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七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十一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Lavin(1994)内容提要•建构主义概述•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建构主义的发展及其取向•2、掌握建构主义主要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2、建构主义知识观3、建构主义学生观4、建构主义学习观5、建构主义教学观对于‘鱼就是鱼’的比拟•青少年及其对世界知识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过程•相信学生的能力•对于如何考虑改进教育的信念–《FishisFish》《鱼就是鱼》牛•《鱼就是鱼》鸟人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一、建构主义的发展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用Jonassen的话说,即向与客观主义(Objectivism)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建构主义客观主义行为主义信息加工奥苏贝尔维果斯基皮亚杰1、关于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1)客观主义:知识和意义是存在与个体之外的东西,是完全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的。(2)建构主义:意识不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建构起来的。2、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1)激进建构主义(2)社会建构主义(3)社会文化取向(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一)知识观1、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二)学生观1、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依靠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知识经验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2、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这些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3、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三)学习观1、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不是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2、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3、特点: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1)主动建构性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高水平思维对相关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Higher-orderthinking(2)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①Learningcommunity②关键特征:多元化知识技能、共享性目标、共享性资源、自我管理③作用:智慧的分布与共享、认知整合与思想改进、思维外显化和精致化(3)情境性①“去情境”:学习概括化的知识②情境性认知: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认知学徒制)4、学习方法(1)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意义。(2)主动搜集分析材料,提出假设并验证。(3)主动建立联系,积极协作学习。(四)教学观1、教学观点(1)教学不是知识的“填灌”,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新知识的生长点)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3)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高级伙伴,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2、教学方法(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传统教学建构教学以老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被动接受主动建构客观真理主观经验记忆理解文字符号有意义内容安静听讲互相磋商知识的传输知识的建构传统教学与建构教学之比较第二节认知建构过程•教学目标1、掌握生成性学习的过程、条件和策略2、掌握认知灵活性理论的有关内容3、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有关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的生成性过程2、意义建构的条件3、意义生成策略4、认知灵活性理论5、探究性学习一、生成性学习“这个程序实际上很简单。首先,你把总件数分成几组。当然,如果件数不多的话,一次就行了……很重要的是,一次件数不能太多。就是说,每次太多不如少些好。这在短时间内似乎无所谓,但经常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造成麻烦,而且,一旦带来麻烦,其代价可能是很昂贵的。一开始整个程序可能看上去比较复杂,但要不了多久,它就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一)理解的生成性过程•M.C.Wittrock:GenerativeLearning(1)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实现的。(2)人脑主动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选择信息,然后进行推理。理解的生成过程可以通过下图来表示:(二)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3、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关键性条件)联系: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条件(比较)(三)意义生成策略Wittrock:主动建构两类联系1、当前所学的不同知识成分之间的联系方法:加题目、列小标题、提问题、说明目的、总结或摘要、关系图或列表2、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方法:举例、类比与比喻、证明、述义、解释、推论、应用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R.J.Spiro: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1、两种知识:(1)Well-structureddomain(2)Ill-structureddomain概念的复杂性、实例间的差异性2、学习两阶段:(1)Introductoryknowledgeacquisition(2)Advancedknowledgeacquisition传统教学的缺陷:混淆了两种知识间的界限,把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不合理的推到了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妨碍了学习在具体情境中广泛而灵活的迁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Teachingforunderstanding三、探究性学习(一)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建构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能力。1、具体模式:基于项目式学习2、具体环节:提出驱动性问题、形成研究问题和计划、实施探究过程、形成和交流结果、反思评价(二)设计型和解释型问题Bereiter:•DesignProblem(实践性知识技能)•ProblemofExplanation(原理性知识)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促进知识的建构。(三)跟进性探究1、ProgressiveInquiry/ProblemSolving2、开放性探究活动的核心过程。第三节社会建构过程•教学目标1、掌握内化理论和活动理论2、掌握认知学徒制和情境性学习的过程3、掌握知识建构共同体的特征•教学重点和难点•1、内化理论•2、活动理论•3、支架性教学•4、认知学徒制•5、锚式情境性教学•6、知识建构共同体一、文化的内化和活动参与(一)内化理论1、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2、语言和社会交互作用在高级心理机能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区分了两种知识:Bottom-upknowledgeUp-bottomknowledge(二)活动理论1、学习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实现的,活动促进了知识的内化,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基础。2、Wenger:CommunityofPractice三个属性3、文化内化的过程(三)支架性教学1、Scaffolding2、搭建支架的方法二、认知学徒制与情境性教学(一)认知学徒制1、CognitiveApprenticeship2、合理边缘参与3、操作过程(二)情境性学习SituatedLearning(1)真实任务情境(2)情境化的过程(3)真正的互动合作(4)情境化的评价(三)锚式情境性教学1、AnchoredInstruction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即抛锚。事件一旦确定,教学内容和进程就确定。又被称为“实例式教学”。2、流程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三、知识建构共同体1、Knowledgebuildingcommunity2、基本特征3、相关研究
本文标题:第七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3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