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第八专题--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
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下笔呢?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1.读准字音(1)称.其气之小大(chèn)(2)见.乎其文(xiàn)(3)汩.没(ɡǔ)(4)召.公(shào)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虽虽.无所不读:虽然虽.多而何为:即使(2)生辙生.好为文:生性辙生.十有九年矣:出生(3)然故决然.舍去: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连词,但是(4)顾北顾.黄河之奔流:看、望顾.野有麦场: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5)以太尉以.才略冠天下:介词,凭闻一言以.自壮:连词,来天下之所恃以.无忧:连词,而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古义:古代五百家为党。今义:政党、集团。(2)向.之来古义:从前。今义:朝向。(3)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古义:曾经。今义:辨别滋味,品尝。(4)其居家所与游.者古义:交往。今义:游泳。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名词用作动词,表现,显露(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名词用作动词,立志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广自”(2)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闻一言以壮自”(3)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定语后置句(4)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定语后置句6.翻译下列句子(1)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译文:(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译文:答案(1)我住在家里时所交游的人,不过是邻里同乡这一类人。(要点:第一个“其”代指“我”;乡党,乡里人。)(2)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向慕大的方面,即使知道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要点:志,名词用作动词;何为,宾语前置。)1.文章第1段,作者提出了关于文章写作的一个什么观点?引用孟子的话和太史公的事例,想说明什么?答:答案(1)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具体来说就是:“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作者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充实内在,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2)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养气”有两个途径:一是加强内在修养,二是增广外在阅历。2.文章第2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答案这一段作者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紧承第1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文中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在上文提到的两种途径——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这就为作者后文中表达自己求见的意图打下了基础。3.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答:答案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的难以拒绝。4.除了求见这个实用目的之外,你觉得本文中哪些方面的内容能对你的学习或生活有所启发?答:答案学习上:本文提出了“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明确指出文章是由“气”形成的,强调“养气”对写作的作用,更突出强调了写作者尤其要增广外在阅历,把写作与参加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这种唯物主义的看法,应该说是苏辙在文艺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这对我们正确把握写作的规律很有启发意义。生活上:即便是求见一代名臣,作者也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胸怀高远,朝气蓬勃,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让人觉得没有一丝一毫的庸俗感,这对我们今后步入社会、努力追求上进很有指导意义。苏辙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答:答案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以期得到他的赏识提拔。然而作者没有把他写成一篇“干谒文字”,故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淡泊、秀杰清落。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写好,气却可以通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过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浩然之气相称。执事:手下办事的人。这是旧时书信中的敬辞,不直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形:表现。养:修养。致:得到。称其气之小大:文章和他的浩然之气相称。孟子自言他的“浩然之气”是“塞于天地”之间的。太史公行天下,司马迁走遍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疏放跌宕,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流溢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到外表,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错误!荡:疏放跌宕。意指洒脱自如,不受拘束。溢乎其貌:流溢到他的外表。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游的人,不过是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邻里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著作,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自广:开阔自己的视野与心胸。百氏之书:诸子百家的著作。汩ɡǔ没:埋没沉沦。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错误!等,都是他的朋友或门生。苏氏父子和王安石也出其门下。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错误!有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合称四夷。发:动。这里是侵扰的意思。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周公,指姬旦;召公,指姬奭。二人都是周初重臣,辅佐周武王灭商,又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方叔,周宣王时的卿士,曾受命助宣王南征。召虎,姬奭的后代,又称召穆公,曾佐周宣王平定淮夷。作者这里借用周代四位名臣称颂韩琦出将入相,文武兼备。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向慕大的方面,其他的即使知道得再多而何为?又有什么用处呢?不志其大:不向慕大的方面。志,向慕。虽多而何为:即使知道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到您的一句话也可以感到骄傲,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大观,而无憾者矣。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一句话也可以感到骄傲。自壮,自大,骄傲。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业务。先前来京应试,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朝廷的选拔,使我能够有几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又幸矣。就更感到幸运了。通习:贯通熟悉。向之来:指这次来京应举。待选:等待朝廷的选通习:贯通错误!的资格,并不能马上做官,需等待选拔。苏辙在家等待了四年,于二十三岁时登制科后始得一官。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阅读养气杨泽文从青年到中年的几十年间,除亲朋好友之外,接触和交往过的人也不算少了,但能让人长久记住者,大都是那些知书达理而谈吐不凡的气质优雅者。正是他们的学问和修养,使其拥有了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或者说具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自然让我坚信读书界常说的一句话:阅读养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动词的“养气”是指“培养品德;增进涵养功夫”。由此不难理解,“养气”之“气”,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作风习气。养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立德修身的过程。“养气”当然贵在于“养”,而“养”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唯有学习,才会让我们不断地“懂得”,而为了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懂得”,就必须走近一个又一个智者,聆听其教诲,沐浴其光辉。这些众多智者,虽然大都已经远在天国,但也时常近在我们眼前,因为他们更多的是以著作(书本)的形式留存在我们身边,问题只在于我们能否发现而亲近,是否接纳而领悟。每一部经典著作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写作者。他们在著书为文时,无不释放出自己的学养之气。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曹丕就曾经说过“文以气为主”的作文名言。由于写作者把自己的学养之气注入所写的文字之中,读者阅读时也就有可能吸收写作者的学养之气。因此,无论写作者采取什么方式在其著作中隐退自己,我们都不难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智者的真实存在。只要我们怀着虔诚之心启开一部经典之书,我们的面前就会适时有一个引路者、交流者乃至对话者。故而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从来都不会寂寞的,因为他时常有智者的陪伴,或者说他始终有与智者进行交流的机会。而这种可能的沟通与对话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阅读者不断睿智自己
本文标题:第八专题--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0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