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讲唐宋词的发展历程王兆鹏一、唐词双线发展一线是敦煌民间词(民间词)一线是诗客曲子词(文人词)敦煌词敦煌民间词,具体产生在唐代什么时期,已经无法确定。这些词原是保存在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的写本上,经过近人的整理,大约有二百首左右。其中最受人注意的是以词集形态出现的《云谣集杂曲子》,这是现存最早的曲子词集。《云谣集》收词30首,艺术上相对成熟,题材内容也比较集中,大多是写爱情婚恋的悲欢离合。其他散见的词作,内容就比较广泛,歌唱边防将士、塞外居民、商人士子、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由于敦煌民间词不是一时一地的作品,因此题材内容既没有什么限定,表现形式上也没有统一固定的规范标准,艺术上还比较稚嫩,但也别具一种原始素朴的美感。敦煌词例【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鹊踏枝】叵耐灵鹊多瞒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文人词唐代的诗客曲子词,是指文人诗客尝试写的词作。现存最早的作品,应该是初唐沈佺期等人写的《回波乐》,但这几首词说不上有什么艺术性,形式上与齐言体诗歌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作为最早的文人词,具有一种词体“标本”的意义。到了盛唐,相传是李白作的《菩萨蛮》和《忆秦娥》词,倒是相当成熟的长短句体,但是否确为李白所作,历来有争议。即使《忆秦娥》等词确是李白所作,那也只是盛唐时期一个超越时代数十年的特例,不能代表词史的进程,因为他没有呼应者和跟进者,虽然同时的玄宗皇帝李隆基也传有一首词作,但真伪同样难定。盛唐词沈佺期【回波乐】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中唐中唐,文人词日渐增多,但还是处在试验模仿阶段,习惯于写与齐言体诗相近的词调如《杨柳枝》、《浪淘沙》等。这时最有影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词五首,问世不久就传到日本,当时嵯峨天皇有唱和之作,日本填词从此开山。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唐代诗客中存词最多的两位,也是首次明确标明“依曲拍为句”即依调填词的两位词人。他俩写的五首《忆江南》,是中唐时期艺术上比较成熟的长短句体词。晚唐到了晚唐温庭筠手里,词体才宣告成熟。温庭筠最大的贡献,是定型了词体。在敦煌民间词里,同一词调之词,字句平仄往往不统一,而温庭筠的词,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从而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确立了统一的规范。他还建立了一种抒情范式,以女性为题材,以柔情感伤为基调,以语言的香艳亮丽和意境的精致小巧为审美理想。后来的花间词人都是以他的词为艺术典范,效法他的抒情范式。二、五代词两个创作中心:西蜀南唐(唐五代词可概括为“双线两点”)西蜀花间词人西蜀词人,主要是赵崇祚所编《花间集》里收录的十八位词人,习称“花间词人”或“花间词派”。这十八词人是: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敻、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和李珣。其实温庭筠和皇甫松是晚唐人,唐代亡国前早就去世,生活年代比五代西蜀词人要早得多。因为温庭筠是西蜀花间词人效法追随的偶像,所以他的词也被收录在《花间集》内,并与其他西蜀词人并称为“花间词人”。韦庄花间词人中,艺术成就和影响力能跟温庭筠比拼的是韦庄,他俩并称为“温韦”。韦庄词的风格与温庭筠大不相同,温词追求浓妆,韦词喜爱淡抹,以清淡为美。温词是典型的“男子作闺音”,代女性言情,抒发的是超时代、类型化、普泛化的情思,而韦庄词开始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感受,即使是写相思恨别,有的也是写他自已的情感经历。孙光宪和波斯裔李珣,也各具特点。特别是李珣词写的岭南热带风光,给五代词坛增添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靓丽风景。韦庄词【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南唐词坛南唐词坛,比较知名的有李璟、李煜父子和做过宰相的冯延巳。