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上课笔记(崔)
1(提示:由于某种原因,可能存在某些笔误或不明确之处,请参考教材)崔建华老师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上课笔记前言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1.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1857-1858经济学手稿,第一次系统的表现马克思主义1861-1863………………………内容更为丰富,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理论1867《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的标志1894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理论的终结2.发展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改造将两大块基本合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然后才是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为中心进行研究,强调共同点。分为四部分:基本理论经济性质,经济运行,经济发展。一一百多年来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1.三个阶段1)沉默:《资本论》出版后恩格斯和德国民主党内部认识的书评2)公开进攻:凯恩斯《资本论》只是一本陈腐的教科书3)理论探讨(学术):二战后,试图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运用于经济学。2.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复兴1)有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讨论全面的活跃,限于学术范围2)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经济范围中有了新的方向发展,标志着该理论将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原因:a)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出现了一些问题“滞胀”b)学生运动,主要十美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流派c)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出现和出版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就是教条主义第一章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的理论发展过程19世纪40年代形成,最早认为应为私有制的经济范畴与经济规律。50年代,研究对象应为生产关系。《资本论》之后,研究对象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反杜林论》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支配物质生活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科学2二.讨论1.是否研究生产力1)经济学应该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忽视生产力的研究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致命的弱点2)经济学应探讨生产力发展规律,但应与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对第一侧向的研究称为应用经济学,讨论的结果产生了生产力经济学(中国首创)。正统观点: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2.生产关系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生产关系: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西方经济学:资源有限与人的需要无限的矛盾第二节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唯物辩证法(最主要部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之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1)注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2)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成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这些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人的意志。3)2.抽象法3.历史-逻辑法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即思想的进程是历史的反应,但应排除偶然因素二.评论1.英:米克马克思经济学方法有关的三个方面:1)马克思把生产关系最为其他关系的基础2)马克思历史逻辑方法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马克思早期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成果,运用这种成果对经济学的改造是科学的。3)如果人们想根据生产关系来分析资本主义最好的方法就是设想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对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冲击另一观点:如何在马克思经济学方法基础上来考察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要研究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型有必要引入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即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对研究现代资本主义是有价值的哈罗德-多马模型Gw=KSGW相当于马克思理论中的再生产,S相当于积累率k相当于资本有机构成v2.久南卡马克思经济模型由几个方面组成1)生产的重要性: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交换,消费32)竞争分析的是自由竞争,即资本,劳动力的流动是没有限制,资本家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其结果是会使利润平均化。3)马的经济模型存在均衡思想,4)关心宏观经济问题5)收入分配问题认为资本主义下的收入分配具有历史性,工人收入来自劳动力买卖的价格,资本家收入来自剥削。三.现代方法1.实证与规范分析2.动态与静态分析3.微观与宏观分析4.存量与流量分析5.边际分析6.经济模型(数学)第二章商品与货币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性(对生产者以外的人来说)1)对生产者而言,使用价值具有社会性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与社会制度无关,属于永恒范畴2.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3.价值:体现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相互交换的基础4.二因素的关系:对立统一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2.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了社会分工,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3.具体落定具有永恒性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力劳动力的耗费,(抛开劳动的具体方式)构成商品的价值实体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形成社会劳动(为他人劳动)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人劳动,生产什么,什么时候时候生产属于个人事情)私有制条件下,首先表现为私人劳动,客观上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唯一途径是商品交换的成功(劳动得到社会承认)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一.决定1.价值量由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几种含义:1)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社会正常劳动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要的劳动时间安。只考虑生产条件来考虑市场需求42)部门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考虑市场需求,把它与生长条件联系起来,如果生产的商品没有市场需求就不称其为社会必要劳动3)两种时间是一致的若wp=wd单个商品可以按照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出售;wpwd意味着在这种部门投入的劳动总量不够会引起两种后果:①单个商品的市场价格会高于按照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生产者获得超额利润②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一部分社会资源会转移到该部门,增加该部门的劳动量;wpwd相对应。所引起的资源转移方向不会适可而止,常常会过头。