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析《三国演义》曹操的形象(摘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罗贯中就借用许邵的话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通过从政治﹑军事﹑处世﹑用人,等多个层面出色的塑造了曹操的形象。(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能臣奸雄《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塑造了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其中以曹操人物形象最为突出,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在一起,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让人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英雄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在曹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统治者的全部特点:坦率真诚而又虚伪狡诈,笼络人心而又忌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嗜杀成性而又悲天悯人。凡此种种构成曹操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曹操这些复杂﹑多重的人性特征,本文拟对其性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奸”与“能”进行粗浅分析。一曹操的“奸”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曹操的“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1)政治方面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世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典型表现。《三国演义》第十四回,献帝受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发现洛阳“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都是篙草。”①献帝进退两难,曹操谋士荀彧献计:“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示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入将失我而为之矣。”②曹操从其计,将献帝接入许昌,汉献帝有了安身之地,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阴谋,以中央名义打击地方诸侯军阀,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曹操由当初的隐蔽转向放肆。《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许田打围”便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许田打猎的过程中,曹操用天子的宝雕弓、金魮箭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魮箭,误以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天子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不将宝雕弓送还天子,竟自悬在身边。③更为甚者,曹操发觉了先帝的衣带诏后,大开杀戒,将董承五人并其全家上下七百余人斩首,至此仍怒气未消带剑入宫,将已有五月生孕的董妃杀死于汉献帝面前,至此,曹操的奸诈及野心表露无遗。(2)军事层面权术毒辣滥杀无辜在《三国演义》第十七回中,曹操征讨袁术,曹军人数众多,每天消耗的粮食很大,接济不上,粮食将尽,粮官王郈入禀曹操:“兵多粮少,该当如何。”曹操说:“可将小斛散之,权救一时之急。”郈曰:“士兵倘怨,如何。”曹操说:“吾自有策。”郈依命,用小斗散之,兵士都说曹操欺人,曹操把王郈叫到帐前:“吾欲借汝人头以示众耳.”还未等王郈申辩,粮官的头被挂在高杆上,化解了军士的的怨气,稳定了军心。这一事件的描述就把曹操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滥杀无辜的奸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3)用人层面借刀杀人借刀杀人是曹操杀贤士的重要手段,其中,以杀许攸和祢衡最为典型,展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在《三国演义》三十三回中,冀州城被曹操大军攻破,许攸在众人面前直呼曹操:“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如此门?”操大笑,④这里我认为曹操对许攸已经有了杀其之心,但曹操不愿留下杀“杀功臣”的话柄,果不其然,最后他用了借刀杀人之计,以武将出身的许诸杀了许攸,可见曹操在对待功臣方面是多么的心狠手辣,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中有名的“裸衣骂曹”的故事中,祢衡是一个耿直而又有正义感的人,他当面指责曹操,对曹操进行了最无情的揭露与最无情的鞭笞,曹操是很生气的,但表面并没有带出来,他采取了“借刀杀人”的手段,将祢衡送给刘表,刘表没杀祢衡,把祢衡转送给了江夏的黄祖,最终祢衡因辱骂黄祖而被杀,这下曹操高兴了,因为他实现他的“借刀杀人”计划,曹操爱才,识才但又嫉贤妒能,用借刀杀人之计杀了许攸和祢衡,反映了曹操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一面。(4)处世层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的处世之道,曹操因行刺董卓未遂而出逃,与陈宫投宿到父亲好朋友吕伯奢家。吕伯奢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曹操是个多疑之人,此时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曹操以为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当搜到厨下有一猪时,方知是误杀,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可巧遇沽酒而回的吕伯奢,曹操称其不备,“挥剑砍伯于驴下”。陈宫责骂曹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说出了他的处事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一语点破了这个千古“奸雄”的真面目,而对曹操这句话最好注释的例子,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这样写:曹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吾凡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响而起,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⑤这一则则故事,蕴意深刻,把曹操那副奸相刻画得入木三分。曹操的“奸”在政治上、军事上、用人上、处世上,军事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具戏剧性的是,曹操的“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操的“能”。