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目前在不少农村学校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学校布局调整,拆村小合并建成完小,造成住校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留守学生”已占到了相当比例,成为了班集体中一个较有影响的群体。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学校,全校共有学生785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等原因造成的“留守学生”208名,也就是说占到了学生总数的26.5%。这是我校极为特殊的情况。本课题组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层面的了解,发现我校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存在着违纪、成绩差、人际差、自卑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留守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据调查我校“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包括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由单亲监护的学生69“留守学生”总数的33.17%;祖辈监护的学生98占到了“留守学生”总数的47.15%;亲朋监护的学生38了“留守学生”总数的18.27%;还有3学生则处于自我监护状态。祖辈和亲朋监护人往往不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停留在生活的照料上,只能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需2求,对学生学习、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极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总之,不论从全国“留守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从我校“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留守学生”的问题都亟待解决。本课题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干预,期望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为“留守学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强的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留守学生”在一些研究中也被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子女”或“留守孩子”,虽然称谓不一样,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留守学生”的概念基本一样。“留守儿童”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一张在《留守儿童》一文中首次提到“留守儿童”,并将其定义为:父母出国或工作而留在国内的孩子。这个概念和目前我们说的“留守学生”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说的概念在90年代后期出现,而“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的现象被广泛关注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目前我们所说的“留守学生”主要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经商或是学习,而将孩子留在家乡上学,留守时间不低于半年,并由一方家长、亲戚或是其他人监护、教育,年龄在18岁以下的孩子。综观国内关于“留守学生”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基本情况的调查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一)“留守学生”产生的根源目前有大量研究对“留守学生”产生的根源进行了研究。中央教科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人员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中考、高考必须在户籍所在地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异地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及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等,都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若转学则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吴霓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其根源在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而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二)对“留守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一些研究集中在对留守学生的规模、分布、监护等基本情况上,主要情况如下:1.留守学生的规模不少研究者根据典型调查得到了所调查地区“留守学生”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如:中央教科所2004年在河北、甘肃等省开展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的比例达到47.7%;也有人根据比例估算出农村“留守学生”的规模在一千万左右,但是最近有研究4表明,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两千多万,占农村儿童的18%—20%。2.“留守学生”的分布段成荣和周福林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考察了我国“留守学生”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城乡分布:“留守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占全部“留守学生”的86.5%;地域分布:“留守学生”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等省。3.“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目前,已有的研究在“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上的观点基本一致,其监护类型有四类:隔代监护,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单亲监护,由留在家中的父母一方抚养;亲朋监护.由亲戚朋友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由年长的照顾年幼的或者是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许多研究提出了每种监护类型的弊端。(三)留守对“留守学生”产生的影响这一方面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他们从真正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目的出发,客观、科学地分析了留守对“留守学生”带来的影响。如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国际计划(PlanChina)从2004年开始合作开展了“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5究”。分析已有文献发现,留守现象会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交往、心理和情感、人身安全等方面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四)改善“留守学生”情况的策略不少研究针对“留守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对留守学生家访等策略,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改善了“留守学生”生活环境。以上国内关于“留守学生”的研究都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三、研究依据与假说:(一)、研究依据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意见》还提出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途径,其中第一条就是: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6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二)、研究假设我们课题组进行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初步树立的时期,只要遵循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我校的教育教学来矫正农村“留守孩子”心理问题,探讨其方法、途径与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全可行的。这样不仅有利于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农村小学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水平和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只要加强农村“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必然会对“留守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就一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四、课题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一)研究内容1、调查研究我校“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留守孩子”的心理状况,分析形成原因。72、研究现阶段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即:根据“留守孩子”年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标准,制定合理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3、探索寄宿制学校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即如何来提高“留守孩子”心理素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原则、方法和具体操作模式。4、研究“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人文环境以及相关学科的关联程度。5、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活动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规律和特点,提出农村小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构建模式。根据以上研究目标与内容,本课题设计如下子课题:1.农村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现况调查与成因分析研究;2.寄宿制学校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策略及操作模式研究;3.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校本教育活动与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4.寄宿制学校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方式的研究;5.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8(二)课题研究预期目标1、通过此项研究,调查本地“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现状与成因,摸清农村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2、通过此项研究,探讨、构建农村学校的“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开展的方法、途径与基本操作模式,从而为新时期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寻求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3、通过此项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探究利用“校本培训”培养心理健康教师的途径与方法,为目前量大面广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开辟一条新路子。4、通过有效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矫正与预防“留守孩子”心理及行为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提高其的心理素养,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智力发展。5、通过此项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五、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临泽县鸭暖中学中小学部和初中部中的留守学生。2、研究方法:9本课题的研究将从现实问题入手,以子课题的研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有力支撑。精选子课题,加强对子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与指导。课题组各研究成员要配合课题组开展活动与研究,通过调查“留守孩子”的心理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普及心理知识,启迪“留守孩子”自我教育;通过组织心理训练,磨练“留守孩子”心理品质;通过开展心理辅导,维护“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通过增强学生自主意识,调整“留守孩子”的心理状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教师的实践探索与学习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通过活动、实践及研究,为课题组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和经验及成果,同时,将各自的教育教学岗位作为课题研究成果推广、验证的基地。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此项研究的主体。研究过程中,依据正确的理论指导组织学校教育教学和校外的活动实验,边实践边探索,研究“留守孩子”在设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影响下,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循环进行,以期达成目标。从而研究农村留守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效果。2、调查法。主要调查现阶段各年级“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影响他们心智发展的因素。调查的范围和对象是本校的全体教师、大部分学生、部分家长(临时监护人)以及社会关心教育的人士和组织。主要采用访谈、问卷和测验等调查方法:①谈话法是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方法。10言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外部表现之一。谈话法一般是个别测定的方法,教师可通过谈话较详尽、真实、确凿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具体表现和有关细节,以便深入地研究问题。②问卷法是把要研究的主题分为详细的纲目,拟成简易的问题,让学生据实答复,根据收回的答案经过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以分析判断实验研究的效果。③测验法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方法。一般是用一套标准化了的题目按规定的程序,对个体心理的某一方面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得结果与常模进行比较,从而作出个体在某方面心理健康水平或特点的评定。3、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小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统计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发展特点及健康水平。可以长期有系统地观察,也可以根据
本文标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0356 .html