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邓超孙大伟选址要求1、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应符合区域性环境规划、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和当地的城市规划。2、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军事要地、国家保密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3、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的标高应位于重现期不小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之上,并建设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拟建有可靠防洪设施的山谷型填埋场,并经过环境影响评价证明洪水对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前款规定的选址标准可以适当降低。4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避开下列区域: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活动中的坍塌、滑坡和隆起地带;活动中的断裂带;石灰岩熔洞发育带;废弃矿区的活动塌陷区;活动沙丘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区;湿地;尚未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泥炭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域。5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位置及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并经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考虑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大气污染物(含恶臭物质)、滋养动物(蚊、蝇、鸟类等)等因素,根据其所在地区的环境功能区类别,综合评价其对周围环境、居住人群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确定生活垃圾填埋场与常住居民居住场所、地表水域、高速公路、交通主干道(国道或省道)、铁路、飞机场、军事基地等敏感对象之间合理的位置关系以及合理的防护距离。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可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渗透液排放控制1、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包括下列主要设施: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渗滤液处理设施、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地下水监测设施、填埋气体导排系统、覆盖和封场系统。2、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建设围墙或栅栏等隔离设施,并在填埋区边界周围设置防飞扬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及防火隔离带。3、生活垃圾填埋场应根据填埋区天然基础层的地质情况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并经当地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选择天然粘土防渗衬层、单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或双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区和其他渗滤液流经或储留设施的防渗衬层。填埋场粘土防渗衬层饱和渗透系数按照GB/T50123中13.3节“变水头渗透试验”的规定进行测定。4、如果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s,且厚度不小于2m,可采用天然粘土防渗衬层。采用天然粘土防渗衬层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压实后的粘土防渗衬层饱和渗透系数应小于1.0×10-7cm/s;(2)粘土防渗衬层的厚度应不小于2m。5、如果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10-5cm/s,且厚度不小于2m,可采用单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人工合成材料衬层下应具有厚度不小于0.75m,且其被压实后的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s的天然粘土防渗衬层,或具有同等以上隔水效力的其他材料防渗衬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应采用满足CJ/T234中规定技术要求的高密度聚乙烯或者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人工合成材料。6、如果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不小于1.0×10-5cm/s,或者天然基础层厚度小于2m,应采用双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下层人工合成材料防衬层下应具有厚度不小于0.75m,且其被压实后的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s的天然粘土衬层,或具有同等以上隔水效力的其他材料衬层;两层人工合成材料衬层之间应布设导水层及渗漏检测层。人工合成材料的性能要求同第5.5条。7、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置防渗衬层渗漏检测系统,以保证在防渗衬层发生渗滤液渗漏时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措施。8、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建设渗滤液导排系统,该导排系统应确保在填埋场的运行期内防渗衬层上的渗滤液深度不大于30cm。为检测渗滤液深度,生活垃圾填埋场内应设置渗滤液监测井。9、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建设渗滤液处理设施,以在填埋场的运行期和后期维护与管理期内对渗滤液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10、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应设渗滤液调节池,并采取封闭等措施防止恶臭物质的排放。11、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实行雨污分流并设置雨水集排水系统,以收集、排出汇水区内可能流向填埋区的雨水、上游雨水以及未填埋区域内未与生活垃圾接触的雨水。雨水集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水不得与渗滤液混排。12、生活垃圾填埋场各个系统在设计时应保证能及时、有效地导排雨、污水。13、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区基础层底部应与地下水年最高水位保持1m以上的距离。当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区基础层底部与地下水年最高水位距离不足1m时,应建设地下水导排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应确保填埋场的运行期和后期维护与管理期内地下水水位维持在距离填埋场填埋区基础层底部1m以下。14、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建设填埋气体导排系统,在填埋场的运行期和后期维护与管理期内将填埋层内的气体导出后利用、焚烧或达到9.2.2的要求后直接排放。15、设计填埋量大于250万吨且垃圾填埋厚度超过20m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建设甲烷利用设施或火炬燃烧设施处理含甲烷填埋气体。小于上述规模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应采用能够有效减少甲烷产生和排放的填埋工艺或采用火炬燃烧设施处理含甲烷填埋气体。16、生活垃圾填埋场周围应设置绿化隔离带,其宽度不小于10m。17、在生活垃圾填埋场施工前应编制施工质量保证书并作为环境监理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依据。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质量保证书中的质量保证程序进行。18、在进行天然粘土防渗衬层施工之前,应通过现场施工实验确定压实方法、压实设备、压实次数等因素,以确保可以达到设计要求。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现场施工检验,检验内容与频率应包括在施工设计书中。