正如鲁迅所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写了曹操的能。罗贯中将“奸绝”曹操刻画得入木三分的同时,也将曹操“治世能臣”的这一面展现在人面眼前。三曹操的“能”(1)政治能人果断英勇以身赴国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董卓进京独揽朝纲,欺主弄权,祸害京城百姓,文武百官处境狼狈,就在满堂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文武百官“尽皆碰面而哭之际,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此时曹操仍是一名骁骑校尉,他知道哭于事无益,于事无补,于是他便采取行动,决定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不由人不赞叹他的有勇有谋,在董卓午睡时曹操抽出宝刀正要行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忙回身,于是曹操拿刀跪下:“我有宝刀一口,想献给恩相。”这才得以脱身,并“借马”出相府,其灵活机智,恐非常人之所及。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虽然结果失败了,但可以反映出曹操为国捐躯,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尤其可贵的是,曹操潜逃回到故里,发矫诏,招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三国演义》在写会盟讨董那几节,写得有声有色,其阵容声势相当壮观,令人不得不赞赏的是,这次讨董行动有曹操发起,但他却真心实意推选袁绍出来当盟主,到处联络各方诸侯,任何事都亲力亲为,自己呼前跑后,甘愿充当联络员的角色,积极促进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运动的发展,可见当时曹操在政治上的魄力,也反映出曹操是带着一腔热血讨伐董卓的,但是各路诸侯各怀异心,才坐失董卓逃出洛阳战机,曹操单独带着五千人马,在(成皋)河南荥阳兵败,这时曹操才得出了“竖子不足以谋”的结论。曹操写过一首《蒿里行》,简要概括了讨董联军四分五裂,争权夺利的事实。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已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⑥我认为就是此次讨董运动,曹操清楚的认识到各路诸侯的异心。也是曹操既想做一位治世能臣又被后人称之为乱世奸雄转变的起点。(2)军事能人1.军纪严明怜悯百姓曹操作为征战四方的政治军事人物,其人性的体现与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身上总有一种雄浑的人情味,在《三国演义》三十三回中,曹操追击袁谭至南皮,河水冰冻粮船不能行动,曹操令本地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曹操愤怒想抓住他们杀掉,百姓听说后,纷纷回军营报到,曹操说:“如果不杀你们,那么我下达的命令就不畅行,如果杀你们,我有不忍心,你们快到山中隐藏起来吧,不要让我的士兵抓住你们,百姓听后都感激离开。2.深谋多智指挥若定曹操濮阳擒吕布,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无不体现出过人的智慧,在削弱若干群雄战役中,曹操总是深谋远虑,指挥若定,先拉谁先打谁,再拉谁打谁,最后消灭谁,都从实际出发,谋划清清楚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最终使大大小小的对手一一倒台,最终称雄北方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3.以身作则守法律己曹操以身作则,割发代首这一事例最为典型,在《三国演义》曹操攻打宛城张绣时,制定法令禁止军马践踏麦田,由于曹操的马被麦田的鸟所惊,践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犯法便要自刎,众人相劝,郭嘉以春秋义法劝之,曹操以发代首,虽说这是曹操的权术,但可以看出曹操率先守法,严于律己的风范。(3)用人能人求贤若渴唯才是举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任用,曹操的人才中,从老兵中提拔了于禁,乐进,典韦等武将,从地方投降上来的有张辽、徐晃、张郃、陈琳、贾诩;从地方豪强任用李典、李通、许诸;从东汉朝廷中提拔荀攸、荀彧、王朗;从普通人才中起用郭嘉、刘晔等。看看《三国演义》中对待许攸的一段描写:“时操放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跌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竟能如此,其识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曹操能够凝聚人才,在他的诗歌里就有具体体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⑦表明了曹操为实现政治抱负,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主张。(4)处世能人胸襟开阔不计前嫌在《三国演义》中,若论坦率真诚、胸襟开阔、不计前嫌,曹操首屈一指,白门楼吕布陨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张辽辱骂曹操,曹操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备,关羽的劝谏,马上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可见曹操胸襟开阔,曹操坦率真诚的性格在对关羽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关羽降汉不降曹,“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待关公。”⑧关羽髯长,曹操就以纱锦作蘘,与关公护髯,看到关羽马瘦,又将赤兔马送给他;关羽知刘备下落挂印封金而去,曹操赠与路资锦袍,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不加深究。陈琳写的那篇“讨曹檄文”(不仅骂了曹操,连曹操的父亲曹嵩和祖父曹腾都骂了,而且尽数曹操之恶)。袁绍灭亡陈琳被俘,曹操不计前嫌,任命他为司空祭酒,同样在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多人与绍暗通书信。”操遂命人尽焚之,更不再问。这些事例足见曹操的胸怀与气度,体现曹操的不计前嫌。上诉曹操政治方面、军事方面、用人方面、处世方面的所作所为,以一个治世能臣的形象展示在人们眼前,英雄本色不容诋毁。结语总之,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在我国古典小说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他是一位“大奸大能“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给我们描绘了曹操这个特定环境下,有着特定性格的人物形象,由于拥刘反曹思想导致他在描写曹操时,一方面大肆宣扬曹操的雄才伟略,又时时刻刻刻画曹操的阴险狡诈,这恰好写出了曹操各个侧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丰满生动、真实可信的不朽的艺术形象。参考文献;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文标题:曹操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5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