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说明文阅读—品味说明语言,拓展开放创新·新课标│中考示例中考示例例1[2010·北京]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街头雕塑①在城市里,人们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街头雕塑。街头雕塑,指的是在道路两侧或交叉口等位置布设的雕塑。它主要供在道路上活动的用路者观赏。·新课标│中考示例②街头雕塑一般分为纪念性、主题性和装饰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一般是以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为主题,它布设在特定地点,再现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显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精神。例如,在都江堰市布设的李冰雕塑,就是为了纪念他在设计都江堰工程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主题性雕塑是对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它必须与这些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点明并升华主题。例如,在甘肃敦煌县城有一座“反弹琵琶”雕塑,它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显示了该城市因拥有莫高窟这一名胜而闻名于世的特色。装饰性雕塑主要用来装饰街道环境,表现的内容比较广泛,体积也因环境不同而有大有小。·新课标│中考示例③在现代城市中,布设街头雕塑,重要的是要考虑不同交通特性的道路以及交通环境的视觉特性。快速道路或交通主干道,主要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行人相对较少,同时路旁地带位置也不宽。在这种条件下,路边的雕塑再精美,用路者一闪而过,很难获得多少印象。如果在沿途的适当位置布设造型简单、体积较大的雕塑,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生活性道路是以低速交通方式的视觉特性为主,用路者是在低速通过或停下来的情况下,品赏雕塑。在这种条件下,行人对街头雕塑的要求就不同于前者。如果不考虑上述因素,街头雕塑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新课标│中考示例④街头雕塑这一公共性景观能够使城市更具亲和力,它既美化了交通环境,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城市道路空间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用路者一闪而过”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思路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考生要善于比较加点词删除前后,句意有什么不同。围绕此,说出两点不可删除的理由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删去“用路者一闪而过”,就不知道是谁“很难获得多少印象”;用路者“很难获得多少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了。·新课标│中考示例2.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街头雕塑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材料一大连街头,有一座“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雕塑。1932年,中国首次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大连人刘长春代表中国参赛。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他在短跑预赛起跑时的瞬间,人物形象动感十足。材料二王府井大街是一条富有北京特色、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街头有一座人力车夫拉洋车的雕塑。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一位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他身穿布衫,手扶车把,身体侧倾,注视前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新课标│中考示例[思路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阅读材料及拓展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时,先要读懂文章第二段,找出关键词语。对于第一个问题,可通过对所提供材料与文章第二段的比较分析,辨同求异,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完善,并用完整而有条理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一”属于纪念性雕塑。刘长春是大连人,是第一位参加第10届奥运会的中国人。这座雕塑安放在刘长春的家乡大连这一特定地点,再现了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景,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纪念性雕塑的特征。“材料二”属于主题性雕塑。王府井大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有着浓郁的北京特色,“拉洋车”是老北京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在王府井大街上布设这座雕塑,凸显了老北京风土人情这一主题,具有主题性雕塑的特征。·新课标│中考示例例2[2011·成都]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城市绿墙宋淑运①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迈出国门,浏览包括某些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城市,哪里都看不到像中国一样的围墙。在国外,一些城市所谓的“围墙”更多的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新课标│中考示例②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墙”。在巴西,绿色围墙是用空心砖砌成的,砖上附有树胶和肥料,再种上草籽,小草便从里面长出来,绿满墙面。这种植物墙,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巴西利亚是1960年才建立起来的新首都,几乎毫无历史价值可言,1987年却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这除了构思奇巧的三权广场、布局新颖的城市风格外,还因为该城突出绿化,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成了现代化新城的典范。·新课标│中考示例③澳大利亚1927年建都堪培拉时,明确规定公私建筑都不许构筑非植物墙。今日堪培拉除了总理府保留一道围墙外,整座城市不见第二道围墙。机关团体为了掩蔽办公场所,便以参天的合欢树、桉树等筑起一道道绿色围墙。各国使馆都引进本国特有花木,精心编织绿色篱墙,让路人感觉如在游览各国植物园。·新课标│中考示例④走进新加坡,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根本找不到围墙样的建筑。这个641平方千米的袖珍国家,300万国民就生活在大大小小的花园中。新加坡法律规定,有花园的住宅不允许筑围墙,让花木供路人欣赏,可予减缴房地产税;住宅楼须距马路15米以上,绿地应占65%,建筑面积占35%。为此,新加坡人只建绿篱不建围墙,从1971年开始大种其树,大铺草坪,连天桥、候车棚、电线杆都攀上藤蔓,使城市环抱在绿色之中。·新课标│中考示例⑤非洲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因人口爆满,1979年决定迁都到内陆的阿布贾,迁都伊始,政府就颁布取缔围墙令。今日的阿布贾砖石围墙绝迹,绿树成阴,视野开阔,到处是万紫千红的花草、树墙、藤萝墙。⑥中国筑围墙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围墙更在于它安全、分界的功能。今天,面对开放的世界,我们只有冲破围墙重地,以绿墙代替砖墙,才能与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主流趋势相符合。(节选自《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有删改)·新课标│中考示例1.文章第④段“新加坡人只建绿篱不建围墙”一句中的“只”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时,可以先解释加点词,然后再指出其在句中的表意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起限制范围的作用,在句中强调了新加坡人对城市环境绿化已达成共识。·新课标│中考示例2.你认为这给我们城市绿化建设最有借鉴意义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拓展开放创新的能力。解答时先从原文中找答案,然后再结合自己积累的相关的常识,去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一:城市绿化建设应该纳入政府行为的范畴。示例二:只有让普通大众都具有了城市绿化的意识,才可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绿化。示例三:只有从环保的角度思考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示例四:建筑城市绿墙是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新课标│答题指导答题指导考点一:品味说明语言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答题技巧: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模式:加点词在句中表示……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新课标│答题指导题型2: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答题技巧:(1)表明态度(删还是不删)。(2)解释词语的含义。(3)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4)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显得太绝对),不符合实际。(5)××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题型3:加点词能否换成另外一个,为什么?或某两个或多个加点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答题技巧:(1)表明态度:不可以;(2)指出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指出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指出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或颠倒后与前文逻辑顺序不相符合。·新课标│答题指导题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答题技巧:可找表程度的修饰词、代词(“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数字等。答题模式:该词在句中表示……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题型5:“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答题技巧:一般指的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或几句话,有时可能是某句话的一部分。·新课标│答题指导考点二:拓展开放创新题型1:链接一则材料或几则材料,探究结果。答题技巧:(1)读清题,把握题干中关键词或短语,理解题意;(2)析材料,明确材料和文章的关系,把握材料的个性共性,抓筛选点、提炼点;(3)看原文把握文章内容主旨;(4)精表述,结合原文和材料的内容、中心写出探究结果。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洁、明了。题型2:提出解决被说明问题的办法。答题技巧:(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说明文中,一般都会对所说明的对象或事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会更为准确、快捷。(3)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常识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科学性。·新课标│答题指导题型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的想像。答题技巧:(1)联系选文,结合一定的生活经验,合理表达。(2)推断要合乎科学,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题型4:就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拟写警示标语、广告语等。答题技巧:(1)把握警示标语、广告语等的特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简明性和感染力;(2)在内容上,要能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迎合时代特点。·新课标
本文标题:2012版中考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课件(含2011中考真题)第24课时说明文阅读品味说明语言拓展开放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0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