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卢梭《忏悔录》浅析高娥梅J1516007南京财经大学交换生摘要:《忏悔录》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卢梭的自传性小说,写作时间贯穿了他遭受迫害、颠沛流离的后半生。让-雅克-卢梭在晚年时期回忆人生时写了这部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的作品,其得以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除了对教会、统治阶层的深刻批判,也离不开卢梭在小说中对自我毫无保留地坦白和真实的自我性格分析。本文将结合卢梭的经历对卢梭和《忏悔录》进行介绍,并分析卢梭在小说中使用的批判性手法以及浅谈这部小说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关键字:卢梭;《忏悔录》;批判;文学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未入集的作品》中曾高度评价过《忏悔录》:从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卢梭是“一个一贫如洗、受人中伤、离乡背井但仍忧情满怀的思念故乡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而且理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都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危害别的天赋不那么高的人的事情中去但仍能保持灵魂的纯洁、无辜与天真无邪的人,还是一个对当代人神秘莫测、为后代人极易理解的、既狡黠又善于洞察人心的人,一个对人们充满柔情蜜意的、天才的、品德高尚的恨世者”。卢梭赋予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传记以最原始最真实的思想和感情,记录了一生所经历的心里路程。名为忏悔录,实则真实忆、控诉与呐喊的记载。《忏悔录》更显示了一个平民思想家坚定的精神信念和巨大的道德勇气。卢梭说他在《对话录》中是“公正地真实地既不褒也不贬地谈论我自己”,“尽量公正地不偏不倚地履行如此艰难的一项义务,既不触犯公众那令人难以置信的盲目,也不自豪地赞美他们不承认的美德,也不自责他们喜欢强加于我而我并没有的恶行”。[1]本文将结合小说中卢梭的人物塑造、思想情感的流露来探究卢梭的真实自我性格,并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最后探索小说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一、卢梭和《忏悔录》浅析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生而丧母,自幼由姑母苏珊抚养,又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幼年时期,父亲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尼翁定居,卢梭便被舅舅送往朗贝尔西埃牧师家寄养。12岁时回到日内瓦舅舅家,跟随一名文书当学徒;16岁便离开日内瓦,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曾经为了迫于温饱问题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而皈依天主教,在当时宗教是很重要的信仰,一个人对宗教的信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性。1732年,他追随华伦夫人到了尚贝里,在这里度过了近十年浪漫而稳定的生活。到1738年,由于受到华伦夫人的冷遇,他离开了尚贝里,漂泊意大利、法国、威尼斯各地。卢梭一生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有启蒙主义者、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孔迪亚克、达朗贝尔、伏尔泰等人。在25岁左右的时候生了一场病,久不见愈,这时候他意识到自己不能虚度光阴,他在忏悔录里这样说:我行将25岁,还依然一无所知,要想充实自己,就必须争分夺秒地好好利用时间。由于我不知道命运死神什么时候来终止我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下定决心,不论情况如何,我都要对各门学科获得一些基本的知识,这既是为了试探一下我有多大的天资,也是为了亲自判断我究竟是研究哪一门学问才好。[2]后来经过种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尝试之后,他在音乐和文学上的才能都得到了实现,音乐上他花几个星期写的乡村巫师取得巨大成功,文学上教育巨著《爱弥儿》的成就更是无人能及。然而由于他为人孤高、蔑视权贵,所以遭到了朋友的背叛和统治阶级的迫害,四面受敌,亡命各地,几无立身之所,晚年因《爱弥儿》的出版遭受流亡的命运,并终于1778年7月因贫病交加去世。《忏悔录》是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卷,上卷叙述卢梭于1712年出生之后到1742年来到巴黎之前的生活;下卷主要是写作者在巴黎的生活,写他同百科全书派的关系,与他们的恩恩怨怨及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二、小说里的人物塑造和批判性分析1.卢梭的自我批判《忏悔录》中卢梭突破了古典主义与其他启蒙思想家的思路,突出对自我精神的反省,讴歌自然的同时更加注重深入探讨人性,以一种完全坦率的姿态展现自我和剖析自我。他在忏悔录里说道:既没有丝毫隐瞒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忠厚善良,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忠厚善良和道德高尚。这句话表明了卢梭对自己清醒的认识。[3]不仅对自己真实坦白,卢梭对笔下的人物也如实批判,以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展现了新思潮下人的自由平等思想,对金钱的理性态度。他以桀骜不驯、倔强豪迈的性格直面统治阶级的腐败、教会的专治、神权至上等时代问题,以一种果敢的态度追求平等、自由。[4]在自我批判上,卢梭可谓毫不留情地坦白。比如他在前六卷中坦白了自己年轻时做的几件难以启齿的事:为了混口饭吃,他放弃新教皈依天主教;早熟性意识萌发,曾到偏僻小巷里向少女暴露自己导致自己差点被打;偷窃丝带后被发现,诬陷女佣厨师玛丽容,原因是喜欢玛丽蓉;华伦夫人让他给勒.梅特送行,后来勒.梅特羊癫疯发作,卢梭却临阵脱逃,弃而不救。这些大胆的坦白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卢梭作为“人”的形象和欲望,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真诚,将传记文学的生命核心“真实”表现得淋漓尽致。2.