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9.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pt
9.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间是什么关系?5、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及表现?内因:封建专制制度日渐没落。外因: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全盘西化论: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它认为百事不如人,物质不如人,制度不如人,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地去学人家。•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章士钊。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放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探究一:你怎样评价这两种观点?这两种做法能否实现中华文化的重振?讨论后学生分析总结:全盘西化论:它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他们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结论: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发展的关系。奉行“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的先进文化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和青年毛泽东结论: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走向重振的转折点探究二:从中国近、现代史看,是哪次运动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转折,使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复兴?一.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1.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2.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3.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义马克思主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A、指导思想:B、基本特征:C、本质和核心:(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P96(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面向现代化”就是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服务;“面向世界”就是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世界前沿、体现时代精神,广泛汲取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同时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面向未来”就是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勇于开拓创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精神和知识水平上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只有坚持这一价值取向,中国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离开了这一核心要求,在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各项要求时就容易出现偏颇。“民族的”即民族性,就是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就是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吸收和借鉴同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保持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科学的”即科学性,就是文化建设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正确反映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大众的”即大众性,就是既要领先广大人民群众,又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3)两者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为什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4、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5)、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6)、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①两者是途径和目标的关系。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表现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表现: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1、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2、文化自信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3、二者关系:(1)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2)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坚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如何理解二者关系2、怎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A、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B、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关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义与表现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知识小结:怎样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是()①面向世界②面向未来③面向现代化④面向社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是基于()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③中国共产党承担着组织和管理文化建设的职能④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A3、2012年4月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思想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会倾覆,而且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何去何从。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A、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B、抵制腐朽文化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D、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③以“三个面向”和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为基本特征④以社会主义为本质要求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②文化发展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③文化发展决定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④精神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物质力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发展目标,真抓实干,取得显著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山东文化底蕴深厚。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①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强省,必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②继承山东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立足山东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促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文化强省的积极性。
本文标题:9.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0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