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龙源期刊网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作者:潘文杰来源:《青苹果·高二版》2016年第05期在学习中,对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很多学生一知半解。下文拟从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内涵和评价三个方面作简要介绍,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天人感应思想是我国一种很古老的思想,起源很早,《诗经》《尚书》《周易》等古籍中都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天人感应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管仲、孔子、墨子、邹衍以及范蠡的哲学思想中,其中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影响甚巨。到了汉代,随着天文、历法等的发展,天人感应成了人们宇宙观的基本概念,秦汉之际的天人感应观念成为时代的共识,人们运用天文气象来解释和指导社会生活。汉朝初年,《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角度,为汉代思想家进一步发展天人感应思想提供了实证依据。《淮南子》对于天人相类的表述则更加明确,也更加系统,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内在的有机联系,此书代表了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但是,《黄帝内经》与《淮南子》只是停留在对天人感应学说的一个部分———天人相副的论述上,没有真正涉及天与人相感应的问题。综上所述,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董仲舒作为我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博采众长,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天人感应系统,最终将天人感应思想推向了成熟形态。二、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内涵董仲舒所谓“天人感应”,主要有如下双重含义:一种含义是:君主作为天子,是上天之子,承接天的旨意,代表上天统治和管理人间事务。所谓“德体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此,天人感应实为“天子”与“天”的感应。另一种含义是:因为上天不会说话,所以上天的意志主要通过“祥瑞”或“灾异”的现象显现,这就是天人感应的表现形式。如果君主政治清明、社会太平,上天就会降下嘉禾、醴泉、甘露、麒麟、白鹿等祥瑞之物以资表扬,所谓“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如果君主大逆不道,不行德政,上天则会震怒,降下各种灾异,如水旱灾、火灾、地震、日蚀,等等,以示对君主的警告和惩罚,所谓“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由龙源期刊网此可见,董仲舒所讲的天,一方面具有自然特征,指日月星辰四时风雨等自然现象,另一方面也是有意识的,能够监督人类的行为,降下灾异或祥瑞。三、辩证地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在20世纪受到许多人的批判,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反面人物,是错误的也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糟粕。但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中也含有不少合理的成分,特别是把董仲舒放到其生活的时代环境中考察,积极意义则更大。首先,它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当时分封诸王和匈奴势力强大,导致君权受到冲击,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在天人感应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论。“君权神授”论为君主披上神圣外衣,使汉家皇帝取得独尊的地位,维护了封建君权的唯一性与至上性,充分肯定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次,天人感应思想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作用。一方面,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从“天—君—民”的互动关系来看,君主虽受命于天,但天却不是为君主个人而立王,而是为天下百姓而立王。因此,统治者不能完全忽视人民的呼声。另一方面,又以灾异谴告说约束君权的过度膨胀,对于完善封建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限制压迫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说明了董仲舒对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清醒认识,也体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状况的关注。再者,董仲舒的天人学说使大一统的观念真正确立起来,在民族心理的深层建构了中国文化。大一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生动体现。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就其文化视野而言,是将天地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将个人、家庭、国家看作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这本身已经属于大一统的范畴,是用大一统的眼光和方式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经过他的理论建构和汉武帝的政治实践,大一统观念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意识,从而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延续,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补充几个新观点:1.“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它不但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命题和理论基础。——姚君喜《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美学意义》2.董仲舒虽消减了先秦儒家的原始民主精神、人道意识,但转换角度看,却可以认为这无害于将人的地位提高到与宇宙天地相并,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的挺立起人本精神,用天的仁义推之于民,是发扬了孔子“仁者爱人”的伟大命题。龙源期刊网——邓乔彬《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对文学的积极影响》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是理论形式,实质内容却是针对现实的。屈民而伸君,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权;屈君而伸天,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在汉代还是有一定的真理性,才会被当时的许多人认为是真理的。——周桂钿《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真理性》4.孔子生于乱世,朱子生于末世,只有董子生于盛世。孔子、董仲舒、朱熹在中华文明史中并列为大圣人,大约一千年出一个这样的大圣人。董仲舒哲学是西汉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求善的政治哲学,奠定了中华民族魂。——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题目:1.据《元史》记载,至元六年(1269年)腊月,元大都发生了一起大雾霾,“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元帝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A.“制天命而用之”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敬天法祖【答案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天人感应”学说既神化了皇权,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制约作用。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解析】B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题中的话题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对天、君、民的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龙源期刊网《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答案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的是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怎么达到贫富有度,B、C、D三项都是在强调怎么达到这个度,扩大了材料的信息。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意。4.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解析】C提取题干的信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和“天命攸(所)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为基础,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故C项符合题意。
本文标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7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