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大豆地方种豆腐产量、品质及有关加工性状的相关(doc18)(1)
1【11】摘要:以全国261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大豆豆腐产量、品质及有关加工性状的遗传变异,以干豆腐产量有差异的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分析杂交后代植株世代干豆腐产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豆腐加工过程中每100g干大豆种子平均生产51.80g干豆腐,其中包括23.94g蛋白质、12.73g脂肪和10.03g总糖;蛋白质、脂肪和总糖的利用率分别为53.34%、68.85%和34.43%;干豆腐蛋白含量、脂肪含量、总糖含量和蛋脂含量分别为46.22%、24.67%、19.42%和70.80%。大豆豆腐产量、品质及有关加工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为10.58%~38.13%。六合小叶青×新沂小黑豆和上饶干不死×淮阴秋黑豆2个杂交组合植株世代干豆腐产量的遗传均符合一对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干豆腐产量的遗传率较高,为87.86%~99.83%,F3家系主基因遗传率为51.80%~59.80%,多基因遗传率为39.18%~48.03%。大豆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各种大豆加工产品对原材料的要求不同,目前遗传育种学家主要研究和利用大豆种质资源的高产、优质、多抗性状,对大豆加工性状研究较少。因此加强大豆加工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选育适合各种大豆加工生产的专用型新品种,有利于提高大豆内在价值,促进大豆加工工业和大豆生产的发展。本研究表明豆腐产量、品质及有关加工性状在261个大豆品种间都存在丰富的变异,同时在豆腐产量有差异的2个杂交组合中均鉴别出干豆腐产量的遗传属于一对加显性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干豆腐产量的遗传率较高,F3家系主基因遗传率为51.80%~59.80%,多基因遗传率为39.18%~48.03%,主基因加性正效应均较大,显性效应甚微,超亲的遗传原因应来源于多基因。试验说明从大豆品种中筛选适合豆腐加工生产的特异种质是可能的,应用杂交育种法进行豆腐高产选育也是可能的。在进行豆腐高产选育时应充分利用主基因效应,兼顾多基因的选择,特别是兼顾利用多基因的加×加互作效应。――钱虎君,盖钧镒,喻德跃,大豆豆腐产量、品质及有关加工性状的遗传分析,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23(1):27-302大豆作为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其化学组成的显著特点是不仅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而且含有多种具有保健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使得人类可以通过食用大豆制品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在高产、优质、多抗的基础上,加快大豆加工性状的研究和专用品种的选育,是大豆遗传育种的重要方向。自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Iowa州立大学的Fehr和Hammond等将豆腐的生产性能作为育种目标加以研究以来,国内外遗传育种学者对豆腐实验室加工技术、大豆豆腐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的遗传和育种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钱虎君,盖钧镒,喻德跃,大豆豆腐性状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大豆科学,2003,22(1):59-62提要以全国不同地区261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大豆豆乳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在品种间的遗传变异,以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分析了干豆乳产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豆豆乳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在品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为6.68%~38.13%;六合小叶青×新沂小黑豆和上饶干不死×淮阴秋黑豆2个杂交组合植株世代正反交F1的干豆乳产量具有显著的母体效应;P1、P2、F1、F2、F2∶3联合分析表明2个杂交组合植株世代干豆乳产量的遗传均是一对加显性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干豆乳产量的遗传率较高,F2∶3家系主基因遗传率为68.51%~78.74%,多基因遗传率为20.46%~30.32%。