李璟存词四首,以名句“小楼吹彻玉笙寒”(《浣溪沙》)著称。李煜和冯延巳不仅存词较多,而且成就也高。温庭筠在词体词艺上的定型开创之功,是任何人无法比拟的。而李煜词无论是情思的深度还是艺术的精度纯度以及在后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韦、冯都稍逊一筹,所以李居第二,韦、冯大概也不会产生“耻居李后”的想法。韦、冯词各有特色和创意,打个平手,难分高下。三、宋词10世纪下半叶的宋初词坛,没有延续南唐和西蜀的发展势头,显得不太景气,专力写词的词手很少,只有王禹偁、寇准、潘阆和林逋等诗人玩过一两把,写过几首词。他们作词的成就既没法跟晚唐五代相比,也无法跟后来的柳永等人相提并论。他们的兴趣原本也不在词的创作上,而是在诗歌里。十一世纪上半叶进入11世纪上半叶,宋词就逐渐走上了辉煌的星光大道。杰出词人辈出,名篇佳作纷呈。这时的词坛有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和宋祁等人。柳永柳永是北宋时期最受欢迎的词坛偶像,直到北宋末年还有追星族传唱他的经典词作《雨霖铃》。他熟悉当时流行的市井新声,创制了不少慢词新调,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能力。唐五代宋初,词坛流行的主要是短小的令词,自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后,小令与慢词并行,词调日益丰富。柳永还特别注意面向市民大众创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歌唱大众的心声,因而深受市民大众的喜爱。文人士大夫很有些看不惯,时加指责,说他“骫骳从俗”,但写词时又暗地里学习模仿。后来苏轼、秦观和周邦彦等著名词人,都受惠于柳永。张先同时的张先,善于创造名句,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写影名句著称于时,人称“张三影”;内容上侧重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所以又有人称他为“张三中”。晏欧范晏殊少年发达,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宰相,位高权重,在当时词坛上很有影响力。他写起词来雍容华美,志得意满之中流露出一些淡淡的人生感慨。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在词里头也偶尔展示他“文章太守”的个性风采。年青的时候他曾经浪漫过,而且有点放荡不羁,所以也写了一些温柔缠绵风流浪漫的爱情词。至于范仲淹,曾经到边疆做过戍边的将帅,有军旅游生活的体验,创作了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表现塞外风光,歌唱将士们的理想与苦闷,大大开拓了词境。十一世纪下半叶柳永们谢幕之后,11世纪下半叶的词坛更加星光灿烂。王安石、苏轼、晏几道、黄庭坚、秦观、晁补之、贺铸、周邦彦等明星词人相继登场。而苏轼和周邦彦各自开宗立派,影响更大。苏轼、周邦彦后柳永时代,词史朝着两个方向分流发展。一是继续把词当作音乐文学的歌词来写,强调词的音乐性、可歌性,这在当时是主流,是“本色”、“正宗”。另一个方向是把词当作一种新型的诗体,强调词的文学性,在大体遵循词体音乐特性的基础上,更强调抒情言志的自由。这在当时被认为是“非本色”、非主流而受到指责与批评。前者以周邦彦为代表,后者以苏轼为领袖。苏轼注重的是词作文本内容的创新,便于案头阅读;周邦彦更注重词调音乐上的美听和新调的创制,更适于口头吟唱。苏轼力图拉近诗词的界限与距离,使诗词“一体化”;周邦彦是尽量维护词体自身的独立性而力避与诗同化。小晏秦郎贺大侠晏几道为人比较倔强孤僻,是政治边缘化的人物,仕途上落伍,生活上落魄,作词也固守传统,不写新兴的慢词,而专写小令,用小令建构他独特的情感世界。秦观虽是苏轼的得意门生,写词却是另辟蹊径,在普泛化的悲欢离合之情中融入自我的生命体验,艺术上情韵兼胜,协律可歌,雅俗共赏。文人士大夫赞不绝口,市民大众也是传唱不衰。北宋时,秦观被认为是最佳词手。贺铸是身兼英武豪侠与柔情文士于一身,既擅长抒豪情壮志,也能写柔情软调;既儿女情长,又英雄气盛。人的长相是奇丑无比,词却写得美不胜收。十二世纪上半叶12世纪上半叶宋室南渡前后,李清照和叶梦得、李纲、陈与义、张元干、岳飞、赵佶、赵鼎等词人相继登台献艺。这时虽然缺乏东坡、清真那样领袖级的人物,但女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也足以让此期词坛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让后世的词迷们高山仰止。