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3课_宋明理学_习题
1.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是在(A.春秋战国C.隋唐时期B.秦汉时期D.宋明时期解析:题中四段历程分别为春秋时期、秦朝西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答案:C学以致用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朱子高于孔子”应是指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朱熹的学说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因此D项错误。A、C两项与史实不符。答案:B3.朱熹:“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朱熹之“理”是指()A.宇宙万物的本原B.“三纲五常”C.事物的客观规律D.良知解析:朱熹认为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的伦理纲常,即“三纲五常”。答案:B4、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带有新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包括()①受佛教、道教冲击失去正统地位②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③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接受④儒学家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B5、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了促进儒学发展的措施,主要有()①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②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③尊孔子为“先圣”“宣父”④下令对五经作出权威性官方注解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C6.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C.朱熹B.董仲舒D.王阳明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答案:D7.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A.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B.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C.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D.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解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都是儒学的发展,两者在本质上一致,主要区别在于求理的方法。答案:B一、单项选择题1.右图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人正在辩经论道。)假如此图出现在两宋时期,它反映的思想界新现象应该是(A.辩论儒、释、道谁先发现世界的本原B.儒、释、道三教合一,形成新儒学——理学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解析:本题A项说法材料中不能得到反映;D项说法错误,自西汉汉武帝开始,儒学一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联系材料“两宋时期”及教材相关知识点,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画面反映了当时思想界儒、释、道三教合一形成新儒学——理学,本题选B项。答案:B2.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心学广泛传播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解析:A项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气,B项发生在明朝时期;D项是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而只有C项符合两宋时期思想发展的状况,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答案:C3.(2011届山东潍坊质检)“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董仲舒C.朱熹B.程颢D.王阳明解析:本题较简单,根据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思想。答案:C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工具,其根本出发点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答案:A5.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仁”与万物俱生C.“理气论”“心性论”D.封建的伦理道德解析: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理是万物的本原。答案:A二、非选择题6.儒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材料二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儒学的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三清人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体现了戴震的什么思想观点?(4)有人认为:理学的消极影响巨大,应彻底否定它。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试阐明理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第(l)问要从材料一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等关键信息归纳概括;第(2)问要从朱熹的主张与维护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分析总结;第(3)问,材料三体现了戴震对理学的批判;第(4)问,回答时要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切忌片面,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原因: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3)批判理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人们思想的弊端。(4)这种观点不正确。尽管宋明理学具有维护专制统治,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等消极影响,但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和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不能全盘否定。
本文标题:第3课_宋明理学_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86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