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定义多在精神因素的促发下急性起病,并迅速发展到严重阶段。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临床表现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患病率报告不一,普通人群3.55‰(1982),国外资料女性3~6‰,男性少见。近年有下降趋势,原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文化落后地区发病率较高,首发年龄以20~30岁最多。一般预后较好,60~80%可在1年内自发缓解。(一)病因1.精神因素2.遗传因素3.性格特征(1)患者情感方面(2)暗示性强(3)自我中心(4)具有丰富的幻想4.身体因素病因1.症状标准(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至少有下列一项综合征: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2)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CCMD-3标准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3.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关系,病程多反复迁延。4.排除标准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病、诈病。症状缺乏特异性,可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病前有明显的心理诱因、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有暗示性特征时要想到癔症的可能。做出诊断需要充分证据排除能导致癔症症状的神经、精神与躯体疾病,有的病人可能需要通过随访方能确诊。诊断第二节转换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一、诊断时要注意五点:◆◆◆1病人有生理功能的丧失或变化2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3有证据证明与心理因素有关4漠视躯体的损伤,不会对症状感到焦虑5病人不自愿控制症状二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主要类型1、癔症性运动障碍2、癔症性抽搐发作3、癔症性感觉障碍1、癔症性运动障碍【诊断标准】(1)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2)有躯体运动障碍,如肢体瘫痪、站立不能,或步行不能;(3)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4)排除器质性疾病。案例:房子纠纷让她瘫痪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和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类似于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发作前可有头痛、胸闷、心烦、委屈。发作时慢慢倒地,痉挛发作无规律性,或呈阵发性四肢挺直,或角弓反张。发作过程中,可有撕衣被、扯头发、捶胸或发出怪声等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表现,并且常因周围人言语影响而改变。病人面部可有各种表情,显得夸张与做作。2、癔症性抽搐发作癫痫大发作意识完全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四肢规则抽搐、唇舌咬伤、跌伤、大小便失禁,发作后不能回忆,脑电图特征性变化。癫痫和癔症共存,应下两个诊断。鉴别3、癔症性感觉障碍(1)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2)有躯体感觉障碍,如失音、失明、耳聋,或部分或整个躯体的某种或所有正常皮肤感觉的部分或全部丧失(应标明触觉、针刺觉、震动觉、热觉、冷觉等);(3)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和根据排除器质性疾病。案例一:男大学生因失恋变哑巴,感觉丧失是癔症作怪(2006-03-23案例二:恐惧疾病让她失明案例三:父母争吵让他失聪[分析]癔症:越关注越发病三鉴别时注意问题:◆1诈病有明显的装病动机的目的;症状表现不符合任何一种疾病的临床相,躯体症状或精神症状中的幻觉、妄想,及思维障碍,情感与行为障碍等均不符合疾病的症状表现规律;对躯体或精神状况检查通常采取回避、不合作、造假行为或敌视态度,回答问题时,反应时间常延长,对治疗不合作,暗示治疗无效;病程不定;社会功能与躯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比真实疾病重,主诉比实际检查所见重;有伪造病史或疾病证明,或明显夸大自身症状的证据。