两宋三百多年的词坛,基本上是男性“天王”们独霸天下,唯有此时女性“天后”打破了男性一统江山的格局,与天王们平分秋色,所以这时的词坛并不寂寞。更何况还有岳飞这样顶级的民族英雄、赵佶这样多才多艺的亡国之君加入大合唱呢!南渡词从词史的进程来看,南渡词坛是重要的转型时期。唐五代以来,词一直是作为娱乐性的艺术形式为大众所喜爱,为社会所认同,并不负载政治道德的教化功能,没有社会政治功利的目的。而到了南渡时期,因为民族的灾难,国家的破亡,社会的战乱,促使各种文学艺术形式都要面向社会现实,词体也就承载起歌唱民族苦难、激励民族抗战的功能。从此词体由娱乐性、非功利性的体制向着政治性、功利性的体制转变。张元干、李纲和岳飞的词就充满了政治色彩。吁请抗战复国、反对和议投降,一度成为他们词作的主旋律。过去远离时代现实生活的词作,到此时开始与社会现实、时代生活密切相关,同步发展,词中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感。南渡后词坛的主流,是沿着苏轼开启的方向进一步向诗歌贴近,在表现功能上逐步走向诗词一体化。十二世纪下半叶12世纪下半叶,词坛再度辉煌。文武双全的英雄辛弃疾,天下仰慕的状元张孝祥和陈亮,引领时代风气的大诗人陆游,名动天下的江湖游士刘过和姜夔,都是词坛高手。韩元吉、史达祖、高观国等词人也活跃在这一时期。辛弃疾辛弃疾和姜夔是此期词坛的两大领袖,各树大纛,各成一派。辛弃疾以他英雄的胆识和才气在词境上开疆拓土,打破了原来词体的诸多清规戒律,进一步解放了词体,没有他不能使用的语言,没有他不能表现的情事,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自由无碍的境界。就像书法大家各体皆工一样,辛疾弃词也是风格多样,刚柔相济,雅俗兼融,庄谐并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意挥洒,自成妙境。他的创作路向与苏轼词相近,成就地位也是旗鼓相当,所以二人并称为“苏辛”,后世称他们所开创的词派为“苏辛词派”。姜夔姜夔以他音乐家的天赋和艺术家的气质,创作了众多字正腔圆律美的雅词,成为后来雅词的艺术典范。跟辛弃疾致力于开拓词境不同,姜夔更执着于词艺的精致和音律的精美。他写词的方式也与众不同,晚唐五代以来,词人填词,都是先乐后词,即按规定的乐律谱式填词,而姜夔则是先词后乐,先随意写出长短句,然后再谱上相应的乐曲。他传世的部分词作保留有工尺谱,是研究宋代音乐不可多得的文献。他的词往往有较长的小序,犹如写景抒情的小品文,与词作正文相得益彰。他在后世的影响非常大,清代曾出现过“家白石而户玉田(张炎)”的热潮。辛派词人辛派的张孝祥,跟苏轼一样是天才型的作家,平生也最敬服苏轼,写起词来奇思幻想,富有浪漫情调,同时也不乏悲壮激昂的篇什。陆游虽然才气超然,但观念上瞧不起词,写词不像写诗那样专注投入,所以词的成就相对逊色。毕竟他是大手笔,写起词来虽然有点漫不经意,但也自具面目。陈亮是政论家,他的词也好发议论,常常在词中表达他的政治主张。人们常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陈亮几乎可以说是“以词为文”了。陈亮词以气势见长,洋溢着满腔的政治热情和民族感情。十三世纪历史的车轮驶入13世纪后,随着南宋王朝的日益衰败,词坛也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虽然也有一批著名词人支撑着词坛,但毕竟难以重振宋词曾经有过的辉煌。这时的词人大约可以分为两个创作群体,禀承着两种创作倾向,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和张炎等属于姜派传人,写雅词,唱雅调。他们特别爱写咏物词,在咏物中寄托国家破亡之悲和人生失意之苦。而刘克庄、文天祥、刘辰翁和蒋捷等人属于辛派后劲,他们的词风虽然有些粗豪,但充满着抗争的激情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吴文英文天祥在这批词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创造力最强的是吴文英。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表现方式上都独具匠心,常常将不同时空场景中的情事安排穿插在跳跃式的结构之中,精工巧妙,但有时晦涩难懂。宋末亡国之际,用词唱出民族不甘屈
本文标题:唐宋词的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69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