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85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材分析与处理思路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学习本章有助于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作用,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实施过程,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基本经验,树立学生改革开放的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打破原有直接讲解方式,用反向思维方式提出问题“不改革、不开放的后果”,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为体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智能,深化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教学中,我们还增加了将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进行简要对比、中国模式等内容。结合教学内容,我们在本章开设实践教学课,主题是:“昨天今天明天---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大家谈”,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家乡或国家某一方面的变化,还可以对未来进行展望;学生还可以分析改革开放出现的问题,最后由老师统一归纳引导。本章安排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为4课时,教学设计如下:理论讲解一、为什么中国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二、如何改革?三、如何开放?四、改革开放成就与经验实践教学情感能力课昨天今天明天2课时---改革开放30多年成就与未来展望兼谈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分析2教师面对的学生是90后,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对改革开放有相当的见闻和切身体会,本部分内容在中学也已经学习。但他们对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缺乏深刻认识,对改革开放存在的问题缺乏理性认识,教学中重点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经验以及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问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2.理解改革开放的内容、性质、评价标准和特点。3.理解改革、发展、稳定关系。4.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存在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改革开放意识、开拓创新精神、稳定、发展、改革相结合意识;对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建设性态度。教学重难点1.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原因、基本特点与作用。2.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教学手段传统或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外思考与实践1.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路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3.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4.请父母畅谈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变化和切身感受。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课前探究】布置学生课外观看改革开放相关纪录片或者政论片【导语】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词、关键词之一。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普遍认为,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让老百姓奔向富裕安康的幸福大道,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崛起于世界东方。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是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提问】想一想:七八十年代,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呢?如果不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呢?现在中国十几亿的人民,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不改革行吗?)改革,在我国古代称作“变法”,古代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治世不一道,便法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商鞅用这种观点批驳反对变法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七国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康有为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改变中国的命运。变还是不能变,维新派与保守派为此产生激烈争议。【案例】“祖宗之法”与“祖宗之地”一天,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问话”一开始,荣禄就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荣禄被驳斥得哑口无言。康有为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辨矣。”“今托于祖宗之法,固已诬祖宗矣。”(摘自《康有为全集》“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国人4民大学出版社2007。)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也不可避免的走上灭亡道路。康有为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有一定启示:任何社会制度必须促进社会向正面、进步方向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制度必须改革。时代在变,国情在变,社会制度也需要与时俱变。这只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简短缩影,历史为鉴,已反复验证:开放则兴,封闭则衰。我们这里所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组合词。按照字面的解释,“改革”是指改良和变革,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开放”与“封闭”相对,是指解除封锁,建立同外界的联系,让外面进来,里面出去。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改革开放”是指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让中国强大起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发展状况,决定中国不改革开放不行。1.国内情况: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和停滞状态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国家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国家经济处于缓慢的发展和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案例】“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城市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然而,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第897-898页)。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币”。“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虽个个心向往之却只能敬而远之。服装从颜色到样式,单调划一,蓝、黑、绿、灰,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主色调。(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农民“已经饿了十好几年啦!”农民的日子更加艰难,农村真苦,农民真穷。据原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5统计的数字: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1977年6月,万里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到任以后,所见所闻,使他大为震惊:“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农村问题特别严重,农民生活特别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样,门窗都是泥土坯(做)的,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06日)(摘自《周末报》2010年12月9日,作者:傅上伦、胡国华等。)沿海逃港潮新中国从1951年封锁了深圳边界。从1957年起,通过罗湖桥过境耕作的村民发现了两岸的差距,当地居民于是千方百计逃到香港。在随后的20年里,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第一次是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外逃了5000多人;第二次是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外逃19万人;第三次是1972年,外逃2万人;第四次是1979年,有7万多人伺机越境。最后外逃3万人。为什么要外逃呢?下面的事实可以说明: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不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人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达100倍,如此之悬殊,难怪人心向外了。逃港的民众用行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2.国际环境:中外经济科技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中国面临巨大压力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才能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教材p127上介绍了1978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案例】1978年中国与西方发展差距注:经历过70年代的老师可以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讲,更有说服力。文中案例作参考。1988年北京市民排队购买白菜80年代农民劳动6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西欧几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相当高,机械化程度高,丹麦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只有6%~7%,但生产的粮食、牛奶和猪肉,可以满足三个丹麦总人口的需要。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48.73%)美国三大产业比重为第一产业:1.8%左右(中国10%左右)第二产业:22%左右第三产业:76%左右。(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06日。)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一、全面深化改革(一)怎样改革开放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1.一纸契约签订,一个时代开始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1962年逃港群众1962年逃港群众7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始实行,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生活。2.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1978年,中央批准四个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分别赴西欧、东欧、日本和中国港澳地区访问。西欧经济代表团最为瞩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侦察兵”。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一个多月马不停蹄的考察,代表团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有了实感:“差距太大了,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⑼代表团的访问收获,对于邓小平决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访问期间,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我们欢迎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产业界同中国合作。”⑽“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我们是大有希望的。”⑾邓小平的谈话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下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⑿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经过认真讨论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3.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广东省委的吴南生1979年3月给广东省委汇报工作时说,现在老百姓的
本文标题:85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2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