病人一旦承认伪装,随即伪装症状的消失,是建立可靠诊断的必要条件。(1)明显的区别:A有无意识控制:诈病有意识控制B有无获益,即是否能够从症状中获益;与继发获益的不同。(2)癔症病人多数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就医,诈病者希望别人承认他有病,对症状常过分夸张,渲染;诈病与癔症的鉴别◆(3)癔症发病或终止与暗示或精神刺激有关,诈病发病有其明确的目的,目的达到或不能达到时可快速'痊愈';(4)癔症病人对鉴定人或医生的言行常漠不关心,诈病者对鉴定人的一言一行非常敏感,有时反应强烈.因此,只有在排除癔症后才能诊断为诈病.2伪装障碍◆特征:多次住院和多次手术,病人自愿产生疾病的症状,有生理基础。和癔症的区别:伪装障碍是生理的一种捏造,而不是像癔症产生于内心潜在的焦虑。和诈病的区别:伪装只能使病人获得医疗服务,并不会得到明显的获益。四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1精神分析观点三个假设:A转换是对焦虑的防御B心理能量的指向性-某一部位C特定躯体症状象征着潜在的冲突2沟通理论观点3知觉阻滞观点4行为主义和社会文化观点一战和二战的时候,有些士兵出现了转换障碍,通常表现为肢体瘫痪等,这可以使他们逃离战场的威胁症状的获益心理治疗面质、建议和领悟,精神分析,支持,暗示针对创伤性或应激性生活事件进行治疗去除病人的二级获益心理动力学治疗暗示治疗五、治疗药物治疗:适当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可以强化心理治疗效果,并可消除伴发的焦虑、抑郁和躯体不适症状,从而减少自我暗示的基础。其他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家庭治疗针灸、电兴奋对瘫痪、耳聋、失明、失声、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有良好效果。第三节分离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一概述核心:巨大的心理创伤后出现的持久的记忆障碍,表现为记忆的一部分被分离出去了。与转换障碍的共同点:障碍是为防止潜在焦虑而浮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如记忆丧失可以使患者逃脱创伤带来的焦虑。分离过程的表现:A记忆缺失B人格解体C现实感丧失D身份混乱E身份改变一、分离性遗忘症1、类型A广泛性(全面性)遗忘:遗忘某段时间的全部内容局限性(选择性)遗忘:遗忘与某一主题有关的事件B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2特点A不能记起过去的事B丧失对个人身份的记忆C较少地表现出顺行性遗忘D常常容易翻转3、分离性遗忘与器质性遗忘分离性遗忘在患病前常有各种压力,并感到焦虑,器质性不一定如此。分离性遗忘不是由已知的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分离性遗忘表现出四种类型的记忆缺失,器质性没有:a、患者不能记起过去的事b、个人身份意识和一般性知识的区别c、顺行性遗忘d、分离性遗忘常常容易翻转4、原因的分析通过忘记自己是谁来缓和对死亡、绝望和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焦虑对精神分析者来说,遗忘很好的防御了焦虑对行为主义者来说,焦虑的降低强化了个体采取新的身份的行为二、分离性漫游症1、概述分离性漫游症是一类突然意外的从家里或自己平时工作的地方出走,并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或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成人期发作,人群患病率0.2%主要表现p1192CCMD-3的诊断标准1符合癔症诊断标准;2在觉醒状态,作无计划和无目的漫游;漫游中能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以及与陌生人简单交往(如搭车,问路),与其不深入的短暂接触看不出有精神异常;3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但不是癔症性多重人格;4事后有遗忘;5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3、相似的障碍狂乱分离性恍惚障碍与文化相关的癔症性附体障碍案例:女生玩笔仙着“魔”患上“癔症性附体障碍”新华报业网讯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淮安市某高校大一女生小青(化名),平时成绩还可以,在即将上大学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小青却丝毫没有紧张备考的迹象。最近几天偶尔会莫名其妙胡乱讲话,且声音娇气,行为幼稚,甚至会无故哭泣。晚上睡眠也不好,经常做噩梦,容易早醒。后来她妈妈才知道女儿在学校与其他同学在玩一种名为“笔仙”的游戏,而且身陷其中。导致近来几天经常做噩梦,而且会莫名其妙地胡言乱语。昨天上午,无奈之下她母亲带其到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该院心理科医生诊断其患上了“癔症性附体障碍”。