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赏
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赏[27P]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共党史出版社推出《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一书。《画典》精选了现、当代美术史上100多位美术大家和新锐的220多幅油画、国画、版画等作品。画作反映的是90多年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社会风貌,以此为主线,配以简明易懂的“美术点评”和“党史解读”,以画带史,贯穿起9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翻开这本书,就像展开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让读者重返历史现场。何红舟、黄发祥:《起航——中共一大会议》。油画《启航》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张国焘、李达等13位一大代表正在登船。在画面中,毛泽东处于构图的中心,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这种安排和描绘使他成为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力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去安源》是以1921年秋毛泽东到安源组织工人运动为表现题材的油画。该画曾被称为“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文革”期间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和样板戏一样的地位。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不含转载),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画面描绘了器宇轩昂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他身着蓝色长衫,左手握拳,右手持一把雨伞,正在崎岖的山路中阔步前行,背后是连绵的山脉和滚滚白云。毛泽东的形象居于整幅画面构图的中心,坚毅的面庞和姿态又与被山风吹起的衣褶和崎岖难行的山路相交融,背景的连绵山脉和滚滚白云更衬托了青年毛泽东形象的英伟。罗工柳的油画《前仆后继》是一件经典历史作品,画作表现了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大批革命党人被杀害,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一代又一代革命人士不畏艰难,前仆后继的悲壮场面。画作采用了黑白对比的简约语言来表现,色彩沉稳厚重,笔触凝练有力,强烈叩击观众的心灵。油画《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是罗工柳的艺术创作和探索过程之中极为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描绘了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形象,身着深色红军军服,头戴军帽,一颗红色五角星极为醒目;坐于一小山丘的山石之上,右手扶膝,左手持烟,目视前方。在其左侧的山石之上还放置书籍和纸稿,显示出他正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思考和探索崭新的理论。通观画面,毛泽东的形象居于画面的核心,也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的空间,形象显得极为伟岸,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从远处的青山可以看出,此时正是万物萌发的初春时节,而这也象征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春天已经到来。莫朴的《南昌起义》藏于军事博物馆。作品中起义的五位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相对集中地出现在画面的主要部位,尤其是周恩来的画面空间位置,被处理在画面宽度的黄金分割位置上。作品选择的画面瞬间是起义官兵在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的带领下群情激昂、高呼口号、红旗挥舞、枪支高举的一刻,画面总体呈现动荡感,气氛异常热烈。董希文的油画《红军过草地》,以大面积的黑蓝、普蓝和小面积的橘黄色的对比,浓重地渲染了长征路上严酷的物质环境和红军战士坚毅乐观的精神。傅抱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幅《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取自毛泽东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在表现中加入了更多的中国画的元素,山峦更为苍翠和富有质感,只是在山峰之巅隐现出红军的旗帜,与远处天际的朝霞交相辉,尽情地赞美了红军的伟大。高泉:《北上》。油画《北上》反映的是红二、四方面军指战员告别甘孜群众,继续北上,向陕甘苏区进发的场景。画面主线是长长的行军队伍呈“S”形延伸至画面深处,近处军民依依惜别,一位老乡握着红军的胳膊不忍离去,后面墙上的“北上抗日”口号赫然醒目。画面远处乌云密布,给人压抑感,与近处鲜亮明快的笔调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红军将要担负艰巨的抗日使命。作品寓意深刻,历史感较强。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是一幅表现抗战的经典之作。画作抓取烈士跳崖之前横眉冷对日伪军的场面。五位壮士呈金字塔式构图,具有纪念碑般的效果,坚实而不可撼动,五个人动作神态各异,或回头怒视,或大义凛然,有的战士紧握双拳,表现出依然想消灭敌寇的愿望。作品中人物描绘惟妙惟肖,具有较强的体积感,整体色调偏冷,演奏出为中华民族献身的壮丽篇章。罗工柳:《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整风报告》。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深刻地批判了主观主义的恶劣作风,罗工柳的这幅画作真实再现了这一会议场景。画面采用水平线构图,通过与会人员的视线将毛泽东带到画面中心位置,突出了领袖形象,显得十分生动、真实。画面色彩处理层次较为单调,油画的笔触肌理也不明显,反映了当时油画的风格。石鲁的《转战陕北》一反画领袖形象的固有范式,将毛泽东置身于黄土高坡,成为大山大水中的点景。作者大胆取舍,通过对西北山川的描绘,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一方面突出了领袖形象,另一方面又把观众带到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之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让人感到山谷间似乎隐藏着千军万马,构思巧妙,匠心独运。黄胄的《爹去打老蒋》描绘了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参军即将分别的场景。画面左侧是一位年轻的妇女和两个孩子,怀抱的孩子用手指着旁边正要跨上战马的父亲,父亲则满是关爱地回头望着孩子和妻子。画中的战马矫健、有力,战马后侧蹲坐着的狗悠闲地吐着舌头,望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画中四个人物、两只动物,都极为真实、生动,没有丝毫的造作和虚夸,能让人真切地体味到这个家庭的朴实和纯真。这幅作品被选入第一届全国美览,受到美术界的好评,更得到徐悲鸿先生的称赞,由此也成了黄胄的成名之作。冯法祀:《控诉会》。1950年,冯法祀赴京郊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创作了大幅油画《控诉会》。画作的题材、人物来自生活,作品人物众多,构图饱满而不拥塞,色彩沉稳而响亮。