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授课教师:张秀君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一、社会学方法体系三个层次方法论原则指导方向的意义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过程相统一技术手段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取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取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学研究应该效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做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作出客观的研究结论。采用最典型的研究方式为定量研究。•人文主义方法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角。韦伯的“理解的方法”或投入理解就是典型的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常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研究方式:是指可以独立完成某项特定的社会学任务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具体的研究技术:是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特定手段、技术以及操作规程。如调查研究中的问卷法、抽样方法以及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的应用技术等方法论原则:•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的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着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因此,人们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2.逻辑方法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正常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则。•遵循逻辑规则既是进行研究活动的最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对科研有指导意义上的逻辑原则有逻辑方法及逻辑规律。•逻辑方法:分类法、归纳法和演绎法•逻辑规律:同一律和排中律3.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学科的发展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创新••积累•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同样具有方法论原则的指导意义。二、社会学方法的特征•具体特征表现:•❶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❷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体。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❸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范式概念•是由库恩(美国科学史家)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2.社会学的三大范式•(1)实证范式•(2)解释范式•(3)批判范式社会学主要范式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是指研究者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提出研究结论的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包括逻辑过程和具体研究的实施过程一、研究的逻辑过程•科学研究活动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理性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演绎和归纳,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就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结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就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问题理论检验操作化假设二、社会学的解释•对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理论解释过程主要包括:•1.概念和变量•2.假设•3.变量测量和分析•4.假设检验1.概念和变量•概念和变量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社会学概念: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概念分为:实体性概念(如社区、组织)和非实体性概念(社会运行、社会转型)•概念能帮助人们进行概括性的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类事物和现象,或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变量是指有数值变动的量。用变量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2.假设•为了达到解释目标,研究者常常需要预先假设或猜测判断所要解释的变量之间可能会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运用这种预设关系作出常识性解释,这样一种预设的变量关系和尝试性解释就是假设。•研究假设(H1):研究者所要验证的假设,是研究目的。•虚无假设(H0):通常认为变量间无差异或不相关。3.变量测量和分析•测量就是用一些指标来衡量某类现象或过程的特征和变动情况。•变量测量有四个层次: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定类测量:是对定类变量的测量,它是测量尺度中最低的一种,常用来对定性的社会现象进行测量。包括记号和类属两种。如(性别、民族)•定序测量:是对能够依操作定义而明确排列大小、等级、高低、先后次序的变量所进行的测量。(有顺序的先后)•定距测量:除了具有定类和定序测量的特征外,它还要求尺度上的间距代表测量特征数量上的间距。•定比测量:可以计算两个观测点之间的比值。具有非人为定义的零值,即零值具有“无”的含义。•变量分析:是指为了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时,常常要对其他变量加以控制,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确认所要考察的变量之间的关系。4.假设检验•是根据抽样分布的原理,运用抽样调查的样本统计值来对研究假设加以验证。•假设检验的原则一般采用显著度和否定域,也就是根据统计值是否分布在此范围内的比例来确定是否否定虚无假设,以确认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显著度很小的情况下否定虚无假设,那么也就能够证明研究假设成立。•显著度P=0.05作为准则,有些研究也用P=0.01或P=0.001。三、研究的基本程序•1.提出和界定问题•2.回顾别人的研究•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5.整理和分析资料•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7.得出结论•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第一阶段:提出和界定问题•☆问题是研究的导向,也是研究的目的。