注重自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同样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卢梭,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晚年在写《忏悔录》的时候卢梭同时也对自己平生所做的错事或者说是憾事做了坦白性地反省,其中对子女养育之事应属其要。他和泰雷兹生了五个孩子,却都送到了育幼院。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在论述父母的职责时指出,父母对子女的职责包括三部分: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对社会有有培养和群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他还强调:凡是能够偿付这三重债务而不偿还的人就是有罪的,要是他只是偿付一半的话,也许他的罪过还要大一些。不能借贫困、工作或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的责任。而卢梭没有抚养过自己的孩子,只不过完成了任务的三分之一,没有尽到父亲应尽的责任。对此,后来的批评家对这件事褒贬不一。然而这些指责卢梭的人没有注意到,卢梭自己本身出生于温暖的家庭,幼时得以饱读诗书,增长见识。然而社会环境的污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等因素使得他受到腐蚀,使他沾染恶习,同时也使得他了解到民众生活疾苦。正是成长过程的坎坷,才得以让他变成一个热衷于改变世界的人,并确实做出了贡献。同时他自己也在《忏悔录》中谈到,自己当时贫困潦倒,并且有泰雷兹母亲那样势利性格的家庭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育。年近五十的卢梭在生了一场病之后,知道自己在世所剩时日不多,感受到“良心的折磨”,悲叹道:“我死之前是弥补不了这一罪过了。”这里卢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内疚和后悔,进行了深深地反省。3.通过复杂的人性进行社会批判卢梭的真诚坦白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对自我大胆地批判与剖析,还表现在对复杂人性的剖析。[5]但是卢梭这种真实坦诚的性格往往给他带来了不幸悲惨的命运,比如对法国音乐他指出音乐中和声造成音乐拖沓的弊端,却引起音乐界人士的不满,自己写的剧本后来自己都不能取得入场票;当他抱着美丽幻想准备进行从政时,而卢梭心思比较灵敏但是外表略显迟钝的性格特征,往往给人留下很愚笨的印象,于是在官场受到排挤,诬陷;由于自身孤傲的性格,小有名气后,在朋友方面也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比如说格莱姆,狄德罗。前者卢梭对他在朋友情谊的虚伪批判得淋漓尽致,在地位显赫后竟然对卢梭颐指气使、不顾一屑;后者虽然卢梭和他有着诸多争论不和,但是卢梭表示对他依然保持着应有的敬重。最值得一说的便是卢梭的教育伟大著作--《爱弥儿》,因抨击教会的愚昧专制,这本书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便遭到下令烧毁,卢梭也遭到政府通缉,晚年不得不到处流亡,无处安身立命,最终死于逃亡途中。卢梭因《爱弥儿》受尽磨难,同时也因《爱弥儿》享尽荣誉。三、卢梭《忏悔录》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卢梭的《忏悔录》自出版以来以极高的文学价值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不乏闻名世界的巨大经典,但是以自传的形式批判自我、反省自我、剖析人性的经典可谓少之又少。拿中国的红楼梦和卢梭的忏悔录比较,红楼梦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批判,对人性剖析入木三分,但是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叙述的,以旁观者的身份写出了林黛玉冰清玉洁背后的心胸狭窄,薛宝钗温柔贤惠之外的心机谋划,贾宝玉特立独行之外的冷漠无情,这样作者的品行就避免了被世人摸黑和抨击的机会。而卢梭将自己的真实人生心路历程原原本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一个会犯过错的形象让我们相信卢梭是个人,而不是神,是一个真实的卢梭,这反而侧面突显了卢梭伟大崇高的人格品行,也更突出了《忏悔录》的文学意义。罗曼·罗兰评论,“他把潜意识,人的秘密运动,迄今尚未被认识和受到的压迫,它们的继续不断地发酵以及性的本能这样一些财富引进文学里来。”这是对卢梭自我大胆坦白分析的肯定,也是对卢梭文学价值的肯定。另外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称卢梭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同时作为自传鼻祖,《忏悔录》影响了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和欧洲的许多作家,开启了浪漫等诸文学主义的崛起,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人物的塑造;甚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朱自清、梁启超、瞿秋白、郁达夫、巴金等文学大师都或多或少受到卢梭影响,写过忏悔类的文学作品。其中巴金曾说过,“我写小说,第一位老师就是卢梭,从卢梭《忏悔录》那里,我学到诚实,不讲假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这本文学经典将继续影响世界文学史,这种影响有着持续的宝贵的研究价值,不管哪个时代的读者都会发现卢梭230年前说的话,讲述的事,今日读起来仍然那么鲜活,那么有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卢梭为什么要写《忏悔录》.包头晚报.2013-02-07[2]卢梭(Rousseau,J.J.)著;李平沤译.卢梭全集I,忏悔录(上),第四章.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卢梭(Rousseau,J.J.)著;李平沤译.卢梭全集I,忏悔录(上),第一章.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张艳清.奥古斯丁和卢梭《忏悔录》的比较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5]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link?url=O2xX6YOUCUs7E6t_K5CCIXaV-HIPiCG3Fy3hKWBmwzzQu037nOrnOAIVnItvBC2LdmMEgDhaJtIPzTw1N8_gENoMTPWXSfmSe2dGiJjZeRa
本文标题:卢梭《忏悔录》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7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