉线套(20个,质量可忽略),50g规格钩码10盒(每盒10个),托盘天平砝码20盒,刻度尺(米尺),线绳若干,铁文件夹10个,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系统一套,计算器。【教学要求】上课地点为实验室,共分成10组,五个学生一组,每组男、女生都要有,选出组长一名。每组桌上贴上组号,每个学生发学案一张,每组同学带课本,计算器,铅笔。【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探究实验方案,第2课时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第1课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学案上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研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跟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先猜一猜加速度大小跟什么有关?教师注意:学生可能猜出质量和力以外的因素,教师引导或告之本节课只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问题2:请同学们猜一猜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关系,列举出实例。如果学生说不出实例,教师可以列举以下典型的例子:绿灯亮后,摩托车先冲出,然后小轿车,最后载重货车,说明质量大加速度小;方程式赛车的发动机功率大,启动快,加速度大,说明力大加速度大。播放以上例子的视频。问题3:能否从理论上验证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是合理的?参考答案: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快慢是用加速度来描述的,因此力大,加速度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难改变,即加速度小。教师注意: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容易用举实例法,教师注意引导从理论出发。问题4: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物理量有什么关系,应当采用什么方法?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用控制变量法。问题5:初中用过这种办法吗?举例说明。(安排此问题的目的是向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参考答案:在讨论电流与电压、电阻两个量是什么关系时;在讨论压强与压力、作用面积两个量是什么关系时。问题6:保持质量一定,怎样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或保持力一定,怎样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学生会回答出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几个加速度及所对应的力,分析加速度与力关系或加速度与质量关系,若不提测加速度,可追问如何测出加速度。以上6个问题难度不大,建议采用单独让某个学生回答的方式即可,不必给时间进行小组内讨论。问题7:鉴于用纸带测出加速度是我们已经掌握的一种技能,因此本次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不想用此方法。请同学们另外设计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法?(1)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及对实验方法的初步设计。(2)在此理论框架内,具体的实验方案是什么?组内讨论6分钟,每组组长准备发言。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交流,如果时间过半还有一些组提不出方案,教师可提醒该组学生参考课本43页“做一做”栏目,再讨论.参考答案:理论依据及初步设计:两物体均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x=知,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关系,就是他们的加速度关系。具体实验方案:课本78页参考案例。学生在阐述时可能(1)(2)两个问题混在一起说出,只要合理、清晰即可;另外理论依据与方案课本上都有,学生看了课本就很容易回答此问题。引申问题:在此理论依据下,能否再设计出一种实验方案,组内讨论10分钟后组长发言。(讨论后,刚才只提出课本上方案的组重点发言,已经提出不同于课本上方案的组也可以再提出第3种方案。)教师组织同学们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只要合理可行即可。最后教师指出:本节课用课本78页的方案。问题8:绳拉小车的力是小车受的合力吗?学生很容易提出还有摩擦力。问题9:我们必须要使绳拉小车的力成为小车受到的合力,否则还要计算滑动摩擦力,使问题复杂化,那么怎样去掉摩擦力呢?组内讨论5分钟后组长发言。参考答案:(1)用重力分力平衡掉摩擦力(教师可投影图片解释),为此可以倾斜木板,直到小车放上后恰能静止或被轻推后匀速。(2)减小摩擦力直到可忽略,可采用气垫导轨。第2课时:做实验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一、实验前教师做以下交待:1.为了节省时间,教师给学生做一下分工,1-5组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参照表一和表二要求(见学案);6-10组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参照表三和表四要求(见学案),要填写好表格。2.平衡摩擦力时不必将拴有口杯小桶的绳子解下,车后拖的绳子也不用解下,放在车上即可。3.注意铁夹子的位置。4.注意实验中同学之间互相配合,如谁扶住板,谁控制铁夹开启、闭合,谁负责更换砝码和保证绳在滑轮内并负责保护仪器,谁负责测量记录等。附:表一(两车质量均为200g+100g)参照车实验车组别绳上挂的钩码/g(代表力F1)位移x1/cm绳上挂的钩码/g(代表力F2)位移x2/cm1203022040320504206052070表二(两车质量均为200g+100g)组别11.522.032.543.053.5表三(两车绳上挂的钩码均为40g)参照车实验车组别车和车上砝码总位移x1/cm车和车上砝码总位移x2/cm质量/g(代表质量m1)质量/g(代表质量m2)13002002300400330050043006005300700表四(两车绳上挂的钩码均为40g)组别12/3=0.6724/3=1.3335/3=1.6746/3=2.0057/3=2.33(以上实验过程36min)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分析表二和表四,并得出结论。