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第二章 供应链系统的类型与特征
1第2章供应链系统的类型与运行特征第1节供应链的类型分析第2节供应链成长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机制第3节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第4节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特征2第一节供应链的类型分析一、供应链的系统特征复杂性动态性用户需求响应性交叉性一、供应链的特征1、复杂性供应链节点企业涉及的跨度(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不同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一、供应链的特征2、动态性为了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一、供应链的特征?3、面向用户需求(响应性)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变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一、供应链的特征4、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自然界供应商制造商用户分销商图3-1链状模型IABCDE图3-2链状模型IIEDCBA·········C3BnDmD2D1CkC2C1B2B1图3-3模型III:网状模型二、供应链的类型1.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从结构上讲,内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等组成的供需网络。最初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注重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通过团队精神和运行机制,以争取更满意的企业利益目标。从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发展过程来看分内部供应链外部供应链是新的供应链的概念,它注重与外部资源、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它偏向于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即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它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外部供应链则是指涵盖企业的与企业相关的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生产商、储运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1.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外部供应链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2.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在实际管理运作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应地改变供应链的组成。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分:例:当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可以分为:3.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而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供应链则处于倾斜状态。一个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所有节点企业能力的综合,包括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容量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容量4.盟主型供应链和非盟主型供应链所谓盟主型供应链,即某一成员在供应链中占有主导地位,对其他成员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通常称该企业为核心企业或主导企业。按供应链的主导主体控制能力分:盟主型供应链相对于非盟主型供应链,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供应链类型。从供应链的主导主体分析,可以将供应链划分为制造企业主导供应链、商业企业主导供应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供应链等形式。源汇核心企业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分销商用户零件供应商制造商分销零售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核心企业:制造商、零售商,等等17二、供应链的类型3、效率性供应链和响应性供应链比较项目功能性产品创新性产品需求特征可预测不可预测产品寿命周期2年3月~1年边际收益5%~20%20%~60%产品多样性低(10~20)高(上百)平均预测误差幅度10%40%~100%平均缺货率1%~2%10%~40%平均季末降价比率几乎为010%~25%MTO产品的提前期6月~1年1天~2周表2-2产品需求特征的比较5.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有效性供应链(EfficientSupplyChain)按供应链的功能模式(物理功能和市场中介功能)分也称物质效率型供应链。是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并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有效地实现以供应为基本目标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此类产品需求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在整个供应链各环节中总是力争存货最小化,并通过高效率物流过程形成物资、商品的高周转率,从而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导入期。选择供应商时着重考虑服务、成本、质量和时间因素。反应性供应链(ResponsiveSupplyChain)灵敏反应型供应链又称为响应型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的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此类产品需求一般是不可预见的,需要做到因商品脱销、降价销售和存货过时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因而生产系统需要准备足够的缓冲生产能力,存货需准备有效的零部件和成品的缓冲存货,同时,需要以多种方式投资以缩短市场导入期。在选择供应商时主要考虑速度、灵活性和质量。20二、供应链的类型效率性供应链和响应性供应链主要目标选择供应商的方法提前期库存战略制造过程的重点产品设计战略需求的可预测性最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需求维持高平均利用率追求高回报,使通过供应链上的库存最小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缩短提前期选择的重点是依据成本和质量绩效最大、成本最小快速响应不可预测的需求,减少过期库存产品的减价损失消除多余的缓冲能力消除大量的零部件和产品缓冲库存采取主动措施减少提前期使用模块化设计,尽量延迟产品差异化选择的重点是依据速度,柔性和质量效率型供应链响应型供应链表2-1市场响应性供应链与物料转换效率性供应链的比较两种不同供应链运作策略反应性作业有效性作业柔性供应商低成本供应商合理配置库存库存最小化加工时间短利用率高快速反应低成本可以预测不可预测变化很少变化很多品种少品种多价格稳定价格先高后低提前期短提前期长利润低利润高功能性产品创新性产品市场需求匹配匹配不匹配运作资源不匹配22二、供应链的类型敏捷性供应链低(功能型产品)高(创新型产品).图2-4需求不确定性和供应不确定性示例低(稳定流程)高(变化流程)I杂货,服装,食品,石油和天然气II时装,家具计算机,流行音乐III水力发电,某些食品加工IV电信,高端电脑半导体需求不确定性供应不确定性23敏捷性供应链效率型供应链响应型供应链风险规避供应链敏捷供应链低(功能型产品)高(创新型产品)低(稳定流程)高(变化流程)需求不确定性供应不确定性.图2-5考虑需求不确定性和供应不确定性的供应链类型两种不同形式的供应链推动式(push)供应链是以企业自身产品为导向的供应链,有时也称为“产品导向”或“库存导向”。