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
产业集群蓝皮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副标题目录内容提要错误!未定义书签。导论中国产业集群:格局、特点和趋势4一、产业集群发展轨迹4二、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8三、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13四、产业集群发展趋势20五、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应对措施23第一章制造业产业聚集的特点及其影响26一、制造业产业聚集的概况26二、优势产业区的特点与发展规律31三、优势产业区与区域经济发展41四、产业聚集与区域产业发展48附表1:各行业的聚集指数52附录2:区域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52附录3:重点行业优势产业聚集区的分布55附表4:创新率最高的优势产业区59第二章区域发展中的产业集群64一、产业集群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64二、中国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趋势79三、我国东西部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其原因86四、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对策90附:安徽产业集群的现状、问题和下步目标与措施96第三章行业发展中的产业集群107一、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是我国实现工业大国向产业强国转变的战略举措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产业集群政策已成为许多国家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政策工具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我国产业集群的六大行业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我国各行业的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促进我国产业集群持续升级的对策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139案例一:产业转移推动下较快发展的中国女鞋之都139一、“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概况139二、产业转移推动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144三、成都鞋业产业集群效益基本显现149四、成都鞋业集群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障碍及对策建议151五、成都鞋业集群较快发展的意义和启示153案例二:从规模扩张到集群升级: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发展模式分析154一、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154二、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156三、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升级的驱动因素162四、生产性产业服务集成——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升级的探索之路166第五章各级政府产业集群有关政策解读169一、国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解读169二、因地制宜促进地区产业集群发展174三、国外政府促进产业集群的政策评价与启示183四、地方政府如何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产业集群政策192第六章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267一、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267二、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特点273三、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278国际经验案例一:爱尔兰软件产业集群286国际经验案例二:意大利“椅子三角区”293第七章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综述301一、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301二、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的进展315三、集群概念辨析331产业集群大事记349导论中国产业集群:格局、特点和趋势一、产业集群发展轨迹以各时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依据,我们将我国产业集群的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自然条件促成阶段、市场需求拉升阶段、外商投资推动阶段、产业转移和升级阶段。这几个阶段之间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间隔,相互之间会有交叉,即同一阶段会存在多种不同形式的推动力同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但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主要特征有较大差异。早期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主要依赖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和传统工商业传统、地域文化等社会资源;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内需求和出口贸易日益扩大,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一直处于短缺的居民消费品需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拉动了东南沿海地区以日用消费品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全球产业分工的重构,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围绕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起来一大批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逐渐进入成熟期,受国际竞争加剧、产业规模扩大、区域容量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开始出现分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开始增多,部分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则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图1我国产业集群演进阶段:以主要推动力为划分依据自然条件促成阶段市场需求拉动阶段外商投资推动阶段产业转移和升级阶段自然资源传统手工业商业传统地域文化居民消费品价格放开内需扩大出口增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全球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产业辐射产业容量约束集群间竞争重化工业化链状产业集群阶段主要推动力(一)自然条件促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我国中小企业空间聚集始于20世纪80年代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兴起。1982年,义乌市率先在全国建立小商品市场,从而使义乌小商品市场获得先行之利,产生先发效应。围绕着小商品市场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义乌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小商品为主体的专业生产基地。义乌小商品生产基地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众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化生产的典型,这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雏形。这一阶段产业集群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而主要推动力则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条件,另一类是社会资源条件,包括当地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业、商业传统、地域文化等,其中社会资源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基于自然条件的推动,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村一级办了一大批产权属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产品包罗万象,主要为日用百货、小五金、小商品、家用电器、木器家具、皮革塑料制品、农副产品加工、服装衣帽鞋袜等等,往往是一个村或一个镇形成多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企业集聚现象由此形成。这一阶段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以东南沿海的村或镇为单位,以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体,集聚企业间的关联度低,相互间多为竞争关系,而在市场信息、原料供应、产品生产等环节已有较充分的合作。