•☆提出问题的三个原则:•①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所谓理论导向,是指所提出的问题是由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构成的,而且问题能够通过经验来证实或证伪。•②问题最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③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衡量问题的可研究性的标准有:•问题具有明确的范围;•问题能切合实际;•问题与研究者自身条件相符合。第二阶段:回顾别人是如何研究的•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了解前人研究,避免重复研究,有利于理论和知识的创新;•二是能够扩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回答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第三阶段:进行研究设计•是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作出的具体计划。•第四阶段:收集资料收集资料需要注意的问题:(1)资料必须具有可信性,即资料的来源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2)资料必须有针对性,即收集到的资料应针对所要解答的问题,对证明问题具有有效性。(3)收集资料要注意时效性,资料应该是新的。(4)所收集到的资料必须具有系统性,资料必须是完整的。第五阶段:整理和分析资料•整理资料主要是对收集起来的资料加以汇总分类、补充完善和加工清理,以便为分析工作做好准备。•第六阶段: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新发现•对发现新问题后,需要对这些新问题进行解释•第七阶段:得出结论•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所发现的规律;结构具有完备性,即所作的结论一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是完备的;结论必须具有有效性,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第八阶段:发表和出版研究结果•意义:•(1)便于其他研究者加以检验和评估;•(2)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3)有利于知识积累;•(4)帮助研究者确立学术地位。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通常运用的基本方法有两大类: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变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的测量,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或过程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指注重于描述、剖析和揭示现象或过程的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二、田野调查法四、历史比较法三、实验法•是社会学中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调查研究法是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原因或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法包括全面调查法和抽样调查一、问卷调查法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第一步:确定调查总体•所谓调查总体就是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或所有个体。•明确调查总体的用途:•一是为了掌握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二是为抽样提供框架。•第二步:根据抽样总体的特征以及具体研究的需要选择和确定抽样方案•第三步: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就是由各种问题组织成的、用来向被调查者提问的卷子。•●根据回答形式: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问卷中的问题一般包括:•一是事实性问题,性别、年龄和家庭成员等;•二是行为性问题,如收入问题及其其他行为经历;•三是态度性问题,如意识、观念、评价等。•●信度与效度问题•信度:是指同一测量工具重复测量,所得到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是否适合与所要测量的对象。•●试调查:去发现问题,以便修改。•第四步:实施调查•是调查研究的关键步骤,大型的问卷调查都需要招募调查员来执行入户访谈任务,所以要进行人员培训、问卷怎样填写和作答。•第五步:汇总和数据录入•调查问卷回收后,需要将其汇总,并将结果录入数据库以便进行分析。数据录入就是将问卷中被访问者的作答内容,按一定的编码,录入编制好的数据库结构之中。•第六步:分析数据•先对数据进行检验和查错,提高数据质量。然后根据研目标,运用合适的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1.田野调查法的定义:•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对于小型社区特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变迁研究有意义。•2.田野调查法的任务:(5W)•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什么(why)。二、田野调查法•3.在田野调查中,为获得重要信息、材料,进行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是必要的。•(1)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生活或工作场所,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参与观察法在探寻研究对象的深层次思想意识和内部相互关系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还可以应用于对小群体及其行为的研究中。•参与观察法的经典案例:列波曾在高犯罪率的美国黑人社区进行了参与管擦,最后写成了《套利的街角》。•在参与观察中法获取研究资料时,注意的问题:•①明确观察的理论目标,做到参与而不深陷其中。•②观察者在观察的过程中,还需要在控制观察环境和变量的同时,尽量避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规反应。•(2)深度访谈•与调查对象交朋友、深入谈心。•深度访谈的注意事项:•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对象;•选择当地信息灵通的人士或所谓的明白人。•4.田野调查中要注意:•主位取向和客位取向的关系问题,研究者应把主位取向和客位取向结合起来,全面看待从田野中获得的信息。•主位取向:是指研究对象所倾向于认为的观念或态度。•客位取向:是指研究者或局外人所倾向认为的的原因或动机。•5.撰写田野调查报告•主要有民族志的写作方式。•民族志:指详细、全面描述研究对象各个方面形态和特征的田野报告。•特点:是以描述、记事的手法为主,以展示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和活动全过程为目的,向人们勾画出特定社区和人群的文化图像。•实验法就是指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为了控制某些自变量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实验法常常在实验中将被试者或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划分和建立的两种方法:•一是随机分组法;•二是配对法(
本文标题: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9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