画面以控诉的农民人群构成的大面积灰色,插入画面中心青年农民土黄色的背影及白色头巾,与红色棉袄的青年妇女相映,使作品在压抑中透出一股新的时代气息,表现出解放了的农民迸发的新的精神风貌。《控诉会》的中心人物——“老人”站在桌子上控诉,神情激愤;几位农民怕他在桌上站不稳,急忙上前扶着他的腿。这样的细节,没有亲身经历此情此景的人是构想不出的。《控诉会》是新中国油画家在建国初期尝试创作主题性作品及大场面构图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彦涵的《百万雄师过长江》是新中国成立后,彦涵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的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套色版画。作品刻画了人民解放军乘坐船只横渡长江的场景,近处满载解放军战士的船只与远方的一面面风帆连成一片,水面上浪花汹涌,暗示着激烈的战斗仍然在进行。在炮火的映照之下,风帆与红旗相映生辉,与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成名作,创作于1953年,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画面气势宏大,喜气洋洋,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神采奕奕,气度不凡。作品采用严谨的写实笔法,真实再现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又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拉大了蓝天与红灯笼、红地毯之间的色彩对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作品中,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融入了中国的审美元素。由于时代变迁,《开国大典》曾两度被修改。1955年,画中高岗因“高饶反党集团”事件被删除,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1968年“文革”发生后,画中的刘少奇被刮去,原作第二排的董必武补到空缺的刘少奇的位置。1970年,江青曾指示删掉林伯渠,因画家重病在身而未修改。《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成名作,创作于1953年,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画面气势宏大,喜气洋洋,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神采奕奕,气度不凡。作品采用严谨的写实笔法,真实再现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又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拉大了蓝天与红灯笼、红地毯之间的色彩对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作品中,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融入了中国的审美元素。由于时代变迁,《开国大典》曾两度被修改。1955年,画中高岗因“高饶反党集团”事件被删除,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1968年“文革”发生后,画中的刘少奇被刮去,原作第二排的董必武补到空缺的刘少奇的位置。1970年,江青曾指示删掉林伯渠,因画家重病在身而未修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著名画家蒋兆和为新中国诞生创作的庆生之作,创作于1949年。画面中人物着工农服装,高举红旗,目光坚毅,动作有力;背景欢呼的人物作虚化处理,突出了主体形象。画面中两位工农代表了千千万万受苦的中国人民,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代表了新中国的活力,画面主题明确,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与对新生活的向往。在创作手法上,画家采用的传统的用笔方法,使色墨和素描体面关系得到完美的结合,有力地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力。《跨过鸭绿江》是侯一民创作的描绘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历史油画。画面中朝鲜的土地已经满目疮痍,朝鲜人民欣喜地迎接志愿军的队伍。白雪皑皑中,志愿军队伍从前方呈“之”字形蜿蜒至连接中朝边境的大桥,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队伍前方,手持武器的志愿军战士整齐划一地走向抗击敌人的战场,画面左侧负伤的人民偎依在一起,欢迎为朝鲜人民战斗的志愿军朋友。作品横向构图,视野开阔,大气磅礴,色调低沉,以夜色比喻朝鲜人民的境况,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突出志愿军所担当的历史使命。靳尚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双手摊开,站在万隆会议的演讲台上慷慨陈词,他身着深色中山装,大方、朴素,表情和蔼而自信,这就是勒尚谊的油画《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成功地塑造出一位睿智的大国领导人的形象。作品接近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动作、表情、光线,成功地运用肖像画的技法处理历史题材。靳尚谊:《我们的友谊遍天下》。《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描绘了毛泽东会见国外友人的情景。画面中的毛泽东在中央,与远道而来的非洲兄弟双手紧握,旁边的亚、非、拉等洲的朋友围绕在他的周围,满怀敬仰之情。毛泽东身穿中山装,沉着而大方,体现了国家的自信与好客。他双手紧握黑人弟兄的手,眼神慈爱,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各国的朋友身着其国家礼服,庄重而不失亲切。作品造型简洁,单线平涂,体现了当时油画民族化的风格尝试。作品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与第三世界兄弟国家建立的友情。赵志田的《大庆工人无冬天》描绘的是大庆工人在漫天飞雪中钻井的场面。画面中雪花纷飞,石油工人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与恶劣的天气顽强地斗争。左边铁人王进喜固定住钻井台,右边的工人展开双臂,用力旋转操作钻井机器,旁边的工友全神贯注地盯着画面中间工作的工人。画面主要采用横向式构图,后面高耸的标语、前面的设备、中间的钻井和忙碌的工人,使得画面富有秩序感。在风雪中,石油工人如雕塑一般,给观者深刻印象。冯远的《领袖·父亲·设计师·儿子》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肖像画。他满头银发,面容严肃但也显现出了老人的憔悴,上穿白色短袖衬衣,下着黑色长裤,脚穿白色袜子和黑色布鞋,水墨语言也十分朴素,但却恰到好处地将主人翁集领袖与设计师、父亲与儿子几种不同身份汇集一身。让人感到极为朴实和亲切,可以说,这看似普通的形象却又极不普通,在平淡中见高明。丁一林:《科学的春天》。油画《科学的春天》表现的是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的历史。画面选取了参加这次大会的科技工作者们激情昂扬地步出会场的场景。科技工作者们身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蓝、灰色中山装,3月春天的阳光映照在每一个人的面庞之上,并与他们幸福的笑容一起绽放。画面构图饱满,气势袭人,表现出了改革开放给科技工作者们带来的乐观开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既是科学的春天,也是祖国的春天。丁一林:《科学的春天》。油画《科学的春天
本文标题: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7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