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毛病,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目标制定这项工作。制定教学目标有以下依据: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方面,我们编制的所有目标不应当超标,另一方面,全部目标的合成,也不能低于标准的总体要求。2.教学内容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比如初中历史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都从属于统一的“单元主题”,在其简短的文字中,已将该单元的核心内容作了交代。它们已把编者的意图告诉了我们。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这些文字,努力用具体的目标来落实其要求,并把它们当作中心目标或重点目标来对待。3.学生实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在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适当照顾“两头”,即对学得较快与学得较慢的学生因材施教。4.社会需要课标和教材都是静态的,往往几年不变,而社会发展却是动态的,可以说教材内容对时代进步来说,总是滞后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适当地根据社会需要,充实必要的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花边有多长》教学目标制定本课教学目标的依据: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争取让学生经历亲身动脑、动手、动口的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课教学目标的具体依据如下:一.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三年级的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及其特征,学会了测量,了解了一些测量单位,并对周长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用手指出长方形(课桌、黑板等)的周长。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是学生首次接触。教材通过给黑板镶花边引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教材中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较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学习计算其他图形周长奠定了基础,但是少数学生对周长的计算算理往往只停留在表层,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长方形的周长计算的算理。三.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教学目标必须重视以下三方面依据(一)学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大纲课标”)是国家为管理和评价课程而制定的,是确定学段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教学任务规定为教学内容和要求,而课程标准把教学要完成的基本任务规定为“课程目标”。对具体的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分阶段说明,高中教育阶段进行分类别说明。课程目标中描述的要求,有些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有不少是根据当代教育学、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来的。将来的课标,经过实验修订会更科学。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能在大纲课标中找到依据。(二)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无论是传统课程的教学,还是新课程的教学,总是要用教材教的。用教材教什么?我们凭借教材教学科知识,教学科学习的方法,凭借教材让学生在学科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提高学科学习能力,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自然学科在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上比较明显,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要训练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的目标。而人文学科,其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则不够明显,特别是语言类学科,承载不了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就某一部分的教学而言,它涵盖不了课程目标的全部要求。但我们在分析教材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抓准教材的重难点,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落实“大纲课标”中相应的目标要求。(三)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必要依据。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可能成为最好的教学。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也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可以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由于学习主体主观因素、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等的影响,学习者个体在客观上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是知识基础的差别,更重要的是智力开发上的差别。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而扩大。所以,到了初、高中阶段,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现状。否则,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低,那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一个章节的内容,对一般学生,只要教学目标呈现出一般要求即可,对智力开发好、基础好的学生,教学目标就应当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样一篇文章,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目标也就不同。如杨绛的《老王》,对于初中生,其教学目标可为:学习底层劳动者可贵的品质;对于高中生,其教学目标可为:理解作者对命运虽不幸但坚守道德良知的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学习作者平等待人和自我解剖的品质(关于“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应该不同,同一个学段(或者同一个年级),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学目标也应当不同。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达到课标规定的要求后,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制订教学目标,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其中包括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教学活动我以为是最难设计的,因为活动更多地涉及到人,而不是内容。