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东北师范大学学术论文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月日浅析社会资本再生产与资本经济危机的平衡对国家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徐婕(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5010237)内容提要: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中生产与消费两大部类存在基本的比例关系。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引起的矛盾,必然使社会资本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从而酿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同时生产的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当前,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国民经济生产与消费总量与产业结构等方面总是或多或少会出现矛盾,而这些矛盾都可以从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得到解释,在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阐述上得到削弱矛盾的方法。关键词: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产过剩综合平衡引言: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涉及的不仅仅是论述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而且是解释国民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这一点,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实质和根源,马克思也对其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总结。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国民生产消费总量与结构等方面矛盾相当突出,所以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入手,深入剖析,寻找平衡二者且对我国发展有利的措施与答案。一、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与我国经济过剩的联系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原理分析,主要是说明了社会总资产在生产和消费两大部类间是如何同时实现价值补偿与物质补偿的,说到底也就是比例分配问题。通俗地说,价值补偿与物质补偿即“卖得出去”、“买的进来”。“卖得出去”,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把产品全部卖掉,使它包含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回收,从而实现价值补偿。“买的进来”,就是通过把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全数买回,从而实现物质补偿。马克思指出: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产品的剩余价值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进入之后的生产环节,另一部分进入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这种资本的运动体现了社会总资本执行职能结果的产品价值。所以社会总资本的流通既要受产品价值组成部分各种比例制约,又要受产品使用价值及其物质形式的制约。这段论述进一步阐释:一方面,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生产生产资料部门与生产消费资料的两大部类进行交换的过程,也必然是价值补偿与物质补偿同时实现的过程。另一方面,实现两个补偿的条件,则是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的按比例。目前我国市场供求状况发生逆转,越来越多的商品出现了生产过剩。国家内贸局商业信息中心对今年上半年610种主要商品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排队分析。分析表明,今年上半年的物价总体水平仍然在低位运行,消费品市场大部分时间仍将表现为平稳平淡。据《光明日报》报道,结果表明,在61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3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1.64%;供过于求的商品478种,占78.36%;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与此同时,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一直在水平线下运行。我国目前供过于求已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说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已经结束,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从表现形式上分析不难看出,没有“按比例”分配两大部类是一个较深层次的原因。而按比例的首要问题,就是产品的使用价值问题。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的使用价值符合发展需要,才能进一步探讨数量协调问题。自80年代中期以来,低水平重复建设与重复引进物质资料累积形成了结构性过剩。包括中央政府把大型水利建设与铁路、公路干线作为投资重点在内,其他投资者也竞相掀起了一轮轮纺织热、化工热、家电热、汽车热……,从而致使大部分省市地区经济构架趋同,乡镇与城市产业结构重复率居高不下,直接导致大量产品积压,物价低落。重复建设是一方面,但只要市场机制完善,就可以消除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从经济过剩的实质分析,根本原因在于无效供给。企业如果无法真正自觉地根据市场供求来进行资源配置,生产就不一定符合社会的需要,更不能为社会提供使用价值,从而也就不能实现其价值。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前提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强化市场竞争,让企业与企业、厂商与厂商之间形成有效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使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幅减少,更充分地为社会提供其使用价值。按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分析,能否实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首先取决于社会总产品是否满足互相需要。反观我国目前的经济过剩,是长期以来依靠粗放型的外延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产品增速快,但是成本高、质量差、竞争能力低,在品种、性能、规格、使用寿命等方面远远无法适应市场的刚性需求,从而使现有生产结构落后的企业供给成为无效供给。例如中国制造业近年低迷的走势,整体来看,制造业资源能耗大,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同时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也在逐渐丧失,从而在市场上“中国制造”的地位每况愈下。所以,尽可能地减少无效供给是我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启示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使美国深受重创,并且给世界带来空前的灾难。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救市”措施,但未能及时遏制危机的蔓延。我国这次没有完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关联度增加,中国也不例外。综上可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融体系是缓解金融动荡,避免金融体系大起大落的有效途径。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构建政府直接干预体制,防范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由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是与人民群众的支付能力相对不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消费需求作为最终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所以,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扩大需求可以削减一部分生产过剩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各个阶层出现了重大调整,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扩大内需的同时,政府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诸如提高居民输入分配结构、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与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比如医疗、住房、就业、教育等,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放在首要的突出地位。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效的缓解生产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上升到一个良好稳定的局面。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就包含改善民生与增加就业有机结合,克服当前困难与促进长远发展有机结合的综合性计划。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第三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最后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从近年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看,此举不仅已经收到了经济较快复苏的现实效果,而且可望为未来的发展尽可能减少隐患。这项政策既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应急之举,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之间的联系危机的周期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每一个危机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在危机阶段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陡增。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规模急剧缩减,工人大批失业,进而导致信用危机,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极度混乱之中。萧条阶段,资本家开始着手进行固定资本更新,从而推动了社会的生产恢复和发展,就业率上升,转入复苏阶段。因此,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起点。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扩大,经济明显回升,利润增加,生产扩大,就业者日益增多,信贷关系活跃,整个社会经济状况逐步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达到最高点时进入高涨阶段。高涨阶段的特征是表面市场购销两旺,物价上涨,利润丰厚,信贷十分活跃,资本家大量进货,扩大再生产,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而实质却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被表面的繁荣所掩盖,资本家啊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仍在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一段时期之后,早已孕育着的经济危机便会突然爆发。从而开始下一个经济危机周期。综合以上四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阶段特征可知:资本主义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的四大阶段是密切相关的。缓解并弱化生产消费矛盾,调节相关政策法规,使生产力增长速度与购买力增长速度协同一致才是解决危机的必要措施。结论:总之,经过分析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可以得出,消除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减少无效供给是削弱生产过剩影响的有效途径;经过分析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可以得出,扩大内需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措施,如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等,都是有效缓解生产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的方法。无论采取什么手段,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和削弱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矛盾。而只有政府认识并把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才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参考文献: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③郑建仁:《内需、消费、分配》④丁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58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