19、在进行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施工前,应对人工合成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质量测试;在需要进行焊接之前,应进行试验焊接。20、在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和渗滤液导排系统的铺设过程中与完成之后,应通过连续性和完整性检测检验施工效果,以确定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没有破损、漏洞等。21、填埋场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铺设完成后,未填埋的部分应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防止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在日光下直接暴露。22、在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中,应对已建成的防渗衬层系统的完整性、渗滤液导排系统、填埋气体导排系统和地下水导排系统等的有效性进行质量验收,同时验收场址选择、勘察、征地、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制度、监测计划等全过程的技术和管理文件资料。23、生活垃圾转运站应采取必要的封闭和负压措施防止恶臭污染的扩散。24、生活垃圾转运站应设置具有恶臭污染控制功能及渗滤液收集、贮存设施。大气污染物控制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控制项目首要为颗粒物(TSP),这主要来自垃圾填埋作业及运输过程。其次有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浓度,这些污染物来自垃圾及垃圾的生物化学反应。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指的是对无组织排放源的控制。颗粒物场界排放限值≤1.0mg/m3。其监测方法使用《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93)。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浓度场界排放限制,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所在区域分别按照《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相应级别的指标。排入未设置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污系统的生活垃圾渗滤液,必须根据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别执行上述的规定。甲烷排放控制要求:填埋工作面上2m以下高度范围内甲烷的体积百分比应不大于0.1%。生活垃圾填埋场应采取甲烷减排措施;当通过导气管道直接排放填埋气体时,导气管排放口的甲烷的体积百分比不大于5%。甲烷监测基本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管理机构应每天进行一次填埋场区和填埋气体排放口的甲烷浓度监测。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每3个月对填埋区和填埋气体排放口的甲烷浓度进行一次监督性监测。对甲烷浓度的每日监测可采用符合GB13486要求或者具有相同效果的便携式甲烷测定器进行测定。对甲烷浓度的监督性监测应按照HJ/T38中甲烷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恶臭污染物监测基本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管理机构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进行场界恶臭污染物监测。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每3个月对场界恶臭污染物进行一次监督性监测。龙泉山生活垃圾选址及渗滤液处理工艺及流程介绍工程简介工程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龙泉山,占地约670亩。采用改良性厌氧卫生填埋工艺,日平均处理垃圾能力2527t/d,总填埋库容1656万m3。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填埋库区开挖(土石方、场区道路、垃圾坝、雨水导排系统等);(2)防渗工程;(3)渗沥液处理工程(渗沥液调节池、渗沥液处理站等)等。项目概算27816万元。一标段施工单位是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合同价2299万元,自2011年2月20日开工,主体工程已完工。二标段施工单位为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有限公司,合同价6771万元,自2011年8月30日开工,主体工程已完工。边坡防护工程施工单位为江西省建设施工有限公司,中标价289万元,于2011年9月14日开工,主体工程已完工。配套工程施工单位为安徽中旭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同价1966.677万元,自2012年6月4日开工。工程于2013年8月完工。为了让垃圾填埋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龙泉山垃圾填埋场通过建设防渗系统、渗沥液和填埋气收集导排系统、封场覆盖系统等措施进行改造,渗沥液经收集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填埋气用来发电。选址分析根据相关的地质资料显示,合肥地区的地层以玄武岩和花岗岩为主,地表上部为平均2米到5米厚的黄土,然后是大约50到100米厚的玄武岩(此地形仅出现于大蜀山及周边地区),主要部分为1000到1500米厚的花岗岩。你所说的那些所谓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但是,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境内最长的断裂带:新疆——江苏大断层的末端从合肥经过,理论上说合肥是有地震的可能的。而且,由于花岗岩的特性导致了其延展性较差,如断层发生扩张,则花岗岩地层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破裂和猛烈跳动,导致地震的发生,所以合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是有的。但由于玄武岩的存在,玄武岩弹性较大,可以减缓地层断裂的速度,因此下层的花岗岩地层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合肥地区发生即使大地震,每两次大地震间隔也会相当长。在肥东山王剖面,表现为前震旦纪变质岩与晚白垩纪张桥组(K2z)砂岩呈断裂接触关系。采集断裂泥样品,经电镜扫描(SEM)测试分析,表明它的强烈活动时代为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活动方式以粘滑为主。在此之后,活动迹象不明显。桥头集-东关断裂断裂北西起自肥西炎刘,向南东经合肥大杨,在肥东桥头集左旋错移郯庐断裂,再沿巢湖北东岸抵巢湖东关。在撮镇—梁园构造剖面上,该断裂位于撮镇南,断面倾向北东,陡倾,显张性。断裂形成老第三纪梁园坳陷南部边界,新第三纪的活动又错断了下第三系定远群(Edn)地层。在合肥市区,该断裂由北西郊的余老庄经省农科院至东门和平路,切过乌云山-合肥断裂后继续向南东向延伸,断面仍向北东陡倾。该断裂可能形成于古生代,中生代以来具多期次活动特征。根据钻探、地震勘探及遥感影象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这是一条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防渗衬层铺设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垃圾渗滤液概述垃圾渗滤液的来源:(1)垃圾填埋场---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及其他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并经历垃圾层和覆土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废水;(2)垃圾焚烧发电厂--国内生活垃圾的典型特点是厨余物含量高、含水率高、有机物含量高,混合收集,相对热值较低。因此,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厂设计中,垃圾坑的储存容量为3-7天的垃圾处理量;即垃圾在垃圾坑中储存经过3-7天的发酵熟化,以达到将垃圾中的水份沥出--产生了渗滤液。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特点:成分复杂: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无机物和有机物,COD、BOD、氨氮浓度高,色度大;水质波动大,不同填埋场水质差异很大,即使相同的填埋场,随季节的
本文标题: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4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