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序言首都北京成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之后,在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首都质量管理、产品质量监督、标准化、计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政府工作部门,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首都质监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全系统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质监事业的发展,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着眼于新阶段首都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规划内容中融入中央、市委市政府、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划精神,旨在体现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领导和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履行质量、标准、计量监督管理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职能,以依法行政、服务经济为已任,以质量安全保障、造福民生为根本,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完成两大任务,服务保障机制逐步形成。全面完成首都各项活动的服务保障任务,在首都重大活动管理体系活动中充分发挥产品、标准化、计量检测和特种设备安全等技术服务和保障支撑作用。特别是在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和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中,制定了北京奥运食品标准体系,形成了服务保障北京奥运的标准体系框架,针对食品、特种设备等高风险产品、设备的安全监督(监察)建立起质监部门运行高效的重大活动保障机制和工作预案,为活动成功举办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得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表彰。(二)推进三项工作,促进首都发展成效明显。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中关村国家标准创新试点工作,推进创制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669项,其中国际标准68项、国家标准961项、行业标准581项、地方标准59项。开展中关村公共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可行性研究、中关村品牌建设研究、扩大组织机构代码应用研究等专题研究。成立中关村产品检测和质量认证服务中心,搭建中关村标准创新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建成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9家,农业标准化基地1020家。启动休闲农业标准化试点,强化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组织北京知名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深化节能减排,加强地方标准制修订,强化能效标识执法检查和宣传,开展能源计量和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推动节能、节水、环保等产品认证工作。(三)实施四项改革,管理方式取得新的突破。优化行政许可窗口建设,建立“16+1”服务窗口的行政许可管理新模式,在转变职能工作上迈出坚实步伐。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实现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科学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建设ERP(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导入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实现个人、部门单位工作业绩定量定性的考核评估。(四)开展五项建设,服务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开展行政管理标准化建设,形成包括业务管理手册、12个程序文件、104项工作标准的三层文件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兴检,以建设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启动国家汽车检测中心和食品检测中心等一批保障民生和服务首都经济发展的国家级检测技术中心建设工程,技术检测体系建设实现重大发展。信息化工作的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建设了覆盖许可审批、检验检测、监督执法业务的信息化系统。舆论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效,畅通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沟通渠道,初步形成了质量监督工作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创新工作模式,组建全国质检系统首支质量技术监督志愿服务队伍。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就,通过深化对人、财、权三项改革,创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五)强化六项业务,科学监管水平明显提升。突出食品和特种设备两大安全。实施分类分级监管。严格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市场准入,强化企业证后监管。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建立服务首都大型活动、重要会议的特种设备安全属地监察、分级响应的工作机制和动态监管组织网络,为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亚欧首脑会议等70余次重大活动提供了特种设备安全保障服务。强化质量管理工作。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实施名牌战略,推出99个北京名牌产品。强化质量信用管理,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专栏和重点产品生产企业质量档案。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产品质量监督有效性不断提高。组织专项整治活动,全面落实打假责任制,打假责任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北京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2006年的82.86,全国排名第六上升到2010年的89.31,全国排名第二。提升标准化引领作用。开展了首都标准化战略与推进机制研究。质监部门统筹协调、行业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初步形成。在交通、环保、公共安全等12个领域建立标准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框架,批准发布地方标准625项。建设首都标准网服务平台,收录标准题录36万多条、文本23万多件、涉及二十多个行业。积极推动采标工作,有635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全市采标产品数已累计达到3323个,采标产品标志证书的产品累计达到1025个。夯实计量基础性作用。完成对北京市电力公司的电能表的检定授权,电能表的计量检定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专项行动,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全市升级达标的菜市场全面实现了计价秤统配统管。启动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树立企业诚信计量管理典范。推动认证服务与监管。加强强制性认证产品监督检查和认证咨询机构行政审批,落实绿色北京行动计划,推进相关领域的产品和体系认证。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认证现状与需求调研,组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管理体系系列培训。通过认证培训和认证援助,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六)“十一五”时期积累的主要经验。回顾“十一五”期间的实践与探索,做好首都质监工作、发展质监事业,必须抓好十个方面工作: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国家发展需要,把握好质监工作使命,才能履行好职责,更好地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二是必须紧跟首都时代发展的步伐,紧密围绕各级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才能准确把握工作定位,明确工作主线,抓好工作落实。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工作体制机制,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必须坚持科技兴检和人才战略,才能提高技术把关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五是必须坚持综合管理与行政执法并举、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工作方式,才能切实提升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效能。六是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运用政府管理资源,形成政策合力,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规范市场发展环境。七是必须坚持与市场、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发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作用,才能找准监管与服务的落脚点,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提升质量水平。八是必须加强基础和基层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才能不断提高质监工作总体水平与实力。九是必须加强科学舆论宣传,才能形成全社会重视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十是必须持续加强全员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才能始终保持质量技术监督良好作风。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国家综合国力和首都城市影响力整体提升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首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正在形成的国家创新中心功能显著增强。国际社会将更加关注中国、关注北京。首都质监工作在促进首都科学发展中既面临严峻的考验,更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纵观新的阶段首都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发挥首都科技智力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特别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为首都科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首都的功能定位、“四个服务”的工作特征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首都经济,聚集了一大批高端资源,提高了首都持续发展的能力。《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长远目标,成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持久推进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质检总局《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为质检系统加快发展、更好发展注入了活力。国家质检总局和北京市政府签署的《推进北京质量首善之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为首都质监创建质量首善之区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优化和新发展区域崛起、区域城市群的蓬勃兴起和共同发展,为首都质监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对质量工作的更高要求、更新期待,为首都质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热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推动首都质监科学发展面临的难题: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生产企业质量发展的基础有待夯实,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不强;检测认证资源整合与协调有待加强,标准化、计量、合格评定等工作和世界城市建设要求还存在差距;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制约质量创新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市场监管的定位和方向、工作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工作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还有不足,质监工作的合力还不够强。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做好首都质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下大力气破解难题,在更高的水平上推动首都质监工作的科学发展。三、“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任务,紧紧围绕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的首都发展方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履行促进发展、保障安全的使命,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质监作用。(二)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确定的发展目标,立足质监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改革创新,强化市场准入、科学监管,构建适应首都发展要求的质监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推进质量首善之区建设。具体实现下列目标:—加快创建质量首善之区。推动实施质量战略,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质量基础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质监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发挥组织机构代码作用,加快推进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标准化战略取得新成效。充分发挥标准化等工作在推动北京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搭建标准创新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创新试点,推动标准创制和实施。—市场准入体系更加完善。贯彻产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加强证后监管,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完善以强制性标准、强制性认证和必要的行政许可为手段的市场准入制度及监管机制,建立符合市场规则和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的公平竞争机制。—质量安全监管更加严密。质量安全状况得到改善,质量违法行为有效遏制,系统性、区
本文标题: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