内容好设计,人的活动最难设计。人不是机器,不会乖乖地听你安排,不会完全按照事前的设计来思考和行动。对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艺术。难以照搬、难以复制。教学活动可以有很多种分类,如,按照活动的性质,可分为自主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按照与网络的关系,可分为在线学习活动、面对面学习活动和混合式学习活动;按照活动时间长短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正式学习活动和非正式学习活动等。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交叉的,中间重叠的部分可以很大。例如,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就可能包含有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在线学习活动也可能包括在线协作与在线探究活动。国外有一种所谓“活动理论”,我以为帮助不大。这个理论只是提供了一个活动框架,并没有多少可操作的策略,而且故作高深,一般人理解不了,不必理会。反正我是不以为然。设计一项学习活动,首先考虑的是活动的总体目标,其次是活动的具体内容、再接着是活动如何组织,以及活动如何评价。大多数学习活动都离不开以下几个策略:一、分组策略。如何分组是学习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分组方法有很多种,如异质分组、同质分组、教师分组、学生自愿分组,随机分组等。理论上异质分组是最好的,但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拘泥于一般原则。分组是否成功要看小组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成员之间能否紧密合作,活动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分组不仅要考虑人员的组成,还要考虑小组的人数。一般情况下,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则难免有人搭便车滥竽充数,或者没有足够机会表现个人才华;过少则难以集思广益、长短互补、或者完成任务。人数多少要根据活动性质、活动类型、活动目标、活动资源、限制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以3到7人一组为宜。人员确定后,选好组长也是关键。组长可由成员推选、老师指定、轮流担任、毛遂自荐等形式决定。也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短期活动,这些都相对比较容易;长期活动小组往往需要有更周到的安排,中间是否需要重新分组也是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二、组织策略。活动要能有效和可持续开展,往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小组成立初期,可以让成员为小组取一个有创意和个性的名字,以增加凝聚力;通过开展一些热身活动,让大家尽快熟悉、建立友谊;进行简短培训,让大家熟悉活动规则,提高协作意识和能力。活动进行过程中,可根据组内协作、组间竞争原则制定措施,以调动各组活动的积极性。但措施一定要得当,应以共同合作为基本原则,避免恶性竞争。如在线学习活动,可采用给各个小组授予不同“头衔”或晋级的方式来进行激励。如果出现有些小组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好,另一些小组则每况愈下、丧失斗志、自暴自弃,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调整。活动末期或活动结束时要及时进行总结、表彰和鼓励,以让这种学习热情保持下去。三、评价策略。活动的评价指标会如同指挥棒一样对结果产生巨大影响,必须事前进行精心设计。活动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形成性的,既应该有对小组的整体评价,也必须有对成员的个人评价。评价主体可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但以我多年实践的经验,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往往效果不好,学生会给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小组打高分,或者互相之间串通起来相互给高分,这种情况有时很难避免。我的建议是学生自评或互评最好不要采取打分的形式,而应该采取写评语的形式,要求学生给出评价的具体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可避免自评和互评走样,失去原来的意义。最后的分数应该由教师根据多方面的意见综合给出。活动结束时应该发放调查问卷、展开深度访谈,收集各方反馈意见、各种数据和资料,对活动成效进行分析,以积累经验和教训。(1)、设计的活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主题,课堂上的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时时不忘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实现哪一个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尽量少设计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课堂活动。(2)、设计的活动要有交际性。教师根据每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真实的有意义的活动,即具有交际性的活动。如文本中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设计一个色子,学生在老师示范后,可拿出自己设计水果色子,然后用英语表达。(3)、设计的活动要有趣味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他感兴趣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有趣,学生才乐于参与,才有积极性,才会有效果。文本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色子”这一活动,它的效果非常好。再如英语教学食物的课时,可设计成麦当劳或肯德鸡快餐店的场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因为学生对所做的事感兴趣,所以很快参与到活动中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设计的活动要有层次性。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5)、活动的设计要周全。活动的每个具体步骤都要考虑非常周全:①活动的空间是否可以实施?②活动的每个细节是否能使学生有序进行?③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是否有节奏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张有弛?尽量使每个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有序有效的进行,尽最大努力做到万无一失。(6)、活动指令要清楚。学生的活动是听老师指挥的,指令学生听不明白,学生活动就会出错,或偏离老师的目的。(7)、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太乱,要注意安全。课堂教学活动如果只为让学生高兴,只为使课堂气氛活跃而设计的活动往往会冲淡教学目标,哈哈一笑之后什么也没有学到。总的来讲,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要尽量的真实,活动要多样化、层次性、有节奏感,这样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达到教与学的教学目的。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总体目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科书中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经验
本文标题:教学目标的制定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2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