三、分离性身份障碍1、概述多重人格障碍、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研究起源于1978年障碍一般起病于4岁左右,障碍形成在7岁之前相当比例的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同时伴有其他心理障碍—物质滥用、惊恐发作、进食障碍、抑郁、躯体形式障碍等。《三面夏娃》是第一部以多重人格为题材而制作的电影,放映之后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并且掀起科学界的研究热潮。这个“夏娃”在现实中是真有其事的,这件轰动世界的案例发生在1952年。那一年,克里斯·赛泽莫尔由于头晕多次治疗不愈而求助于精神病医生西格彭。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发现赛泽莫尔明显有两种人格。西格彭医生称之为黑夏娃和白夏娃。前来求医的赛泽莫尔被他称为白夏娃,是个温柔虔诚的基督教徒。可是黑夏娃却充分表现出白夏娃所压抑的暴躁和咄咄逼人的情绪。到了治疗的第二年,出现了被称作“简”的第三种人格。1954年第三种人格又让位于一个更加完整和谐、由之前几个人格融合而成的第四种人格。直到此时,西格彭医生才认为赛泽莫尔的病已经治愈,停止了治疗。西格彭在完成对本案例的研究之后,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三面夏娃》2诊断标准1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2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并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3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4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5排除分离症是由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引起的。3、分离性身份障碍形成原因1、童年受虐经历童年创伤的比例较高,通常是性或身体的虐待。2、创伤经历及相关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个人经历,人格因素3、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4、生物因素4、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治疗自我重组人格整合四、人格解体障碍1、历史2、临床描述3、可能原因4、预防和治疗推荐阅读推荐阅读《人格裂变的姑娘》–作者:F·R·施赖勃[美]–译者::孙宗鲁/陈梅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推荐影视三面夏娃(TheTreeFacesofEve)–多重人格障碍一个头,两个大(Me,Myself&Irene)–多重人格障碍灵异第六感(TheSixthSense)–创伤后解离体验附:典型病例病例1:某女,29岁,初小文化、汉族、已婚。阵发性暴怒、捶胸撕衣、咬人毁物、嚎哭呻吟、狂奔乱跑,一至数小时后逐渐平息缓解,上述症状反复发作9年。患者病前系某缝纫厂临时工,能干会说、热心助人、主持公道。同事邻居或亲朋好友若遇红白喜丧之事,皆可见她活跃其间。里里外外、来回张罗、俨然东道主一般,常喧宾夺主。喜说三道四,人们讨厌其贫嘴饶舌,虽获其益仍贬其人。故患者人际关系颇为紧张,以至于自己孩子呱呱坠地之时竟无相好探望。患者辗转床榻、左思右想,觉万分委屈伤心,继而愤恨不满。恰恰此时又接到下岗通知。正值产褥期间,患者贫病交加,闻讯后沉默不语、双眼凝视、表情茫然,片刻之后开始抽泣。然后骤停,掀开被子、扔下婴儿,从床上一跃而起,狂呼乱叫,往门外冲去。家人阻之,患者一反弱不禁风之常态,怒发冲冠、拳脚并用、碰撞嘶咬,一二人不能敌。众人拥上,七手八脚,方才逼之就范,锁于房中。患者在房里捶胸撕衣、打门击窗、以头碰墙、哭天喊地。众人多方劝慰,几经折腾之后,患者伏床痛哭,渐声嘶力竭、昏昏入睡。次日清醒如常,洗漱梳妆、收拾整理,能回忆发病的大致过程。以后常诉头痛、失眠、心烦,但生活、劳动如常。半年后在另一工厂工作,因告发同事违纪与当事人发生争吵。众人围观时,患者怒不可遏、顿足叉腰,继而老病发作,症状与第一次基本相似。此后发作渐频,每次发作均事出有因,但多属鸡毛蒜皮之事。平素健康,称多年前曾有膝关节疼痛史。早年丧双亲,随伯父长大。平素心直口快,心慈手软,但易激惹。19岁结婚,夫妻关系一般,孕3流2存1。家族史不详。体查: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发现。精检:意识清楚,接触好。讲话时眉飞色舞、指手划脚。对主治医师称从来未遇到这样好的医
本文标题:第六章癔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0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