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浙大紫金港西区方案设计
可持续的湿地系统,可清游的江南水乡可生长的绿色风景,可交往的亲切家园可歌咏的风华年代,可力行的求是精神水绿编织的风光与人文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第一部分:项目概况与基地分析1.1项目背景1.1.1浙江大学简介: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浙江大学经历了求是书院、浙江高等学堂、国立第三中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等几个发展阶段,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被分为多所单科学校。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重新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共设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5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分布在杭州市区不同区域。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1.1.2东区概况:2002年10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正式启用。东区占地总面积约3200亩,规划建筑总面积约132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建筑面积118万多平方米,入住学生2万余名,已有6个学院迁入,基本形成主校区氛围。东区初步实现了浙江大学“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建设目标,标志着浙江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1.3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依据。1.1.4竞标任务书要求:西区景观规划设计内容:西区按14000学生规模配置教学、科研、实验、体育运动和生活服务设施等,设计人应以创造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校园为目标,高起点,高要求,秉承东区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的原则,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依据,构思巧妙,风格独特,创造特色空间,满足多种功能,要与诗画杭州、生态西溪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同时要强调浙江大学百年历史的丰富文化内涵,弘杨求是精神,将西区建成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的优美校园。设计理念和目标:西区的景观规划和建设应秉承东区园林化、生态化的建设理念,并体现杭州的江南地域特色,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与学科整合发展相协调、符合共建和谐杭州示范区要求、彰显浙江大学特色的体现中国文化底蕴的校园。1.2已有条件分析1.2.1西区区位分析:西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西北部紫金港单元,东至拟建的紫金港路并紧邻紫金港校区东区,南至余杭塘河,西至花蒋路以西,北面为留祥路。西区总规划土地面积为165.9公顷。地块距杭州市城市中心武林广场约9公里,是和谐杭州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2.2现状条件分析:(1)自然条件:现状主要为农田,水面(池塘、河流)和少量农居,地势低洼,多水网,水乡特征明显,地坪高程2.2-2.4米,高程平均相差2.2米左右。该地区20年一遇洪水位为黄海高程3.56米,50年一遇为3.83米,100年一遇为4.02米。与西溪湿地毗邻,呈现一派典型的江南田园风光。现状植被基本沿河道布置,多枫杨、柳树和一些杂木林。(2)交通条件:对外交通:用地北侧留祥路为城市快速路,红线宽60米。紫金港路位于东区和西区之间,为城市主干道,并在留祥路和余杭塘路之间改为双向四车道地下通道,采用隧道形式,减少对东西校区的干扰。余杭塘路位于地块南部,规划为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40米。西侧花蒋路规划为次干道,红线宽度为30米。地块北侧与留祥路之间新增12米宽的规划支路,为西区北向和创业街提供出行便利。内部道路:东区道路体系已经完善,西区规划道路系统设置了南、中、北三条道路分别与东区的教学区、东大门延伸线和生活区相连。西区的校内主干道构成主环路,是对东区原有主环路的延伸,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环复合,减少道路宽度,增加道路密度,以提高校内的通行效率,弥补东区的不足之处。校内干道主要起到内部与城市道路连接以及内部各区块之间的通行效率,机动车道双向2车道;组团道路宽度5-7米,机动车双向或单向通行兼单边停车。机动车停车主要依托地下停车库,在各个出入口及主要道路周边集中布置路面停车场。非机动车在学生生活区结合公寓架空层和地下非机动车库停放,在教学组团和校级平台主要考虑设置地下非机动车库。(3)基础设施:地块范围内北侧沿留祥路、东侧沿紫金港路的两条高压电线根据杭州市规划将沿余杭塘河南侧及花蒋路西侧埋地敷设。规划用地内的原农居点将全部拆除。4)人文历史:校史沿革:浙江大学的渊源——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创办人林启,开浙江近代教育先河,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求是的精神为后人铭记传扬。1901年起书院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7月1日起,冠以“国立”二字,称国立浙江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校长竺可桢先生领导下,浙江大学历经艰辛,崛起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著名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调整到省外院校,部分院系或独立成校,或与其他院校组合重新建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源出一脉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均取得了较大成就。四所学校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9月15日,上述四所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实行教育部与浙江省共建共管。学校著名学者: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槃、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潘云鹤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有90余人。