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大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大全邓稼先(一)积累字音和词义1.积累字词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选聘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无垠2.解释词语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全部精力,到死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才华全都显露出来。也比喻人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二)背景资料1.“两弹一星:——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第一颗氢弹相继试验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浩瀚无垠的太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国威、军威,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2.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家,抗日战争期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凌辱,他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解放前一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时,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他毅然回国。回国后,接受了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任务。原子弹是一种核武器,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炸弹。邓稼先,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邓稼先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3.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三)整体感知1.内容提要:第一部分,概述历史——贡献背景第二部分,生平贡献——“两弹”元勋第三部分,人物对比——性格气质第四部分,破除谣言——民族骄傲第五部分,艰难创业——精神品质第六部分,高度赞扬——贡献意义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引出稼先。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四)文本细读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更能凸显其伟大之处,这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的必要准备,不能去掉)2.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人。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3.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为何没有做详细介绍?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百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总结:人物传记的写法:(1)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下来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突出;(3)扬长避短。(四)文本细读1.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2.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3.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呢?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5.写作特色:(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2)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课文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3)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6.阅读邓稼先相关资料:名言,故事,颁奖词。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积累字音和词义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典籍慷慨迭起赫然淋漓校补目不窥园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锲而不舍迥乎不同无暇及此2.解释下面的词语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兀兀穷年: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很远。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二)人物概况1.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诗人: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2.臧克家简介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我们学过了他的诗作《有的人》。臧克家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三)整体感知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过渡的?学者(1-7)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民主战士(8-18)投身民主运动,不畏敌人,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2.作者围绕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从中可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第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把这两方面结合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严谨治学,成就卓越的学者,又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3.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根据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四)文本细读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4.“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3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