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道路交叉渠化设计说明(精品)
说明一、项目概况市城区由于交叉口面积比较大,道路标志标线等管理设施不完善,电动车、自行车比较多,居民交通法规意识不强等。使得道路交叉口秩序混乱、交通安全突出、交通效率低。受甲方委托,我院承担市城区道路交叉口工程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任务。项目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对市关键交叉口进行交通工程设计;第二阶段,对七个交叉口中的四个典型交叉口进行施工图设计;第三阶段:交叉口建设实施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该项目首次把交叉口的交通工程设计与施工图设计紧密结合,把交叉口规划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全面应用落实,对解决道路规划与建设脱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市交叉口规划建设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二、存在问题市交叉口面积普遍比较大,道路标志标线等管理设施不完善,居民交通法规意识不强。另外还有一个需要切实妥善解决的问题:市市区道路摩托车比较多,而且根据当地交通管理规定摩托车在路段上走非机动车道。这样使得市道路交叉口秩序混乱、交通安全突出、交通效率低。三、对策道路的设计方案应尽可能避免已有交叉口出现的问题,但也要考虑交叉口的协调性,尽可能沿用已有交叉口的可行方案。交叉口方案设计原则:1、合理利用交叉口空间。针对交叉口比较大的特点,设计交通导流岛,通过交通导流岛分离交通流,使其有序,提高效率;把更多的空间给慢行交通使用,以保证他们的安全。2、分离主要冲突交通流;在进口道横向分离各类交通流,在交叉口内部明确机动车的行驶轨迹,减少冲突,保障安全,提高效率;针对交通秩序较差的特点,交叉口尽量采用硬隔离设施隔离各种交通流。3、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较宽的过街横道上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四、主要设计规范及技术设计标准(1)《公路工程设计标准》JTGB01-2003(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5)《城市道路路基工程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7)《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9)《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11)《联锁型路面砖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CJJ79-98(1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1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五、设计要点1、机动车道布局设计交叉进口道的车道数比相连的上游路段车道数多,尽可能实现车辆转向专用车道;出口车道的车道数至少与路段车道数相同。2、非机动车过街设计非机动车过街设计,必须妥善解决好非机动车左转问题。非机动车过街主要有两种方式:非机动车像左转机动车一样一次过街和非机动车随行人过街信号二次过街。针对市交通秩序比较乱的特点,本设计方案采用非机动车二次过街的方式。3、摩托车交通组织市城市道路摩托车比较多,摩托车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由于摩托车的车辆特性,不可能像非机动车那样可以走走停停,必须实现一次过境。这样左转摩托车和直行摩托车必须在交叉口先从非机动车道进入机动车,再随机动车信号灯实现转向。4、行人过街设计市道路交通安全比较突出,这次涉及的几个交叉口都比较大,所以我们对这些交叉口都设置了行人过街安全岛,供行人驻足。六、设计原则布局力求简单、紧凑;道路设施工程量尽可能减少;应采取相关交通管理措施配合进行交通管理;交叉口应考虑信号灯、交通标志等与道路设施改建一次统一实施,避免路面多次翻挖。七、主要技术指标峄山路、燕京大道均为城市主干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双向六车道,交叉口直行车辆计算行车速度为30km/h。太平路、平阳路、东滩路、名泉路、护驾山路均为城市主干道,计算行车速度为50km/h,双向六车道,交叉口直行车辆计算行车速度均为30km/h。牙山路、普阳山路均为城市主干道,计算行车速度为50km/h,双向四车道,交叉口直行车辆计算行车速度均为30km/h。其它道路路均为城市次干路,计算行车速度为40km/h,双向两车道,交叉口直行车辆计算行车速度均为20km/h。车行道宽度:路段及出口道每车道宽3.5m,进口道每车道宽3.25m,摩托车进口道总宽4.0m。其中个别特除弯道处由于转弯半径小,车道宽度按规范要求进行加宽,进口道每车道宽度为4.0m,出口道每车道宽度为4.25m。交叉口右转专用车道均根据其转弯半径大小按照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分别进行加宽。道路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道路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道路路拱横坡与原设计取得一致,展宽的路段按路面原横坡形式顺延。八、道路工程设计内容1、道路交叉口平面设计交叉口道路中线由城市房产和城乡建设局提供,道路桩号根据现场进行排桩。交叉口范围进行交通渠化设计,增设交通岛及中央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具体长度、宽度尺寸交叉口平面设计图。