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经济学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段宝霞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三章人力资本理论第四章教育需求与供给第五章教育与就业第六章教育投资第七章教育投资负担第八章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第九章教育成本第十章教育收益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规律。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一)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1.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2.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3.经济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和特点(二)教育投资(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效率1.宏观层次2.中观层次3.微观层次(四)教育成本与效益(五)教育需求与供给(六)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七)人力资本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4.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1.管仲2.孔子3.孟子4.柏拉图(二)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1.威廉¡¤配第(WilliamPetty)2.魁奈(FrancoisQuesnay)3.亚当¡¤斯密(AdamSmith)4.萨伊(JeanBaptisteSay)特别强调人才尤其是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认为教育可对人们的性情起陶冶作用,良好的教育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最能增进国家财富¡±。(三)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1.李斯特(FriedrichList)所有关于下一代的教育方面的支出虽然都是对现有价值的消耗,但却会促进生产力的增长。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下一代的教育,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2.马歇尔(AlfredMarshall)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生产的要素,除土地、劳动、资本外,应该再加上教育的因素。(四)马、恩、列、斯的教育经济思想二、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一)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科技发展¡ª生产力发展--生产率提高¡ª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ª重视教育¡ª教育发展¡ª教育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高世界中学生、大学生和教师数量时间中学生教师大学生教师1950年3800万200万630万56.4万1970年2600万200万1975年3800万2.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增长经济学是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和长期发展的科学。经济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发展经济学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经济发展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问题,而且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问题。3.计量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的结果舒尔茨根据美国1929年-1957年的统计资料计算:1929年的国民收入是1500亿美元,1957年的国民收入是3020亿美元,其增长额是1520亿美元。人力的贡献部分1929年为1125亿美元,1957年为2265亿美元。1929年劳动力总人数为4920万人,1957年为6800万人,1929年人均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的人力贡献总额是2287美元。假设1957年劳动力素质仍同1929年一样,劳动力的生产水平没有提高,则1957年6800万劳动力,只应创造1555亿美元。但1957年劳动力的实际贡献是2265亿美元,多出710亿美元。多出710亿美元(劳动力素质提高的结果,即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教育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代表人物1.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是教育经济学创建的标志。(1)年龄对生产率的影响在早期是起作用的,但如果教育程度不高,到34岁生产率开始下降;(2)工龄在20年前对生产率的提高是起作用的,然而到了20年后开始明显减弱,后期作用不如早期;(3)教育程度对生产率的作用比较持久,一年的学校教育与同样时间的工厂训练比较,它所能提高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平均要大1.6倍。2.沃尔什: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将个人的教育费用和以后收入相比较,来计量教育的经济效益,他采用的方法称¡°现值计算法¡±。3.舒尔茨: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4.丹尼森:1962年出版《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的选择》;1967年出版了《为什么增长率不同¡ª¡ª战后九个西方国家的经济》;1974年出版了《1929年~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1976年与他人合作出版了《日本经济怎么增长得这么快》;提出1929年~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占23%。5.韦锥: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韦锥出版了《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三、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一)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1.筛选理论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3.社会化理论(二)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1.高新技术发展与教育关系研究2.过度教育与生产率研究3.关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4.学校规模经济研究(三)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1.教育和以信息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研究2.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3.教育成本及财政的研究4.教育经济学跨国家的比较研究讨论与思考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4.教育经济学产生时期有哪些代表人物?5.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对哪些理论进行了研究?6.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主要对哪些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二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一节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第二节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第一节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把经济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即社会生产力的范畴,考察它对教育的作用。二、经济决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速度教育规模既是指各级学校受教育者的人数,也是指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即三级教育的入学率。已入学学龄组人数:要考虑学生年龄的大小,即只包括与分母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人数,大于或小于此年龄段的学生不计算在内。已入学学生人数: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只要入学都计算在内。教育结构(1)教育的程度或级别结构,一般用三级教育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结构表示。(2)教育的类别或专业结构,一般指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教育发展速度:指三级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和三级教育入学率、毕业率的增长率。表1分国家组别的人均GNP与三级教育入学率续表表2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与小学入学率三、经济决定教育制度与体制四、经济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一、教育对劳动力的作用(一)规范劳动力行为(二)提高劳动力素质(三)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一)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二)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生产力(三)与生产部门和企业建立直接联系和多方面合作三、教育对管理的作用(一)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发展需要的管理队伍(二)提高管理人才的素质(三)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四、教育对人口的作用(一)减少人口数量1.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注重事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2.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注重优生优育3.教育可以提高首婚年龄,降低出生率。表3中国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生育状况(二)提高人口质量(三)改变人口结构五、教育对自然资源的作用(一)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二)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三)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源和节流(四)有助于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第三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教育与经济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相适应(一)反映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的指标1.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以货币表现的国内与国外所生产的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通常由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固定资产折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三部分组成。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是某一年与上一年相比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一国领土范围内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则是某一年与上一年相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外要素净收入(本国居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等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等收入)思考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哪个大?分析日本、菲律宾、深圳GNP和GDP情况。3.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简称NI),是指一国的全体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创造出来的全部产品的价值中,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之后的净产值。国民收入增长率是将某一年的国民收入与上一年国民收入相比,计算出来的百分率。4.人均指标及其增长率人均指标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总额除以该国当时的人口总数所得到的量。人均指标增长率则是某一年与上一年相比的人均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表4中国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二)反映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指标1.义务教育普及率及其增长率2.义务教育后升学率及其增长率表5中国义务教育在校生数和入学率、升学率3.平均每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及其增长率表6中国每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单位:人)(三)教育与经济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相适应只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相适应,才能保证二者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二、教育与经济发展在结构上相适应(一)教育的横向结构适应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构成,世界上多数国家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用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国民经济结构。2.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实施方案》1.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地质勘察、水利、农林牧渔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综合技术服务、金融和保险事业;2.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和科学研究事业;3.为管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包括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3.教育的横向结构适应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①教育类别结构: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②教育专业结构:学校内部的系科专业设置结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适合各行各业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使教育投资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国民经济结构的建立或形成,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一般说来,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表71980~2002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教育的纵向结构适应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教育的纵向结构,主要是指教育级别结构,即初等、中等、高等各级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表8中国部分年份技术人员数量(人)表9中国部分年份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人)表10中国部分年份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和大中小学学生构成表11中国、日本部分行业人员素质比较未来50年教育发展的三步跨越第一步跨越: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将从40%左右提高到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3%左右提高到20%以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教育欠发达国家到教育中等发达国家的跨越。第二步跨越: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标题:教育经济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81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