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鲁迅《鸭的喜剧》解析课件
鸭的喜剧鲁迅•主要人物•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我仲密夫人仲密君《鸭的喜剧》写作背景和风格•《鸭的喜剧》的写作时间是在1922年的10月,是《呐喊》里最后一篇。就写作风格而言,这篇小说和《故乡》、《社戏》、《兔和猫》三篇是《呐喊》里的几个“杂音”,构成了与《狂人日记》为代表的《呐喊》整体风格(沉痛与激越)相抗衡的另一种“声音”,而且是《呐喊》对于悲凉的呐喊的一种调剂与补充,是更富人性的鲁迅的另一面。•《鸭》的风格是:隽永的温情。这开启了后来的《野草》与《朝华夕拾》叙事脉络与抒情气质,从而成为鲁迅从一个摇旗呐喊的“斗士”、一个“从天空飞过的普罗米修斯(神)”下降为“一个贴地地飞的人”,是鲁迅之为鲁迅的更深在的原因。相关人物介绍•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爱罗先珂出身于农人家庭,幼时因患麻疹而失明,后在莫斯科盲童学校读书,在那里他受到粗暴的对待。李鸿章出访俄国时参观盲校,还和他交谈过,小爱罗先珂把教师灌输给他的有关东方黄种人的知识去对照李鸿章,却发现不是一回事。后来,凭借自己的勤奋和音乐天赋,爱罗先珂靠弹唱积攒了一些钱,在国际世界语协会的协助下,转赴伦敦皇家盲人师范学校学习。1914年,爱罗先珂前往日本,后被逐出,流浪于泰国、缅甸、印度。•1919年,他被英国殖民当局视为“革命党”和“德国间谍”,先是被拘禁,后又被驱逐,他只好又辗转去了日本,并在大学旁听时结识了当时日本社会主义组织的“晓明社”,后又参加了1920年成立的日本社会主义同盟,这个组织是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山川均等和无政府主义者大杉荣等发起的,后被强迫解散,爱罗先珂此前曾参加了“五一”游行,又于1923年因“宣传危险思想”罪被日本政府所驱逐。•当时爱罗先珂想回国去盲校当音乐教师,可他从海参崴抵赤塔时,却被拒绝入境,那时新生的苏联被称为“饿乡”,除了共产党和外交专使之外,其他人一概不准入境。于是,爱罗先珂只好转往了中国。1923年10月7日,爱罗先珂抵达上海,此后他为生活所迫,曾在日本人的按摩院打工。当时一些日本的世界语者和旅日的中国友人写信嘱托国内的世界语者和友人设法照顾他。•爱罗先珂受到了上海世界语协会胡愈之、吴克刚等人的热情帮助,胡愈之等还慨然于这位盲诗人流离失所的命运,以为他是“世界的人,是人类的人,现在却只有国、省、畛域,——没有‘世界’。只有党人、教徒,——没有‘人类’”。爱罗先珂很快在中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遇到了一批知音。•爱罗先珂也是作家,他是以日文和世界语来创作的。鲁迅此前已经非常关注他,并且翻译了一些他的作品,这是因为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就青睐于俄罗斯和东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而爱罗先珂的作品和俄罗斯著名的作家普希金、别林斯基、果戈里等的作品一样,反映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的特点:惊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美好灵魂和种种美德的发现,等等,从中都可以表露俄罗斯民族理想主义的光辉和现实主义的特质。内容介绍•爱罗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觉得十分无聊,寂寞,便托人买了一些蝌蚪儿,待它们长大后就可以听到交响曲般的“蛙鸣声”。当他从孩子口中得知“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然而,他又买了四只“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的小鸭。小鸭固然可爱,但它们在游泳的时喉,“吃掉”了河中爱罗先珂的蝌蚪。使他梦寐以求的“蛙鸣交响曲”就这样破灭。事后,他带着遗憾离开了“沙漠”般的北京。主题•《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京有过一段交往为素材,作品结构简单明了,但内容丰富深广。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那是一种趋势博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的世界,但这世界并非是尽如人意的。•作者通过鸭的喜剧——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本篇在写作上有散文化特色,情节性不强,但语言朴实、亲切、雅致、别有一番韵味。
本文标题:鲁迅《鸭的喜剧》解析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79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