(二)市场需求拉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同时,国家也多次提高了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使其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这些举措大大刺激了国内居民消费品的需求,全国性大市场初步形成。同时,出口贸易也大幅增长,20世纪90年代头5年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达到近40%,约是80年代的2倍。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给正处于初创阶段的产业集群注入了动力,产业集群也由初创阶段进入了数量和规模扩充阶段。这一阶段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是集群数量和规模有了显著提高,市场选择下的优势产业集群越来越突出,其产品在全国市场中的占有率大大提升,集群内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壮大,步入集团化、名优化、外向型行列,并吸引了大量外来同业企业进入集群,众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集群内部分工细化,竞争合作关系呈多多元化发展,部分产业集群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地域分布上,开始从东南沿海的若干主要地区向整个东部地区辐射,初步形成了从环渤海经济圈到长三角再到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带,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最为突出,而且中西部地区也开始有一些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出现。(三)外商投资推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出现了众多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特色的外向型加工产业,最初是来料加工,外商直接投资较少,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长,很多跨国公司将总装厂也转移到了这些地区,拉动了更多的配套厂家投资,形成跨国公司的客户链,进而带动当地各类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群。这一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广东、江苏、浙江为核心的东部地区,约占全国的85%左右,所投资的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包括机电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纺织服装业、儿童玩具等。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全球产业转移的加快,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又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且单项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这时期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这些地区约占全国的50%左右,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生产服务、社会服务、金融服务等也有较大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使得这些地区兴起了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高潮。以苏州为例,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推动下,电子业的产值比例由2000年的10.7%上升到2006年的32.5%,前6位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从原有的57.97%上升到71.66%,使苏州的产业集群在规模上有了大幅提高。表12002-2006年苏州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例变化情况2002年2006年2月行业产值比例(%)行业产值比例(%)纺织业20.4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2.4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0.68纺织业10.51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9.64通用专用交通设备制造业9.1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49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8.45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5.8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57普通机械制造业4.84化纤、橡胶塑料工业5.52资料来源:王晓燕,郑京淑.浅析产业集群下的“苏州模式”.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7(9)。这一阶段产业集群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外商投资带动,多为外向型集群,是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部分,主导产业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区域分布主要在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受前两个阶段经验积累及跨国公司大规模投资的带动效应影响,这一阶段集群发展速度很快,很多地区的集群从无到发展成熟仅仅用了3、4年的时间。(四)产业转移和升级阶段(21世纪初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大部分产业集群已处于成熟或相对成熟期,产业规模大,产业配套能力强,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但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产业空间容量限制等因素的约束,这些产业集群发展开始出现分化。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开始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纺织服装、鞋帽等产业为典型;一些技术密集型、贸易依赖型的产业集群开始向产业链高端转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进入研发、设计领域;一些已在国内市场有较高占有率的集群,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并吸引行业内更多国际知名企业进入集群;在上海、北京、苏州、杭州等中心城市,金融、研发、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开始出现。这一阶段的产业集群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转移和升级,一些在东部地区逐渐失去优势的集群开始向外转移,中西部地区则积极培育和承接集群的转移,集群内部也越来越强调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品牌、名优企业、内部环境、与区外联系等方面的内容,加强集群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二、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根据形成机制不同,我国产业集群可以分为六种类型: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其形成机制有本质上的差异。(一)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指凭借本地区独特的产业专业化条件、工商业传统和自然资源,依靠民间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并在内生性民间资本积累的推动下和获得相对全国其他地区体制优势的情况下,借助市场力量逐渐生成的产业集群。此类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所凭借的是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所凭借的是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东南沿海地区,受过去台海关系的影响,国家没有投资布局大型工业企业,当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非常有限。由于没有更多的资本,当地只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发挥传统经商、手工艺技术优势和部分自然资源,在改革开放后开始搞一些结合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包括一些中小型的国有企业和门类众多的乡镇企业。伴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一大批特色集镇竞相成长,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江浙一带的纺织产业集群、广东的五金、家电等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
本文标题: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2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