浙江大学校训、校歌、校徽:校训:在1938年11月竺可桢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上,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竺可桢先生解释:“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988年5月,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马一浮先生词,应尚能先生曲。校徽:表现刚键、搏击个性的“求是鹰”已成为浙江大学的象征,用于学校重要活动场合、宣传媒介、信笺、信封等。1.2.3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分析:校园格局分析:用地布局和空间组织体现了放射形环状层级结构。以图书馆和中心水面为核心,利用水系放射状组织半岛并安排各组团。围绕水面各功能区共分为三层,外环为学生公寓、食堂、专家公寓、主体育场、文化艺术中心、对外交流中心等以“动”为主的功能块,中环为开放性较高的文、理、工、公共教学楼群,内环为以“静”为主的低层高密度研究平台交叉中心。西区安排了以图书馆为高潮的南入口轴线,作为学校的主要景观形象展示区。绿地系统分析:“一个核心、一条绿带、三根绿轴、多组团景观”的布局结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网状复合空间系统,创造了环境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有力结合,从而营造出建筑生长在绿化中的效果。1.2.4东区已建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使用情况调查:我们通过对校园整体公共空间的使用状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三个区域进行分析,并对单个区域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得到最终的调查结果。我们所选择的调查空间分别是丹青广场、西区草地和东教学区滨水区,这三个空间在位置及环境、空间感受、使用者、使用状况上都有不同,且各具特色。典型空间基本情况分析丹青广场西区草地东教学区滨水区区位图位置及环境丹青广场位于学校在住宿区,由青溪学园和丹阳学园10幢宿舍楼围合而成,中心是一片可进入式的方形草坪,广场四周为硬质铺地,与许多生活服务性的店铺和宿舍楼出入口相连。这是一整片临湖的曲线草坪,由飘萍路与西教学区区隔开,形成一个静谧的临水空间。整个广场以草坪为主,有随意布置的高大乔木和大石头座,在飘萍路的另一侧是低矮的灌木丛。整片景色优美,层次分明。广场地处相对隐蔽的教学区范围内,周围有东一东二东三教学楼和临水报告厅,西面临湖。广场以硬质铺地为主,有葡萄架、喷水池、座椅等构筑物。植物主要是高大乔木,有整齐排列的,也有成片的,有设计感。空间感受由于建筑物的紧密围合,如果进入,会有种被注目的感觉。整个草坪视野开阔,景色怡人,透出一种亲切、安宁的气氛,令人心情舒畅、愉快。广场气势宏大,设计感过重,几何式园林绿化,虽看起来悦目,却缺少趣味和亲和力。使用者住在青溪学园和丹阳学园的学生,在这里工作的后勤人员。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学生,少部分周边居民。在东一东二东三教学楼上课自修的学生,以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为主。使用状况广场周围的硬质铺地基本上属于交通空间,中间的方形草坪也用作穿越式交通空间。广场周末都会有活动,如社团或团委的主题活动宣传、跳蚤市场、周末交易市场等。课间或天气不佳时,对广大师生来说,只是一个通过式场所,无人停留,但天气晴朗的日子,草坪上满是晒太阳的人。周末,附近居民也会带孩子来此玩耍。平时还有一些社团或班级会将集体活动安排在这里进行。广场基本为学生学习之余的短暂休息之所,或就餐时间的休息就餐场所。多为安静的、个体的活动,活动内容也较为简单,一般就是看书,看风景。通过对校园空间环境行为的调查,发现校园美丽的生态环境、精致的交往场所为我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使校园不仅仅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同时也是学生首选的社交及户外活动场所。通过调查,我们对建成近五年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户外公共空间进行了全面的检视。花园式的、生态型的校园确实为学生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很多同学在校园里找到了舒服的方式。但是校园在使用效率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近50%的户外空间几乎很少有人使用,还有一部分只是单纯的交通功能。有这样一种感觉,紫金港校区的户外公共空间被营造的宁静优美,宛如一幅构图精巧、色彩浓烈的油画,给人带来了愉悦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但是真正吸引人的人性化的交往场所却有限,与最初的设计构想有一定的距离。1.2.5东区已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反思:大学校园不是越大越好,不是绿色越多越好,不是看起来越气派越好,而是要让每一方公共空间都有存在的价值,都能切实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都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是充满人气的“最受欢迎场所”。(1)户外公共空间缺少有大树冠的高大乔木,使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限制,草地的维护要适当,不要过多的去割草或者掀开草皮重新铺,让草地自然生长。(2)在宿舍区,希望能多一些大学的气氛,而不要做成社区的感觉;在西区和教学区的大块草坪处,景观有些过于平淡,缺乏文化气息,空间的私密性也不够,缺少跌宕起伏的层次感。一般都只是自然的草地园林,缺少一些有趣的结点,缺少供人停留的吸引点。在校庆期间,增加了不少雕塑,效果不错。(3)关于公共设施方面,垃圾箱,指示牌,座椅等都希望能有所增加,还缺少遮雨的场所。(4)夜间缺少照明,在安全性和景观性都有所不足。1.3结论对上述条件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绿地系统——以《修规》内容为依据,建设围绕建筑布局的绿心、绿廊、绿园、绿院、绿边等多种形式和功能的校园绿地系统。景观内容——水的表现将是景观表现的着力点,水陆关系的处理将主导校园的景观基调。功能布局——景观的功能将紧密结合周边建筑和交通进行合理安排,并形成特色。文化建设——校园历史和文化在景观中适当表现,并构成场地的灵魂。还一并着重于创造条件表现当代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1.4设计重点、难点及对策浙江大学深厚的文化渊源和特别的文化气质必须在西校区的景观建设中得到有效表达。同时,针对西校区的内外条件,尚有如下4个问题需要特别对待。1.4.1东西校园景观和文化的协调关系——强调融合和突破。有机融合东西校区,确定
本文标题:浙大紫金港西区方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5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