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古代文学史》(上)教学课件
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马积高、黄钧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教学目标一、从宏观角度了解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二、掌握先秦文学的形态和发展轨迹三、掌握上古神话的类型、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一)、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地理环境(二)、内部因素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①、文体发展的不平衡。A、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有先有后。商周时代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诗文。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到唐朝中期成熟。宋金两代,出现了宋杂剧和金院本,才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B、各种文体从形成到成熟的时间长短不同。②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③地域的不平衡。A、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河南、山西两地在唐朝涌现的诗人比较多。江西在宋朝涌现的诗人特别多。江苏、浙江两地在明清两朝文风最盛,作家最多。B、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楚辞》带有明显的楚地特色。五代词带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杂剧带有强烈的北方特色。南戏带有突出的南方特色。2、相反相成的因素互相作用①俗与雅之间的转变《诗经》中的“国风”本是民歌,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后,就变雅了。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的市井之间,引起梁陈宫廷文人的兴趣,促成了梁陈宫体诗的产生。词在唐代本是民间通俗的曲子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得雅了起来。②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诗者缘情,赋者体物。魏晋以后赋吸取了诗的特点,抒情小赋兴盛起来,这是赋的诗化;而在初唐,诗又反过来吸取赋的特点,出现了诗的赋化现象。③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齐梁诗歌——陈子昂复古六朝骈文——韩、柳复古④文与道之间的离合文与道合,出现过诸如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等优秀的作家。文与道离,出现过诸如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优秀作家。先秦两汉第一段:先秦第二段:两汉魏晋至明中叶第三段:魏晋——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正德末)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1、文史哲不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写作中动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基本具有了叙事文学的特征,奠定了叙事文学的传统。2、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诗歌、散文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诗经》中只有少数作品可以知道作者的姓名,多数只能推测是由公卿列士所献或采自民间,有些作品可能经过乐官的整理加工。《左传》、《国语》的作者及创作时代历来众说纷纭,《尚书》、《战国策》实为后人所编。《论语》就是孔门弟子所记。一、(巫文化)1、诗歌《九歌》——民间祭神乐歌《诗经·商颂》(五篇)(草创于商,成于春秋)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尚书•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二、(礼乐文化)1、散文(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2)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2、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三、(百家争鸣)1、散文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历史散文:《战国策》(刘向)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文学起源的动因:人类基于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活动。文学发端的时间:随着双重生产的需要开始思维和语言交流的远古时代。文学发源的样式:神话与原始歌谣。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一、二、《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穆天子传》三、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数据。四、创世神话始祖神话再创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战争神话中国的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辟地最为著名。盘古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始祖神话是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神话,中国的始祖神话是女娲抟土造人。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女娲炼石补天是中国再创神话的代表作,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岛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中国洪水神话以鲧禹治水最为著名,见之于《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夸父逐日是英雄神话的代表作,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战争神话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载共工与颛顼争帝。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五、1、凸显人的作为、主观力量和主动精神2、体现出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任重道远的民族精神六、超现实主义特征1、幻想世界的创造:赋予自然以生命,赋予天界以人境。2、夸张描写的大胆离奇。七、1、被史家改造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幷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2、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八、1、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诗歌。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散文。曹植《洛神赋》“洛水女神宓妃”小说。《柳毅传》、《西游记》、《封神演义》2、思维方式的启迪象征型艺术,超现实的境界和形象。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1、名词解释神话、《山海经》2、上古神话的特征和影响1、预习第二章《诗经》2、思考: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周代:礼乐文化《尚书》: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礼——宗法等级秩序下的礼仪规范(祭礼、日常行为)。乐——礼仪典礼上演奏、演唱的歌舞。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向奎人民出版社1997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通称为“诗”、“诗三百”,到了汉初,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上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其章法结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显示出我国早期诗歌创作的巨大成就。《诗经》关注现实的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160)、雅(105)、颂(40)三类。“风”——十五国风,指十五个地区的土乐。“雅”——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31)和小雅(74)。“颂”——宗庙祭祀之乐。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3月《诗集传》【宋】朱熹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1月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晋语》:古之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1、春秋战国贵族阶层很重视学诗,可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借以喻志或讽谏。“诗三百”被用作教科书,为儒、墨等学派授徒讲习。《左传》中子太叔借《诗经•野有蔓草》中“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表示对晋使赵孟的欢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立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2、秦焚毁3、汉四家传诗——①《鲁诗》鲁人申培②《韩诗》燕人韩婴③《齐诗》齐人辕固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④《毛诗》战国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汉学——重美刺【东汉】郑玄《毛诗传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学——主性情、主义理【宋】朱熹《诗集传》宋学不满汉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序》。其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朴学——重考据清代朴学的贡献在于:专心做音韵、文字和词义的工作,对于《诗经》训诂,贡献良多。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四书集注》一(一)祭祖颂歌(二)农事诗(三)燕飨诗(四)怨刺诗(五)战争徭役诗(六)婚恋诗(一)祭祖颂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比较完整地勾勒出了周部族发祥、创业、建国的经过,是该部族的史诗。(二)农事诗《臣工》、《噫嘻》、《丰年》、《芣苡》、《良耜》、《葛覃》等作品,就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极具史料价值,为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候提供参考。清代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三)燕飨诗《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本文标题:《古代文学史》(上)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9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