参考答案:在两车质量一样的情况下,实验车受的力是参照车的多少倍,加速度就是参照车的多少倍,说明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在两车受力一样的情况下,实验车总质量是参照车的几倍,加速度就是参照车的几分之一,说明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课堂小结】1.高中第一次接触控制变量法。2.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猜想出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比实验验证重要,提出实验方案比实验操作重要,通过本节课,大家要好好体会。3.体会合作的含义,现代科研是需要团队精神的。【作业】1.思考题:除了摩擦力以外,你觉得引起误差的主要原因还有什么?为克服这一问题,请设计出改进的实验方案。2.思考题:用气垫导轨做实验可以基本消除摩擦力影响,如果结合光电计时器也可以测量加速度大小,大家参考课本32页第4题设计一个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条件是没有滑轮系统。教学设计说明:1.铁文件夹的方案有系统误差,为什么教学中仍然采用?(1)笔者认为越是朴素、简单的器材,越能反映出实验的本质,越能体现物理的研究之美,另外器材的简单必然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即从操作,到测量记录,再到计算分析都是学生动手完成,学生在行动中充分体会实验的原理和技巧,提高了能力。(2)当然,为了解决铁夹子闭合后相对绳子还要运动的问题,笔者在上课前也尝试了一些改进措施,但发现都不如铁文件夹方案效果好,如利用数码相机拍照的方案,相机的反应时间太长,车都要碰上定滑轮了,画面还没有被定格。再如笔者设计出车后拖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利用手同时迅速按一下两个振片使振针在两个纸带上留下一个点迹,从而得到两辆车运动的位移,但是操作中发现纸带总被限位孔磨破从而被卡住。(3)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方法对铁文件夹进行固定改进,因为采用手按住夹子的方法效果也不错,只是由于学校只有一种50g规格的钩码,所以用一次性塑料口杯做成小桶来装钩码和天平的砝码,算是一点改进。至于做几次实验,每一次的车质量与力大小完全参照《教参》上的案例。2.为什么学生提出用铁文件夹的方案后,还要求设计新的实验方案?(1)因为课本上有此方案,学生肯定都作了预习,所以提出铁文件夹的方案“设计”的成分大打折扣,让学生讨论有走形式,假探究之嫌。(2)重新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3.课本上没有平衡摩擦力这一环节,为什么要加上这一环节?(1)提高准确性。(2)刚刚学完力的分解,可以复习检验这部分知识,同时体会分解力的实际应用。(3)为牛顿第二定律中F为F合做铺垫。教学过程中关键环节完成情况简介:1.学生在回答第6个问题时,说出力大,加速度就大后,说出力与加速度成正比的结论,同样依据质量大,加速度就小得出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老师及时作了纠正。2.在设计实验的环节上:(1)学生说出让两辆车同时启动,同时静止,这样运动时间就一样,根据x=,位移关系,就是加速度关系.老师马上意识到学生看了课本的实验案例,指出若表达成同时启动,同时静止,则全程的加速度是变化的,公式x=并不适用,在此时只能直接给出课本的案例,同时问学生铁文件夹闭合后车是马上停止吗?引导学生得出应该表述成两辆车同时启动,运动相同时间,位移关系,就是加速度关系,同时也看出了实验中的一个缺陷,闭合铁文件夹后线绳相对夹子还要运动,测出的位移并不准。(2)在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时,为了降低难度,老师搭设了一个台阶,提醒:理论依据仍为x=,可以更换夹子,克服夹不住的毛病。第一组设计出为绳子加限位孔,孔上加装可以同时滴颜色水的滴管装置,可以在绳上留下记号。又提醒若没有铁夹子,也没有拖着的线绳怎么办?第十组设计出用数码相机频闪照相的方法,但提出让两车位移同,第六组同学作了补充,频闪照相,研究两次曝光之间小车的位移,老师又引导只研究从静止到第一次曝光时刻的位移即可,因为要用x=的理论依据。此时学生的兴奋性较高,如果再给一段时间,学生肯定还可以提出新的实验方案,但为了教学进度,老师只能说课下再作交流。3.平衡摩擦力的环节进展顺利,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答出正确答案。4.分析处理数据(1)某组同学的数据如下:表一(两车质量均为200g+100g)参照车实验车组别绳上挂的钩码/g(代表力F1)位移x1/cm绳上挂的钩码/g(代表力F2)位移x2/cm12035305022023404332020504642019605052017.57059表二(两车质量均为200g+100g)组别11.51.4322.01.8732.52.343.02.6353.53.37表三(两车绳上挂的钩码均为40g)参照车实验车组别车和车上砝码总质量/g(代表质量m1)位移x1/cm车和车上砝码总质量/g(代表质量m2)位移x2/cm130033.520051.523004340035330058500434300566003153004070021表四(两车绳上挂的钩码均为40g)组别12/3=0.671.5424/3=1.330.8135/3=1.670.7446/3=2.000.5557/3=2.330.525(2)教师后来用此组数据作出的图象如下:教学后记:第二天的物理课上,又给出多半节课的时间继续实验设计和回答两道思考题,在x=的理论框架内,学生又提出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如用边缘涂有颜色的尺子突然按在绳子上留下记号;用摄像机录像再研究定格的画面等,有同学甚至提出用刀同时切断绳子的方法,虽不太适合采用,但也反映出同学思维的创造性。在回答思考题1时学生提出两种改进方案较好,一是在铁夹子的上口涂颜色,应该说还是属于较传统的设计,二是在闭合夹子的瞬间松开手,让夹子被绳子带走,其他学生做一些保护措施,这种方法非常有创造性,应该是一种不拘泥于常规
本文标题:《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天津市第一百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