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定风波》学生学习演示文稿
千古风流苏东坡简介苏轼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幼时即极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与弟苏辙一起随父进京,次年兄弟二人都中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是苏轼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的政治打击,但是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面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形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峨嵋共比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情理与趣理同在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婉约与豪放并重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苏轼手迹•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与磨难。足迹所履近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惠州——儋州等。•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曾有人这样评价他•东方龙吟:•如果把中国文学历史比作长江,那么苏东坡就是三峡大坝,无论他的上方有多少流水,在这里汇集成一体,无论下方有多少湖泊,都受到东坡的遗惠。•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摘自《苏东坡突围》的一段话•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摘自《苏东坡突围》的一段话•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首众,整个民族在丢人。摘自《苏东坡突围》的一段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定风波》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竹杖芒鞋轻胜马“曲笔”写“胸臆”有什么好处?•途中遇雨,借题发挥,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把沉挚深永的人生哲理寄寓生活常事,起笔随意,结句高妙,引人深思,大大增强了词的韵味。•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踱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春风吹拂。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畏惧了!•这首词作者通过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狂最能体现全词主旨的是那个字?词的上下片分别从什么角度体现这一主旨?上片描写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左手黄犬,右驾苍鹰,好一副雄姿!下片由实而虚,写词人胸怀之“狂”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一个“会”字道出作者抗击西夏和辽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几多骄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歌曲:沧海一声笑
本文标题:《定风波》学生学习演示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8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