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考《孟子两章》复习课件(整合)
《孟子》两章复习课孟子,名,字.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的品质。宋代朱熹把《孟子》和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轲子舆战国思想教育儒《大学》《中庸》《论语》性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6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1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5、人和6、域民7、固国8、威天下9、寡助之至10、亲戚畔之11、亲戚畔之代词,这(就是)护城河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委:放弃去:离开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巩固威慑到通“叛”,背叛他,指寡助之君一、解释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牒为械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凭借,靠以:把。用之:的之:代词,它之:到利:有利利:锐利课堂反馈练习: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亲戚畔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何陋之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动词:到、去宾语前置标志,无义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它,指代驴子123456久之,目似瞑语气助词,无义一词多义四、熟记重点句子的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好的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6、以天下之所顺,功亲戚之所畔。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那么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君主要么不战,战就必定胜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分论点天时不如地利——进攻地利不如人和——防御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战争中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者多助——顺之失道者寡助——畔之论证施行“仁政”(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兵器B寡助之至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D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C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解释划线字词,并翻译句子1、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2、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8、行拂(fú)乱其所为,9、所以动心忍(rèn)性,10、曾(zēng)益其所不能。11、人恒过,然后能改,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4、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8、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説举于版筑之间。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舜在田间被任用,傅説在为人筑墙时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1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2、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个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引用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家就会常常灭亡,这样之后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提出论点。《孟子》二章测试1.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B.必先/苦其/心志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D《孟子》二章测试2.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多助之至到了极点B.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C.所以动心忍性坚韧D.人则无法家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3.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C.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处。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CC
本文标题:中考《孟子两章》复习课件(整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8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