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复杂劳动: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和技能知识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简单劳动:具有一般劳动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两者的区分需要一定的生产条件,条件不同两者可以转化。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是在市场上自发体现出来的。二.变动(单个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劳动生产率引起单个商品价值量的变动(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只会影响单位时间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变化,价值总量不变。变动趋势是一定的。第三节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商品拜物教一.亚细亚生产方式1.马克思,恩格斯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针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提出,1853年,马克思在一篇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亚洲式的社会”的概念,区别于西方社会。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再次提出“东方社会”。《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又一次提出。《资本论》第三卷仍有这样的提法。2.讨论本实际二三十年代,苏联学术界发起与一些国家的革命,包括中国有关。共产国际指导革命失败,引发了革命的性质和道路问题。有些学者借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认定东方社会处于停滞和倒退状态,利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批驳。六七十年代,讨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有关,主要问题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地位。两个学派:①无所谓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之分。社会按照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斯大林的观点即无东方社会一席之地,②西方学者(法)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应又一个独立的东方社会。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确切含义,八种观点的其中三种1.指原始社会马把东方社会放在社会形态演变的第一位。具有原始性,普遍性2.处于原始社会之后和奴隶社会之前的混合形态,过渡形态,兼有两者特点。3.马克思心目中的原始社会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原始社会。特点:1)没有土地私有制2)全国分为许多各自孤立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53)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府掌握重要的水利交通等公共工程。4)社会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两种观点:①中国及日本的历史确实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②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符合历史实际。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不能硬套,也不能一味求证于经典,而忽视眼前活生生的例子。三.商品拜物教1.商品表明上很平凡,其实很“古怪”。由此产生了神秘性,人们对此有类似于宗教的崇拜。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并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都不具有神秘性,而是在于商品形式本身。劳动产品取得了特定的存在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们的劳动性质和相互关系表现为物的性质,物的性质天然的代表了人。商品是能感觉又超感觉的东西。2.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1)拜物教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拜物教-否定2)商品拜物教与商品生产相联系3)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拜物教3.存在的作用和影响现代社会中,商品货币化,拜物,拜金,消极作用,同时也能给社会带来发展和高效率。拜物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马:“资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勤劳和致富的愿望。”辨正分析,不能因消极作用而否定其积极影响。第四节价值形成的发展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1.确认价值表现的两级: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主动;右边是被动的,起等价物的作用。这种形式必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商品上,而不是同一种商品。2.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相对的表现在等价物上。原因:两种商品都耗费了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性质上相同,数量上“通约”3.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交换价值的比例)价值量不可能完全在交换中表现出来,量的规定性是在经常变化的。四种情况:①A变B不变;②A不变B变;③④AB的价值都变化,其交换比例可变可不变。4.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二.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可以和很多种商品经常交换x量商品A=y量商品B,C,D,E……(等价系列)性质:在该行是中商品的价值阵子体现出来。商品作为一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得到真正体现。原因:一种商品不只是和另一种商品发生经济联系,而是与整个商品社会发生交换关系。扩大的价值形式使商品的价值量更加得以确认。该形式也有其缺点:6①商品的价值表现是永无止境的,只要出现一种商品等价系列就需要延长②交换存在一些困难(物物交换的前提是商品为双方分别需要,否则无法交换)三.一般的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一系列商品=一种商品(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长生活,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简单,统一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也是变化的。四.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金银中只有一种是真正充当一般等价物,起着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作用。否则与货币只能是矛盾的。对金和银的估价过高和过低,在这种情况下必定有一种会逐渐退出商品流通。估价过高:劣币;估价过低:良币。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第五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货币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量,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价格标准:给货币商品的一定的数量单位。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二.流通手段:货币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此情况下,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离。消极作用:在一定时间和市场上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三.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被人们当成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能够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能是想象中的货币,也不能是货币符号四.支付手段:延期支付的货币,买者和卖者之间可能形成债务和债券关系。支付工资,地租五.世界货币: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充当货币(国家之间财富的转移。最初的世界货币是贵金属,现在已经纸币化)第六节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义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二.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上课笔记(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4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