起始于企业对市场的预测,然后制造所预测的产品,并推向市场。拉动式(pull)供应链是以企业获得订单为前提的。企业根据所获得的订单来进行生产,所以又称之为“客户导向”或“订单导向”。它起始于企业收到客户的订单,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供应链运作,是“以销定产”的模式,所以,其重点是“拉”到客户。三、推-拉结合的供应链系统推动式和拉动式供应链图第二节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制造商制造商推动的供应链:集成度低、需求变化大、缓冲库存量高。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用户牵动的供应链:集成度高、数据交换迅速、缓冲库存量低、快速反应。一、供应链成长理论供应链成长过程体现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熟与发展之中,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自律机制等来实现满足顾客需求、使顾客满意以及留住顾客等功能目标,从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社会目标(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经济目标(创造最佳利益)、环境目标(保持生态与环境平衡)的统一。第二节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机制独特性功能质量价格交货期品牌文化互利协作可靠响应顾客满意战略目标:社会、经济、环境平衡满足需求留住客户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相互关系++二、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1.合作机制供应链合作机制体现了战略伙伴关系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企业集成的范围扩展了,从原来的中低层次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上升到企业间的协作,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企业集成模式。2.决策机制供应链企业决策信息的来源不再仅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而是在开放的信息网络环境下,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达到供应链企业同步化、集成化计划与控制的目的。处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企业决策模式应该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开放性信息环境下的群体决策模式。3.激励机制SCM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在“TQCSF”有上佳表现。缺乏均衡一致的供应链管理业绩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是目前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弱点和导致供应链管理实践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了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必须建立、健全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4.自律机制自律机制要求供应链企业向行业的领头企业或最具竞争力的竞争对手看齐,不断对产品、服务和供应链业绩进行评价,并不断地改进,以使企业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自律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自律、对比竞争对手的自律、对比同行企业的自律和比较领头企业的自律。企业通过推行自律机制,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和销售量,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信誉,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业绩差距也可以得到缩小,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5.风险机制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它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满意结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供应链运行中的风险,如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性、优化合同模式、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等,尤其是必须在企业合作的各个阶段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采用各种手段实施激励,以使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牛尾效应(蝴蝶效应)牛尾效应(蝴蝶效应)6.信任机制信任机制是供应链管理中企业之间合作的基础和关键。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合作中,信任是基础,信任是核心。企业间没有信任,任何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都只是一种愿望。第三节集成化供应链管理36调整适应性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业务重组协调性评价价值增值性面向对象过程控制创造性团队同步性评价满意度评价信息共享集成化计划顾客化策略顾客化需求图2-7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一、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1、作业回路由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组成第一个控制回路2、策略回路由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组成第二个回路3、性能评价回路在作业回路的每个作业形成各自相应的作业性能评价与提高回路调整适应性—业务重组回路中主要涉及供需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重建)精细化策略等问题。面向对象的过程控制—创造性团队回路中主要涉及面向对象的集成化生产计划与控制策略、基于价值增值的多级库存控制理论、资源约束理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质量保证体系、群体决策理论等。顾客化需求—顾客化策略回路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满意策略与用户满意评价理论、面向顾客化的产品决策理论研究、供应链的柔性敏捷化策略等。信息共享—集成化计划回路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JIT供销一体化策略、供应链的信息组织与集成、并行化经营策略。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扩展企业模型什么是扩展企业?传统制造模式下的扩展企业模型传统制造模式下的扩展企业模型1、用户驱动的设计2、用户订单执行与控制3、供应链管理4、合作设计产品模式4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扩展企业模型数据库成品入库计划执行供应商分销商订货控制成本估算主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能力需求计划能力调整任务投放产品构思设计工艺计划NC编程制造商Internet、EDIMRPIIJITCADCAPP生产控制工况数据收集库存控制生产数量、时间及成本检查NC、CNC、DNC床和机器人控制传送控制装配控制设备维修质量保证OPTTMTM入库或送工作地到货检验送货计划生产计划订货单出库销售合同销售计划运输售后服务图2-9基于供应链的扩展企业模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扩展企业模型1、生产系统设计
本文标题:第二章 供应链系统的类型与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6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