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儒学发展史第二讲
孔孟之间的儒学思想—以《大学》《中庸》为中心一、《大学》简介1、《大学》乃《礼记》之一篇《大戴礼记》戴德,原85篇,今存39篇《小戴礼记》戴圣,49篇,郑玄作注2、《大学》之作者一说孔子之言,曾子记之一说经为孔子之言,传乃曾子所注一说曾子所作3、《大学》之篇名郑玄:博大可以为政。大人之学,与小子之学对。学制。“吾十五而志于学”4、《大学》之体例经、传。经、传、注、疏二、《大学》的内容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明在我之明德。明,彰显。明德。明,虚灵不昧。人禽之别。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灵,智慧。暗味中之一点灵明。人性之光辉。孟子: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德,中性词。“克明峻德”,“好是懿德”亲民,新民新民,明他人(万民)之明德。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日新之谓盛德。《诗》: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王阳明,古本《大学》作亲民。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止,止其所当止。自处于最恰当之地。至善:明在我之明德止于至善,明明德于天下。八条目格物致知,儒家经典解释学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朱子释格物:格—至—极—穷;物,犹事也。即物而穷理。阳明释格物:格,正也。物,心外之物,心中之物。正心。颜元:格,犯手去做。物,事。实际做事。实践、实行、实事、实功。朱子释致知:获致知识。知识:关于天地间一切事物道理的知识,所当然之则和所以然之故。阳明释致知:推致,良知。致吾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诚意正心心,意。意者,心之动。犹性、情,情者性之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慎独。独,独处;己独知而人不知;舍体。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富润屋,德润身。孟子、象山之占眸。正心,正其不正。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所有忿懥(Zhi四声),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修,齐,治,平:整、治、平治天下。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家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父母。”内圣外王,修己治人。明在我之明德,率先垂范,教化万民,明明德于天下。三、《中庸》简介1、《中庸》之作者孔伋,字子思。孔子—孔鲤—孔伋。孔子--孔子弟子(曾子?子游,即言偃?)--子思之门人--孟子《子思之》《郭店竹简》公孙尼子,相传作《乐记》。《中庸》或原为《乐记》之一篇。2、《中庸》之篇名郑玄:庸者,用也。中庸,记中和之用也。程颐: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庸者,常也。恒常。平常。3、《中庸》之分篇历来将《中庸》分做两篇。《中庸》《诚明》。或以为是两篇文章编缀一起而成。四、《中庸》的主要思想《论语》: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欤。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1、人性来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命,犹令也。郑玄,赋气成形。程朱,禀受天理。《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道,天道。率,循也。教,教化。2、中和与性情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知和而后,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和:喜怒哀乐之已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中—性已发—和—情性体情用,性静情动,性善情恶(有善有不善)未发之性,纯善无恶(性善论)?无善无恶(湖湘学派“性超善恶”说,王阳明四句教之“无善无恶心之体”)朱子之《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五达道与三达德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4、知天知人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5、天人合德,以德配天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诚入明,由明入诚。天道至诚。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论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人分四类: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也。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而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参:参赞;叁。与天地叁。天、地、人并列为三极、三才。由明入诚,学以至圣人。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时措之宜—时中。
本文标题:中国儒学发展史第二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4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