――钱虎君,盖钧镒,喻德跃,大豆豆乳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的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研究,作物学报,2001,27(6):880-885摘要以南方、黄淮、东北地区261个品种为材料,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干豆腐产量、品质与籽粒营养成分及加工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提高总糖利用率、脂肪利用率、蛋白利用率对提高干豆腐产量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增加籽粒脂肪含量及其利用率,能较大地促进干豆腐脂肪含量的提高,蛋白利用率的提高能较大地促进干豆腐蛋白含量的提高;总糖利用率的提高能较大地促进干豆腐总糖含量的提高;营养成分利用率与其抽提率、絮凝率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蛋白絮凝率和脂肪絮凝率的提高有利于蛋白利用率的提高;总糖抽提率和絮凝率的提高有利于总糖利用率的提高。――钱虎君,盖钧镒,吉东风等,豆腐产量、品质与籽粒营养成分及加工性状的关系,中国粮油学报,1999,14(5):35-39大豆品种的籽粒性状与豆乳和豆腐产量、品质的关系对豆乳和豆腐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很重要,可以作为该类品种选育的辅助依据。Ohara[1]发现豆乳蛋白质含量与灰分含量正相关,与糖类及脂肪含量负相关。钱虎君等[2]研究认为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能促进干豆乳蛋白质含量和蛋脂含量的提高;籽粒脂肪含量的提高能促进干豆乳脂肪含量的提高;籽粒总糖含量的提高、蛋白质含量的降低均能促进干豆乳总糖含量的提高。钱虎君等[3]研究表明在大豆加工专用品种选育中兼顾豆腐产量和品质并不矛盾,蛋白质、脂肪、总糖利用率的提高均能促进干豆腐产量、干豆腐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总糖含量的提高。武天龙等[4]和金俊培等[5]认为豆腐产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百粒重显著正相关。Lim等[6]和周新安等[7]研究认为籽粒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其豆腐产量不一定高,而豆腐产量高的品种,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一定高。许显滨等[8]发现不具有11SA5端球蛋白的品种豆腐出产率较高。本课题将豆乳加工和豆腐加工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豆乳和豆腐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的相关性,为豆乳和豆腐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豆乳是从大豆籽粒粉碎滤渣后得到的,豆渣中的干物质未被利用,而豆腐又是从豆乳絮凝而来,经乳清会流失部分营养物质,豆乳加工和豆腐加工实际上是大豆籽粒营养成分的抽提、絮凝和利用过程。对豆乳和豆腐产量、品质、加工性状及籽粒营养成分相互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豆乳产量和品质与大豆籽粒营养成分有密切关系,提高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降低总糖含量,能促进干豆乳产量提高,促进干豆乳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提高,因此高蛋白和高脂肪可作为筛选大豆豆乳加工专用品种的辅助依据。干豆乳产量与加工性状的关系也很密切,干豆乳产量与豆乳蛋白量、蛋白抽提率、脂肪抽提率极显著正相关。豆腐产量和品质主要与加工性状有关,干豆腐产量与豆乳絮凝率极显著正相关,干豆腐蛋白含量与蛋白絮凝率、蛋白利用率极显著正相关。营养成分的抽提率、絮凝率和利用率可能与其化学组成有关,应进一步研究籽粒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化学组成与豆乳和豆腐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的关系,有利于明确有效的豆乳和豆腐专用品种辅助育种籽粒性状标记,加快育种进程。――钱虎君,盖钧镒,喻德跃,豆乳和豆腐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的相关因子分析,中国粮油学报,2002,24(3):10-163采用全国各地的261个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豆乳和豆腐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利用和损失的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豆乳和豆腐加工过程中每100g干籽粒平均生产干豆乳71.92g,其中蛋白质、油分、糖类产量分别为37.20g、16.22g、13.25g;生产干豆腐51.80g,其中蛋白质、油分、糖类产量分别为23.94g、12.73g、10.03g;损失豆渣干物质25.76g,其中蛋白质、油分、糖类损失率分别为15.31%、13.13%、51.24%;损失乳清干物质20.12g,其中蛋白质、油分、糖类损失率分别为29.72%、18.55%、11.01%。