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教案全集
(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教案全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教材分析1.本章的课标要求:节课题教学标准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2.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内容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在人与地理环境这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本模块其它章节和“城乡规划”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3、本章总体教学目标:⑴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⑵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⑶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⑷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4、本单元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重点:⑴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⑶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在人与地理环境这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对地理环境会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难点:⑴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二、教学内容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概述教学内容有条件学校一般学校其他学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利用图像、课件等手段,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结合地图及资料,引导分析、启发、讲授法结合地图及资料启发讲授法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结合资料与地图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结合地图及资料,引导分析、讨论及讲授法结合地图及资料分析、启发讲授法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结合图片及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结合图片及文字资料,引导分析及讲授法结合图片及资料启发讲授法三、教学资源1.本章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2.多媒体视频资料,如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内容等。3.《中国国家地理》等相关杂志4.《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相关网站:四、学时建议本单元总学时约6学时,其中第一节2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1学时,问题研究1学时。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学习目标1.根据相关数字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2.利用地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4.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影响因素;5.结合资料或图表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结构:人口自然增长概念(人口自然增长率)时间变化空间差异人口增长模式因素类型及特点教学思路:阅读资料和图表,分析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原因教师讲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学生活动:计算自然增长率读图思考:人口增长模式及主要特点、地区分布读图讲解(有条件的学校探究):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影响因素阅读资料或图表,结合实际讨论:我国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学时建议:2学时教学资源建议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2.《中国国家地理》等相关杂志3.《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相关网站:教法与学法策略1.人口的自然增长(1)读图分析讲授法:利用教材中的图像材料,指导学生分析,或讲授人口自然增长★(2)读图探究法及社会调查法:指导学生读图或在社区家庭做调查,探究人口的自然增长的现状及规律。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阅读图像资料及案例,讲授或指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并分析和探究其影响因素。(2)比较法:指导学生阅读图像资料,比较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不同特点,得出人口增长的不同模式。课堂评价建议1、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2、根据“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图”,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3、用“20世纪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图,说明不同类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4、回答我国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习目标1.说出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含义。2.据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及原因。3.对比分析、说明我国1949至改革开发前与改革开发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4.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2.人口迁移的意义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结构: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二次大战以后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美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需求自然环境因素人口迁移的概念、意义类型影响因素特点原因教学思路:情境导入:学生展示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人口迁移的概念阅读教材,明确人口迁移的类型即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及其含义阅读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二战前、二战后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原因、意义(有条件的学校,分组探究,并设计表格完成对比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阅读相关资料,分组探究:我国、美国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内人口的迁移规模、特点、原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各组展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条件的学校,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我归纳)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进一步分析所调查的自师生共同总结说明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学时建议:2学时教学资源建议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相关网站:5.生活经验:1.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2.调查本区(县)近几年人口迁移状况。教法与学法策略1.人口的迁移(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图、相关图片,根据图说明人口的迁移状况,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即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及其含义。(2)社会调查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得出人口迁移的概念。2.人口迁移的因素:(1)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像,对比分析讲授国内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意义。(2)读图分析探究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及图像,分析、说明我国、美国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内人口的迁移规模、特点、原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评价建议:1.调查、收集并整理本市或本区(县)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2.根据视频资料讨论:“民工潮”讨论:民工流动的方向、原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学习目标1、理解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认识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3、举例分析比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不同。4、联系北京市、中国及全球人口的实际情况,认识控制人口在合理容量内的迫切性。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难点: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结构:教学思路:明确探讨明确探讨学时建议:1学时教学资源建议1.本节教材中的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定义定义影响因素资源人口生活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水平现实意义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数量与环境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人口合理容量的现实意义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相关网站:教法与学法策略1.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讲授法:阅读教材与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讲授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含义、讨论明确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方面。(2)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收集人口与环境问题的资料,进而讨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明确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及其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2.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讲授法:结合教材及实例,讲授环境人口合理容量。(2)探究法:结合教材与收集的资料,分组探究,明确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就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人口合理容量及人口和环境的可持续等问题发展进行展开和探讨。重要的是讲清环境、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课堂评价建议1、举例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2、举例说明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3、办一个辩论会,辩论会主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北京东城区研修中心陈红、北京171中学赵军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一、教材分析2.本章的课标要求:节课题课程标准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第三节城市化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2.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与城市化是第二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城市化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本章是前一章中人口迁移内容的延续,与后面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等内容密切相关,如城市化会影响郊区的农业区位选择,会使更多的工业在城市聚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也会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当前地球上的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城市的形态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也为本模块其它章节及“城乡规划”选修模块的学习等奠定基础。3.本章总体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2)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的差异。(3)学会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分析:(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原因。(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的差异。(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教学内容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概述教学内容有条件学校一般学校其他学校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原因结合资料与地图合作探究法结合地图及资料,引导分析及讲授法结合地图及资料讲授法不同规模城市服务的差异结合资料与地图合作、探究法结合地图及资料,引导分析及讲授法结合地图及资料讲授法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资料与地图小组合作、探究法结合地图及资料,引导分析及讲授法结合地图及资料讲授法三、教学资源1.本章教材中的表格数据资料、图像资料、文字资料。2.多媒体视频资料,如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内容等。3.《中国国家地理》等相关杂志4.相关网站:四、学时建议6学时。其中第一节2学时,第二节1学时,第三节2学时,问题研究1学时。北京市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二、学习目标1、读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图(图2.1),对三个城市进行比较、描述其外部特征,说出形成各自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2、读北京市不同功能区举例图(图2.2),说出城市具有的主要功能区及其位置,结合分析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图(图2.3)、纽约CBD——曼哈顿图(图2.4)和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图(图2.5),了解并说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发展特点及其区位因素。运用对城市形态及功能
本文标题:(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教案全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89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