交叉口处道路平面设计原则上维持原设计非机动车道外侧立沿石边线位置不动,当车行道个数不够时一车或两车加宽路口右转弯道部分及交叉口内部进行渠化调整,设置交通岛及中央、两侧分隔带,道路立沿石边线位置均以道路中线为基准进行放线。交叉口内交通岛中人行道铺装尺寸详见交叉口平面设计图。平面设计图上同时给出了交叉口信号灯电缆线预埋的建议位置,以及信号灯电源井的建议位置,信号灯及其附属设施的详细设计由交管部门相关单位负责,施工时请事先与之取得联系。利用防护墩分隔的道路,防护墩的位置在交叉口交通设计中确定,防护墩施工时可根据交管部门的意见进行调整。2、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由于交叉口增设交通岛及中央、两侧分隔带,路口道路排水受到阻隔,需要在新设交通岛处增设雨水口。道路中线处高程与原道路设计高程相同,若路口已经按照原设计进行施工,则交通岛处的高程需按照原道路横坡进行顺延,新设雨水井位置按交叉口平面和竖向设计图设置,雨水口做法与原设计取得一致,埋设雨水支管就近接入原设计雨水井。若路口未按照原设计施工,则路口高程按竖向设计图所示高程进行施工。3、道路横断面设计交叉口处进口车道总宽度四进为13.00m、三进为9.75m、两进为6.50m,车道布置为:0.5+3×3.25+4.0(摩托车道)+0.5;出口车道总宽度三出为10.5m,两出为7.1m,车道布置为:0.5+2×3.5+3.0(摩托车道)+0.5。交叉口右转专用车道宽度:相交道路锐角区域由于右转弯车道半径比较小,总宽度设置为10.0m外(机动车道宽度为4.5m,含车道加宽),相交道路钝角区域右转专用车道宽度均为11.5m(机动车道宽度为4.0m,含车道加宽)。右转专用车道均为机动车、摩托车、非机动车混行,其中非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设置防护墩,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采取施划交通标线分隔。交叉口各进口车道停车待驶区外围设置道路两侧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外为交织车道,交织车道总宽度为12.0m。该交织车道均为机动车、摩托车、非机动车混行,其中非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设置防护墩,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采取施划交通标线分隔。道路路面设计横坡维持原设计,局部展宽或变动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横坡度进行顺延。交通岛内人行道宽度为5.0m-7.5m,考虑非机动车(采取推行而不是骑行方式)与行人一同利用人行道横穿交叉口。该处人行道横坡为2%,以人行道中线为基准坡向两侧,人行道纵坡可按原交叉口道路路面横坡考虑,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4、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与原道路结构相同。采用沥青混凝土高级路面,按城市主干路标准设计计算。除交叉口右转弯道部分外侧非机动车道局部变动的地方,新做结构采用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外,其余交叉口新建(展宽)道路路面结构按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设计。交叉口平面设计图中给出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分界线,交织车道采用机动车道路面结构。5、道路附属设施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根据我国现有国家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设计。人行道均设盲道;在交叉口、出入口、公交停靠站以及其他被缘石隔断处均设置坡道。道路立沿石采用锯解花岗岩加工制作,人行道外侧边线采用花岗岩镶边石。道路附属设施均需与原道路设计取得一致,以免影响道路整体景观。施工时,请建设单位协助提供原道路附属设施相关设计图纸。6、其它设计交叉口占地面积比较大,建议采用高杆灯照明。交叉口采用信号灯控制,预埋信号灯电缆线,信号灯检查井设置在路口交通岛中绿化内,详见平面设计图。交叉口信号机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在交通岛内的绿化中或者设置在交叉口右转专用车道外侧的人行道上,由交管部门根据需要确定设置位置。交叉口处除指定的人行过街设施及交通岛内人行道外,建议增设人行护栏,防止行人随意穿行,由交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九、施工注意事项1.路基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压实度不小于95%,土基回弹模量应大于30MPa。2.道路施工时,应采取有力措施对已有管线进行保护。3.拆除现有雨水管、沟及排水构筑物时,应将淤泥等不良土质一并清除,超挖部分应根据实际情况,由设计方确定处理措施。4.工程特点:交叉口施工图设计涵盖了局部整治和新建两种型式,由于原道路设计单位并未对交叉口做总体考虑,造成后续建设存在一定的协调难度,特别是交通岛的布设、路面排水、交通管理设施预埋、原有道路结构的利用等。(1).新旧道路结构衔接、旧路利用。(2).交叉口路面排水,对易积水地区应注意解决路面排水问题。(3).交通岛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4).注意规划与建设项目相结合,确保交通功能的实现。2011年3月2日
本文标题:城市道路交叉渠化设计说明(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8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