营养成分利用性状和损失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都较大,从中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盖钧镒,钱虎君,吉东风等,豆乳和豆腐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利用的品种间差异,大豆科学,1999,16(3):199-205摘要:以全国261个大豆品字为材料,研究豆乳产量、品质、加工性状及籽粒营养成分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干豆乳产量与豆乳蛋白量、蛋白抽提率、脂肪抽提率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总糖含量、豆渣蛋白量、总糖量、豆渣蛋白损失率、脂肪损失率极显著负相关;干豆乳蛋白含量与籽粒蛋白含量、豆乳蛋白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干豆乳总糖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干豆乳脂肪含量与籽粒脂肪含量、豆乳脂肪量极显著正相关;干豆乳总糖含量与籽粒总糖含量、豆乳总糖量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蛋白含量极显著负相关;蛋白抽提率与脂肪抽提率极显著正相关。以上相关系数均较大,为70%~100%。——钱虎君,盖钧镒,喻德钥,大豆品种豆乳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的相关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2,18(5):1-4菜用大豆,又称毛豆,为一种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的蔬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注意食品的感官品质,其好坏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故市场上对毛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国主要处于亚热带、温带地区,具有丰富的大豆资源,但对于毛豆感官品质优劣仍缺乏明确的、系统的评价方法,国内目前适于出口毛豆的品种较少,所种植的品种主要为日本、台湾品种,异地引种,适应性差,限制了我国毛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10,12]。虽然毛豆的感官品质及其相关性状可以借助仪器和化学方法进行测定,但仪器和化学分析的结果不完全与人的感觉一致,更无法对其作出综合性评价,感官鉴定是品质评定中必须的环节[5,7,8]。为了拓宽种源,解决品种搭配和就地用种问题,本文将模糊数学理论与现代食品感官分析技术相结合,按此体系建立一套菜用大豆感官品质感官鉴定体系,对我国夏播菜用大豆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鉴定、筛选,以期为菜用大豆品种品质育种提供一定的基础材料。3.1感官品评主要依靠检查人员的判断能力,感官检查主要依靠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判断,但往往受到心理与生理以及其它因素的干扰影响。故检查人员判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影响其客观性[8]。本研究采用封闭三角形(检查判别自相矛盾程度)对检查员的判别能力进行考核,为能正确地鉴定毛豆感官品质提供一定的前提和基础。3.2在感官分析过程中,实验误差是难以消除的感官分析结果因人而异,对于同一样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甚至有截然相反的看法[2],为了检查分析结果能否客观地反映样品固有品质,有必要对主观偏差大小进行检测。本研究对每次评比名次的进行统计处理,检测主观偏差大小,确保评价人员对毛豆固有品质进行分析型检查,保证了鉴定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韩立德,邱家驯,盖钧镒,夏播菜用大豆感官品质鉴定的研究,大豆科学,2003,22(1):27-4145678——韩立德,盖钧镒,邱家驯,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评定菜用大豆感官品质,大豆科学,2002,21(4):274-277▼摘要摸索一套合理的烹煮方法及品尝方式,采用感官评定来评定菜用大豆的感官品质。参照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及市场上认定的品质特征,确立影响其品质的6项主要因子(粒色、粒荚外观、生食口感、熟食口味、熟食香味、生样可剥性)及各因子五等级(低劣、较差、一般、较好、优良)隶属标准,合理确定各个因子权重,运用模糊综合感官评判法评定菜用大豆品质。该方法应用于菜用大豆品质育种,证明简便有效。菜用大豆,俗称毛豆,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和药用价值的蔬菜食品,只有我国南方和少数几个国家有其食用习惯。国内外对毛豆育种工作始于1976年[17]。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AVRDC)、日本、韩国均曾制定适合于本地区菜用大豆的品质特征[8,17],国内也曾提出菜用大豆的品质特征[14],但对于菜用大豆品质鉴定仍无明确的鉴定方法。虽然感官品质及其相关性状可以借助仪器和化学方法进行精密测定,但并不能代替人的感觉,因而感官鉴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4,5,6]。鉴于分析型感官鉴定可以客观地反映蔬菜食品固有特性,而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关系对感官评定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可以得到可靠的结果。所以模糊综合评价在食品感官质量鉴定上广为应用[2,3]。本研究通过感官鉴定摸索实验,结合育种实践,探讨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菜用大豆感官品质鉴定方法。1.3.1评价样品的制备选取若干品种
本文标题:大豆地方种豆腐产量、品质及有关加工性状的相关(doc18)(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