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西汉——北宋)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秦——明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确立(秦)(夏商周)(秦至清)皇权强化中央机构设置沿革(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秦:三公九卿西汉:中外朝唐:三省六部宋:二府三司、参知政事元:中书一省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地方机构设置沿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秦: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削藩——七国之乱——推恩令、设刺史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宋: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元:行省制明:设三司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机构的设置总结:(1).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郡国并行制削藩推恩令(2).西汉(3)唐朝——藩镇割据、安史之乱、五代十国(4)北宋——削实权、受精兵、制钱谷(5)元朝——行省制度3.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加强,地方独立性减弱;秦汉以来,皇权加强,相权减弱4.不管地方机构中央机构如何演变,都是加强皇权5.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6.中国古代社会晚期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趋势是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解图·识史]识图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解图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有效处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提示:历史证明权力过于集中或权力过于分散都无助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要达到权力的有效平衡,最主要的是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形成一种职权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制衡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中国地图版对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评价和认识•积极[明清前]:①维护统一,安定社会。②加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③保证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④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保证。•消极: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残酷。②导致政治腐败,政局动荡。③束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能动摇专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地方割据。专题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中国古代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以上图文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种制度?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三)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几点认识一、选官制度1、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2、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军功)3、汉武帝:察举征辟制(德才)4、东汉末、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5、隋唐:科举制(才学)一、选官制度1、西周:宗法分封制下,“世卿世禄”“亲贵合”(流变为恩荫制度)2、战国:军功授爵“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请思考: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实行军功授爵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商君书·赏罚》食有劳而禄有功—《说苑·政理》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3、汉代: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地方官在辖地发现人才,通过考察后进行荐举,朝廷考察合格则任用为官。征辟制:征辟是征召和辟除的合称。征召是皇帝根据临时需要直接征聘人才担任各种官职。辟除是官员主动聘请人才来作为自己办事机构中的属官。思考:你认为察举制和征辟制相比军功有何进步之处,又有什么局限性?君主直接选拔人才称之为“征”,又称征召;长官直接任用属吏称之为“辟”,也称辟署、辟除、辟召、辟用等。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一些重要大臣常以“招贤”的形式人开延聘和招揽人才。燕昭公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齐威王广招稷下学士。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养士3000余人。中央长官辟署可在全国范围内选用人才,地方长官只能在其管辖区内辟署。前者的掾属升迁最快,如东汉的鲁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汉代的察举方法皇帝下诏指定荐举的科目(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的要求进行考察和荐举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考试;或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御史(东汉为尚书)及九卿策试(考试地点为太常寺或公车司马署)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造主管部分加试一些熟悉官事和书法,按“四科”的不同标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察举标准笼统,又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2、官员之私意决定进退评价:缺点:标准过于笼统;二缺乏严密的考试。加之政治昏暗和公卿守相举荐的多是门生故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弄虚作假。4、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任用“中正”官,对本地的人才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共九等。评价标准为经学、德行、乡闾清议、家世、才实等内容。除分品外,还要根据人的德行等写评语,为“状”,选用人才时,需要将“品”、“状”结合。思考:九品中正制下人才能否被选用的关键在哪里?其标准对什么人有利?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南北朝。220年开始,九品官人法。吏部尚书司徒选用核实核查上报大中正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小中正按九品评定本籍州郡人才等级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央和地方长官,改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负责,选用标准除经学、德行、乡议之外,增加了“状”。“状”“品”结合,较汉代严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门阀士族为政治的核心,寒素人才难以入仕。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才也着于门北,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5、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隋朝:隋文帝:分科推举人隋炀帝:设进士科,试策取士(创科举制)唐朝: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创武举、殿试唐玄宗:增诗赋为考核内容宋朝:严格考试制度(糊名、誊录、锁院、食禄子弟复试、回避),考试范围和规模都扩大明清:考试制度更严格,八股取士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持。唐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两种人:一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在读生员,二是身家清白符合报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倡优隶皂刑徒僧尼不得应试,现任官员可以参加制科考试但不得参加常科考试。唐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前后有所变化,大体上,进士科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明经科为帖经、经义和时务策。帖经是经学基础知识测验,诗赋是考察文采辞章,经义是经学理论,时务策是以经学为基础的政论见解。专科性质的科举,则考专门知识。如明法考律令,明字考《说文》和《字林》,明算考十部算经等等。相比而言,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须构思,故难考。但进士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故时人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的认识,说明人们比较推重。后来进士科独盛,士子更是趋之若鹜。唐代科举能否考中,不仅在于考场发挥如何,更要看平时文章如何。当时有纳卷和行卷之制。参加考试的学子,要把自己的优秀旧作汇集成卷,在考试前送给文坛名士或政坛要人以求推荐,称行卷;或者直接送到礼部供主考录取时参考,称纳卷。例如,白居易向诗人顾况行卷,顾况在读卷前,以其姓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大惊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唐诗纪事》卷六五)唐代科举每年一次,进士大致录取数人至五六十人,中唐以后固定在三十人左右。所以,唐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之谣,意谓三十岁考中明经者已老不堪言,而五十岁考中进士者则正当少壮。一中进士,世人皆以“白衣公卿”看待。因此,进士及第,极为荣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就是及第进土的心情写照。但科举考中后,只是取得了任官资格,即出身,是否能够任职还需要经过吏部铨选。宋代的科举制的完善第一,严格了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誊录制。第四,扩大录取名额。例如宋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间科举取士近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严格。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实行糊名、誊录制度,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别派考官,实行锁院以减少作弊。明清考试内容与形式明代开始将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八股文规定成专为应试的文体,它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之中。读书人为猎取功名,埋头于四书、五经,写空洞的八股文,其他一切有用的知识,概不留心。这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科举制从此日益僵化。明代国子监牌坊明代科举考试试卷八股文程式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正正正正反反反反股者,对偶也。每股中均须一正一反,或一实一虚,或一深一浅排偶论述。所有内容必须本《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可以己见发挥。只有最后大结时可用己见,但只可言前朝,且只能三四句。入手科举制的产生发展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创科举制)贞观年间: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创武举、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宋朝:分乡试、省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清:八股取士会试的朱卷•材料1(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摭言》•材料2“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对科举制的看法。①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⑴积极:⑵消极:评价科举制3.拓展提升1、简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拔标准:②选拔形式:③选拔趋势:助学助记2、古代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用“图示法”掌握选官制度的演变及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与目的[深度思考](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1、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5、历代重视选官,“赛马”替代“相马”(三)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几点认识1、相同的历史作用: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2、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3、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区别概念: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31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