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总结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课标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中世纪(MiddleAges)(约公元476~公元1453),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时间:中世纪“中世纪”也称中古,史学上通常指封建时代,即介于古代奴隶社会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主要适用于欧洲。地点:欧洲角色:天主教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公元前6世纪,印度)2)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麦加)3)基督教(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大教堂.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_____教(以罗马为中心)____教(君士坦丁堡是中心)_____教____教_____教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____世纪第一次分裂1054年____世纪的第二次分裂1116天主东正天主新东正路德加尔文英国国公元392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一)中世纪天主教的大一统神权统治阻碍了社会发展1、基督教的发展演变(一)中世纪天主教的大一统神权统治阻碍了社会发展1、基督教的发展演变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13世纪)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中世纪的天主教会,一个宗教社团一个国家组织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十字军东征(TheCrusades)是指在1096年到1291年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1)建立神权统治的原因:1)舆论准备:提出”双剑说”、“太阳月亮说”2)内部改革:建立教皇选举制度;获得各地主教任免权;建立封建性的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3)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4)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5)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认识有限,教义具有麻醉性。教阶制度教阶制是基督教逐渐形成的一种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天主教实行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主体包括主教、神父(神甫)、执事(助祭)三个品位。从教会中心至地方神职人员等级依次为: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首主教-总主教-主教-神父。罗马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信徒上帝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思想基础-•信仰高于理性主要教义-•核心-原罪与救赎影响-•无处不在▲如何评价“信仰高于理性”?提示: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即知识)、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而信仰的内容主要是《圣经》。天主教强调理性只能是信仰的奴仆,理性服从信仰,信仰高于理性,信仰主宰理性。这种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实质上是否认科学,否认知识,反对进步。天主教强调理性只能是信仰的奴仆,理性服从信仰,信仰高于理性,这是一种反科学的论调,是为其宗教统治服务的。[学习思考]天主教教义对禁锢人们的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有何作用?提示:使得人们无欲无求,安于现状,忍受一切痛苦,不做反抗;对教会产生精神上的依赖;阻碍进步力量的发展,保持其权威的神圣化,巩固其统治。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原罪救赎原罪----(Original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2)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神权统治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社会生活上: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至高无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1/3的土地,收取什一税,出卖神职,出售赎罪券等。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受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影响无处不在)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文学艺术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表现:(二)法、英等国的宗教“异端”思想和运动对天主教的挑战,为欧洲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1)含义:中世纪时,天主教对各种不符合传统教义的思想的蔑称(2)实质: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3)矛头:天主教会(4)手段:利用宗教思想“异端”(5)影响:①挑战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②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③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三)14至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并得到发展;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西欧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②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③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2)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民族意识开始觉醒;(3)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合作探究:结合教材说明14~16世纪的西欧生产方式有哪些进步?阶级结构和社会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影响?中世纪的神学垄断地位是怎样开始被打破的?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15、16世纪英、法、西班牙顺应时代要求,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要求,宗教改革开始。文艺复兴、解放思想阶段特征:人类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商业资本控制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政治:宗教改革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社会主要矛盾: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世界格局:西、葡称霸世界时期(16世纪)。14-16C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总体:欧洲社会处在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阶段;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东西方世界差距开始拉大。①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日益成为欧洲发展的障碍。②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的流行③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的出现、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的推动根本原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资义发展【小结: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历史结论:欧洲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斗争的必然“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必然反映。”——毛泽东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斗争二、概况1)时间:16世纪2)地点:发源于德意志,发展到整个西欧。3)领域:宗教和政治。4)形式: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5)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6)主体:资产阶级及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基督教徒,封建领主,农民群众等。从新旧文明的冲突和欧洲近代化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性1、文明角度:欧洲天主教的腐朽统治,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近代化角度: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反映,三、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一)“奶牛”的愤怒-德国(二)日内瓦的“教皇”-瑞士(三)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四)带来民族独立的尼德兰宗教改革2、序幕:《九十五条论纲》3、内容及作用“因信称义”核心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建立廉俭教会——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背景建立民族教会信徒皆为祭司(普遍祭司)(一)“奶牛”的愤怒-德国材料三:这个时候的德国,却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完全蒙昧的日尔曼人国度,虽然比较意大利、法国,德国仍然属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但是它已经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为了自己官员培养的需要,德国的诸侯也纷纷模仿意大利和法国的贵族,在自己的领地里面建立了大学,新的思想比比皆是。罗马教会对德国人民的搜刮引起了强烈不满的贵族的嫉恨;同时教会占有大量德国地产和财富,也引起一些诸侯的觊觎。阅读材料: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材料一: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材料二: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思想原因:文艺复兴的兴起——淋漓尽致地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①经济: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征收地租、什一税,出售赎罪券、教会职务)②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极力阻碍德意志的统一阅读材料: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材料五: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材料四: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导火线)材料六: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的政治
本文标题: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5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