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CompanyLOGO微生物学质量控制A遗传控制标准化B微生物控制标准化环境设施标准化C饲料营养的标准化D实验动物的四个“标准化”GB14925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GB14923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GB14922.1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检测GB14922.2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检测GB14924.1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GB14924.2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卫生标准GB14924.3实验动物小鼠、大鼠配合饲料GB14924.4实验动物兔配合饲料GB14924.5实验动物豚鼠配合饲料GB14924.7实验动物犬配合饲料GB14924.8实验动物猴配合饲料GB14924.6实验动物地鼠配合饲料GB/T14927.1实验动物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标记检测方法GB/T14927.2实验动物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法GB/T14926.42~14926.43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1)GB/T14926.1~14926.6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2)GB/T14926.8~14926.17GB/T14926.41GB/T14926.44~14926.49GB/T14926.50~14926.55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3)GB/T14926.18~14926.32实验动物检测方法(4)GB/T14926.56~14926.64GB/T18448.1~18448.10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GB/T14924.9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GB/T14924.10实验动物配合饲料氨基酸的测定GB/T14924.12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测定GB/T14924.11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维生素的测定GB/T17998SPF鸡微生物学监测总则微生物质量控制要求:要求生产的实验动物达到预定的微生物质量标准,而且动物实验过程也要执行同样的微生物质量标准。污染源生物材料实验动物宠物工作人员饲养材料设施与仪器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学控制分类无菌动物GF,悉生动物GN1234普通动物,CV清洁动物,C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2001版国家标准根据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级对实验动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小鼠清洁级SPF级无菌级大鼠清洁级SPF级无菌级地鼠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豚鼠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家兔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犬普通级SPF级猴普通级SPF级普通动物(Conventionalanimal,简称CV动物)定义:不带有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动物。饲养条件:普通开放环境来源:经微生物学检查不带有上述病原体的动物,或SPF动物降级。应用:豚鼠、兔、犬、猴等大动物的实验研究。普通动物特点:1、微生物学特点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2、饲养管理饲养于开放系统。但仍然对温度,湿度,饲料,垫料,饮水,卫生等有一定控制。3、生理学特点外观健康,饮食排泄正常,无异常分泌物,无临床症状,脏器无眼观病灶。普通动物的应用:可作为生物医学中教学示教作为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试验不可用于科研、生产和检定由于普通级动物繁殖力强,生产量大,生产成本低,适宜作一般性的教学实验和预实验用。清洁动物(Cleananimal,简称CL动物)定义:微生物控制级别介于SPF动物和普通动物之间的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大规模生产来源:SPF动物扩群应用:各种科研、教学用大小鼠清洁级动物特点:1、微生物特点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多,但比SPF动物少。清洁级动物除肉眼观察无病外,尸体解剖时,主要脏器、组织无论是肉眼观看还是病理组织切片均应无病变。2、饲养管理清洁级动物饲养于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其所用的饲料、垫料、饮用水、笼器具等都经过消毒灭菌处理。工作人员需换灭菌工作服、鞋、帽、口罩等进入动物室进行操作。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pathogenfreeanimal,简称SPF动物)定义:指不携带普通动物、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内大规模生产/隔离器内保种最初来源:将无菌动物/悉生动物转移到屏障系统中饲养繁殖SPF动物特点:1、微生物特点SPF动物除一、二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研究实验干扰大的病原。2、来源SPF动物来源为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3.饲养管理SPF动物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洗刷消毒间污染走廊实验室消毒后室储物间实验室实验室清洁走廊检疫室饲养室饲养室饲养室风淋二更接收间淋浴污染走廊一更外走廊无菌动物(Germfreeanimal,简称GF)定义:指用现有的实验手段检测,动物的体表体内不携带其它生命体(包括一切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实验动物。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来源:第一代通过无菌剖腹产术,人工哺乳获得;以后通过无菌动物雌雄交配繁殖或无菌剖腹产术,保姆鼠代奶扩群。隔离器种类培育者及育成时间小鼠Pleasants,1959大鼠Reyniers1946;ustafsson,1948豚鼠Miyakawa1958;Tanami,1959;兔Wostmann1959;Luckey,1963狗Glimsedt,1946猫Bleby,1969山羊、绵羊Smith,1961,1966猪Whitenair,1960马Drummond等,1973猴Reyniers,1942鸡Reyniers,1943鹌鹑Woodard等,1965;Miles,1966无菌动物特点:1.微生物特点:在动物体内外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无菌”是个相对的概念,只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检验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检出病原体而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认为是无菌的动物或许将来可以检出病原体而不是无菌动物。2.形态学特点:消化系统(1)盲肠肥大,(2)肠道肌层薄,肠绒毛变细变短(3)肝脏变小循环系统(1)心脏变小(2)白细胞数变少,且数量波动范围小免疫系统(1)胸腺,淋巴组织,网状内皮系统发育不良(2)脾脏小,无二级滤泡免疫功能(1)血清中IgG、IgM水平低,几乎不存在丙种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2)免疫应答速度慢,过敏反应、对异体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现象消失或减弱生长率(1)不同种属不同(2)无菌鸟类生长率高于同种普通鸟(3)无菌大、小鼠与普通鼠差不多(4)无菌豚鼠和无菌兔比普通的慢生殖(1)无菌大、小鼠略高于普通大小鼠(2)豚鼠和兔繁殖能力比普通级低代谢和营养无菌动物血中含氮量少,肠管对水的吸收率低,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易产生这两种维生素的缺乏症抗辐射能力无菌动物抗辐射能力强,抗实验性烫伤和抗休克死亡能力也强于普通动物寿命无菌动物的寿命普遍长于普通动物悉生动物(Gnotobioticanimal,简称GN)定义:又称已知菌动物,指动物体内带有明确的微生物种类的动物。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来源:人为将已知的微生物投给无菌动物,使其体内带有已知菌单菌动物双菌动物多菌动物悉生动物特点:微生物特点体内携带有已知微生物来源无菌动物植入微生物饲养管理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百级空气净化的隔离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其他与无菌动物比较。悉生动物肠道内存在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不会像无菌动物一样发生维生素缺乏症。抵抗力、生活力较强,易于饲养管理。二、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一)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危害1、威胁人类健康。如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人致病。2、影响动物生产。如兔出血热病毒、犬瘟热病毒等的感染导致动物的大批死亡。3、影响实验结果。如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4、污染实验材料。如用于疫苗生产的原材料SPF鸡胚污染病毒,接种疫苗导致病原的扩散。5、寄生虫对实验动物的影响。1)掠夺宿主的营养;2)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3)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4)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5)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二)监测意义1、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2、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三)监测方法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检测具体操作方法详见《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GB/T14926.1-14926.64)和《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的检测方法》(GB/T18448.1~18448.10)。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以病原学检测为主,血清学检测为辅;但有些病原体也逐渐使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如支原体、泰泽氏病原体、弓形体等。病毒的常规定期检测以血清学为主,而疾病诊断则以病原学检测为主。包括监测项目的选定、采样数量、检测频率、采样方法、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真菌检测方法。1、监测项目我国经过十多年来对各地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情况的调查,结合其他国家的规定和经验,制定了我国啮齿类、兔、犬、猴和鸡的微生物学以及寄生虫学等级标准。目前有关实验动物的标准有28个。颁布年代主要在2001年,最近对标准又进行了部分修订。我国实验动物微生物国家标准规定SPF级实验大小鼠检测16种病原菌如沙门菌、支原体、泰泽病原体等;14种病毒如鼠痘病毒、汉坦病毒、仙台病毒和小鼠肝炎病毒等;7种寄生虫如体外寄生虫、弓形体等;豚鼠、地鼠和兔检测14种病原菌如沙门菌、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鲍特杆菌等;8种病毒如兔瘟、仙台病毒等;6种寄生虫如弓形体、兔脑原虫、球虫等;犬、猴检测9种病原菌如志贺菌、结核菌等;9种病毒如B病毒、逆转录病毒等;5种寄生虫如弓形体、溶组织阿米巴等。采样数量我国国家标准规定: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取样数量:每个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兔生产繁殖单元;以及每个犬、猴生产繁殖群体,根据动物多少,取样数量见表。群体大小(只)取样数量(只)〈100不少于5只100-500不少于10只〉500不少于20只1)每个隔离器检测2只。3、检测频率普通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清洁级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无菌动物:每年检测动物一次。每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标本和粪便标本。一般来说,一旦病原体入侵动物群体引起感染,初期分离病原体较容易,随后抗体的检出率上升,2-3个月后可因某些个体抗体水平的降低以及新出生的非感染个体的增加等原因,抗体检出率下降。小结:微生物感染对人、动物和实验的影响直接影响:(1)引起人畜共患病,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2)引起动物传染病,影响均衡生产,影响动物健康和质量。(3)严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重复性。(4)污染环境间接影响:(1)引用不正确的实验结果可能会导致临床的错误治疗。(2)用不健康的动物材料制成生物制品可扩散疾病。(3)重复实验可造成新的人力、物力、才力的浪费。因此,要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实验结果的准确和一些实验的特殊要求,必须对实验动物进行微生物控制,这是不断提高实验水平的需要,也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验动物的防疫原则1.隔离饲养:不同种动物要分开饲养,严禁混养在一起。防止交叉感染。2.引进动物要严格检疫:依据国家检测标准进行,严格检疫。要从具有质量合格证的单位引进动物。3.坚持卫生消毒制度:杜绝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繁殖。要定期对动物房舍和饲养用具进行消毒。4.人员健康检查:饲养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人畜共患病者,应调离与动物接触的工作岗位。5.动物质量检查:保种单位、生产单位要对饲养的动物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新种群。6.动物免疫制度:对国家标准要求必须实施预防接种的实验动物要定期进行免疫接种。7.隔离和无害化处理:严格防止野生动物进入实验动物室,对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动物传染病防制的具体措施:1、根据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分别制定科
本文标题: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